李 林,劉曉明
(河北北方學院 文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攀升,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漢字是漢語學習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涉及漢語讀寫,漢字本身也蘊含豐富的漢文化內容。由于漢字屬于表意文字,與英語、德語和法語等拼音文字在意義表達與書寫方式上存在巨大差異。再加之漢字存在一字多音、一音多字及一字多義等現象,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字的教授一直是重點,也是難點。非學歷留學生指不以取得中國內地高校的學歷學位為目的的各類外國留學生,包括高級進修生、普通進修生、語言生和短期生[1]。這類學生選擇學習漢語多為興趣使然,他們多重視聽說能力訓練,對交際感興趣,卻忽視讀寫能力培養(yǎng)。當他們在漢語學習中遇到認字、識義和書寫挫折時,大多會選擇放棄漢字學習。
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發(fā)現,教師漢字教學的積極性不高,學生對漢字學習普遍存在畏難心理,這是非學歷留學生漢字教學的現狀。
通過對漢語教師的訪談調查發(fā)現,教師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偏重漢語知識點和言語技能,原因是這部分內容可以滿足非學歷留學生的日常交際需要,學生學習熱情較高,易教易學,教學過程較輕松。漢字教學耗時長且見效慢,學生有較強的畏難和抵觸情緒。因此,大多數教師只要求學生會認讀漢字即可,較少讓學生書寫漢字或系統(tǒng)講授漢字的規(guī)范寫法。參與調查的3所高校都沒有開設專門的漢字課,也沒有專業(yè)的漢字課授課教師。漢字教學集中在綜合課和口語課中,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教學體系。
為了解非學歷留學生的漢字教學現狀,從3所高校選取初學漢字和已有半年漢字學習基礎的非學歷留學生各50名進行問卷調查。
如表1所示,100%的非學歷留學生都認為漢字最難學,而語音、詞匯和語法的難度指數大致相當。100%的非學歷留學生都認為漢字書寫難。多數非學歷留學生認為由于難以掌握正確的漢字書寫方式,他們因此不愿意認漢字和寫漢字。在回答“漢字有沒有必要學”這個問題時,2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學習漢字,會說漢語能交際就可以;72%的學生認為會認漢字就可以,會不會寫無所謂;只有8%的學生認為漢字很重要,不僅要會認會讀還要會寫,漢字掌握得越多,越能夠提升他們的漢語水平??梢?,多數非學歷留學生認為漢語學習的重點是聽說,學習漢語的目的也只是為了日常生活交際。
表1 漢語四要素難易度
漢語教師應該致力于提高非學歷留學生對漢字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漢語和寫好漢字的信念,讓漢字之美得以傳播。
非學歷留學生認為漢字難學的客觀原因主要是漢字本身的特點,主觀原因包括他們學習漢字的動機和教師講授漢字的態(tài)度。
漢字是表意文字,與為數眾多的拼音文字在認讀和書寫過程中存在巨大差異。首先,拼音文字只要掌握有限的字母發(fā)音即可辨音和認讀,如印歐語系語言和韓語。漢字中雖然有80%的形聲字,聲旁表聲,但漢字的不斷簡化導致許多聲旁已經難以辨認。其次,漢字中存在大量的一音多字現象,每一字又對應一義,掌握難度較大,加重了非學歷留學生的漢字學習負擔,如:“我坐在座位上做作業(yè)”,一個“zuò”音就對應了4個漢字。最后,漢字書寫講究橫平豎直,這與大多數拼音文字的書寫規(guī)范有所不同。漢字中存在大量書寫相近的字,如:因組合規(guī)則不同而有所區(qū)別的漢字“幾”和“九”;因筆畫長短不同而有所區(qū)別的漢字“士”和“土”;因筆順先后順序不同而有所區(qū)別的漢字“人”和“入”;因筆畫數目不同而有所區(qū)別的漢字“日”和“目”。除此之外,漢字結構相對復雜,大多數學生在認讀過程中忽視了漢字部件與部件之間的位置關系,造成漢字書寫不規(guī)范。
通過調查發(fā)現,非學歷留學生學習漢字的動機并不強烈,甚至有部分留學生認為只要不影響交際,能用拼音代替漢字,漢字不學都可以。首先,這是由于非學歷留學生漢語學習的“功利性”較明顯,他們大多注重口語,片面認為能夠滿足交際需求才是學習的重點。漢字是書面語言,非口語交際,因而得不到重視。其次,漢字學習費時費力,多數非學歷留學生會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熟悉周圍環(huán)境和建立新的朋友圈上。
漢語教師普遍對“書寫”不夠重視,認為學生會聽會說就是語言教學的終極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漢語教師只要求學生會認讀漢字即可,沒有系統(tǒng)講解漢字的書寫規(guī)范,對書寫也不作要求。當學生在書寫過程中使用漢語拼音代替漢字時教師也不予以制止,導致學生不重視漢字書寫,進而不能正確書寫漢字。呂必松在《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一書中就提到,以往的漢語三要素教學應該變成漢語四要素教學,即“漢語語音、漢語詞匯、漢語語法和漢字”[2],突出漢字教學的重要性。
雖然漢字本身的特點給非學歷留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在漢語教學中單純注重言語技能的培養(yǎng)是不夠的,漢語教學一定要重視漢字教學。
結合非學歷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學現狀,漢字教學應遵循以下原則。
中國的漢字數量龐大,在實用性原則指導下,教師應選取使用頻率高、構字能力強和字義豐富的漢字進行教學。如“日”“月”使用頻率高,應放到重點字的位置上;如“口”,本身書寫難度低,作為偏旁部首和構字部件又可以組合多個漢字,構字能力強;再如“打”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共有24個義項,可以構成多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語。除此之外,《HSK等級大綱字表》也可作為教師選字時的參考。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這就要求漢字教學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漢字教學一般都遵循筆畫、筆順、結構、偏旁部首、獨體字和合體字的順序,但這種順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教師在講解漢字筆畫與筆順時要適當舉例,并通過一定的練習增加漢字的復現率。
在漢字課堂教學中開展教學游戲活動不僅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漢語學習的趣味,也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熱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組競賽,如添一筆變新字和加部件變新字等,可以利用一定的獎勵機制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這類活動對學生掌握漢字書寫和擴大漢字認字量有很大幫助。此外,課外也可組織一些書法比賽、猜字謎比賽和朗誦比賽等。
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教授通用且規(guī)范的語言,這是因為學生在初學一種語言時會完全模仿教師。這就要求在漢字教學中教師書寫要規(guī)范,要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示范。此外,教學所使用的教材也要保證內容的準確性。
遵循以上原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非學歷留學生漢字學習的畏難情緒,提高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
針對目前非學歷留學生漢字學習效果不理想的現狀,可以通過調整課程設置、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以及編寫有針對性和趣味性的漢字教材等措施加以改善。
目前,大多數院校在非學歷留學生漢語課程的設置為中低年級以聽力課、口語課和閱讀課為主,高年級才開設寫作課。但寫作課關注的重點是書寫的內容而不是漢字書寫本身,忽略了漢字書寫的規(guī)范化,到高年級再糾正漢字書寫問題為時已晚。因此,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就應開設漢字課,由專業(yè)教師專門負責留學生的漢字教學,規(guī)范漢字書寫,讓他們不僅會認會讀漢字,還要會寫漢字,打下堅實的基礎,到高年級再轉為寫作課,從關注漢字的書寫形式轉為關注漢字所要表達的內容。
漢字教學整體可分為3個階段,即初級、中級和高級?!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要盡可能讓非學歷留學生從一開始就對漢字產生興趣,克服學習漢字的畏難情緒。培養(yǎng)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初級階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從漢字起源講起
結合中華文化適當使用學生母語或媒介語,采用圖片和視頻的講解方式把漢字展現給學生,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好奇和對漢字的好奇,幫助學生產生漢字學習的熱情。
2.介紹基本筆畫和筆順
筆畫作為構成漢字的最小單位,是學習漢字的基礎。留學生最先接觸的基本筆畫為“橫、豎、撇、捺”,“橫”與“豎”和“撇”與“捺”相互對應,既好辯認又易書寫,還能組成多個漢字,如“個”和“木”等。筆畫要和筆順聯系起來組合成字,這樣一方面可加深學生對筆畫和筆順的印象,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認讀和書寫簡單的漢字獲得成就感,提高學習熱情。如講解筆畫“橫”時,可列舉漢字“一”“二”和“三”,強調“二”和“三”的筆順原則為“先上后下”;講解筆畫“豎”時,可結合筆順原則“先橫后豎”和“先上后下”,列舉漢字“十”“土”和“士”,以此類推。
3.說明漢字筆畫的組合規(guī)則
學界普遍認為,漢字筆畫的組合規(guī)則是“相交”“相離”和“相接”,在講授時可通過具體的漢字示例加以區(qū)分,提高學生對漢字的關注度和分辨力,規(guī)范學生的漢字書寫。如“兒”“幾”和“九”,就是“相離”“相接”和“相交”的典型。
4.字、詞和短語交叉學習
初級階段的漢字教學并不只是讓學生認識幾個漢字和掌握漢字的筆畫及筆順,還應注重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如學習了漢字“大”“不”“太”和“小”,就可以擴展詞語“太大/小”“不大/小”和“不大不小”等。學生可以使用這些詞語和短語進行簡單的互動對話練習,不僅可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中級階段的漢字教學應以增加漢字量和詞匯量,增強學生自信心為主。在初級階段,漢字的選擇多以獨體字為主,教學可以通過看圖、卡片、板書和視頻等方式進行。但進入中級階段后,大量合體字出現。在教學中,首先應展示出相應的獨體字,然后通過變形、拆分或組合等方式構成合體字。漢字合體字中形聲字居多,可從聲旁和形旁兩個方面進行解釋,便于學生準確掌握合體字的音、形和義。該階段的漢字教學包含兩個主要內容:一是偏旁教學。偏旁包括聲旁和形旁,偏旁表音,形旁表意,掌握漢字偏旁可以較為準確地猜測出漢字的讀音和字義,這對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有很大幫助;二是結構教學,學生書寫漢字時筆畫和筆順都正確,可看起來卻很奇怪,其根源就在于對漢字的結構不了解,沒有注意到漢字的布局,沒有將漢字的美感展現出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各種結構的比例用數字或圖表等直觀方式展示給學生。
漢字教學的高級階段是非學歷留學生“溫故而知新”的過程,該過程可幫助學生在理解漢字意義的基礎上掌握漢字,并拓展對漢字的理解??勺裱斑m時、適當、適量”的原則,加入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教學內容[3],如闡釋造字的一些理據、分析漢字所體現的中華文化的特點和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討論漢字難以拼音化的原因等。在此過程中,留學生可以加深對漢字的認識,加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弱化民族差異,以便更好地在中國學習和生活。
漢字教學初級階段是打基礎階段,漢字學習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礎是否牢固;中級階段是擴大漢字量的階段,通過這一階段的學習,留學生的漢字量可以得到一個飛躍;高級階段是建立漢字網和鞏固加強所學知識的階段。
首先,目前通用的漢字教材在編寫時大多從理論角度出發(fā),普遍缺乏趣味性和實用性。其次,漢字教材忽視了非學歷留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動機,無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漢字教材的編者應是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他們既掌握漢字特點又了解不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動機,知道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編寫出更有針對性和課堂教學指導意義的漢字教材。如北京大學出版的《跟我學漢語·漢字課本》就選取了留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232個漢字和部首,在正式出版前經過了長達5年的課堂使用和修改,被證明是非常符合非漢字文化圈學生認知特點的漢字入門教材[4]。
正確認識漢字的特點是漢字教學的核心。漢語教師要在尊重漢字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動機,通過大量教學實踐,不斷探索適合非學歷留學生漢字教學的新方法和新思路,以此促進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