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玥,劉艷敏
(齊齊哈爾市第二醫(yī)院婦產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0)
產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是由盆底組織受損導致的一種疾病,產后發(fā)病率較高,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盆腔功能異常、性功能障礙等。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主要發(fā)生原因是妊娠與分娩,妊娠期間胎兒體質量增加、子宮體積增加,對盆底支撐組織的壓力逐漸增加,使盆底支撐力減弱和韌帶松弛。分娩中盆底肌肉受到外力牽拉,致使肌纖維斷裂,加速盆底結締組織中膠原纖維代謝,再次降低盆底支撐力量,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發(fā)生,嚴重影響產婦產后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對該類產婦多采用盆底康復訓練,即Kegal運動,通過訓練盆底肌的收縮,提高盆底肌肉組織張力,改善產婦盆底功能,但因產婦自身情況差異,整體效果欠佳。 生物反饋電刺激能夠被動鍛煉肌力,恢復神經細胞功能,同時產婦易學習正確的盆底肌鍛煉方法[2]。 基于此,該研究選擇2019 年6 月—2020 年9 月該院收治的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產婦80 例為對象,探討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康復訓練的應用價值。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產婦80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40 例。對照組年齡21~36 歲,平均年齡(28.65±2.43)歲;新生兒體重2.5~4.5 kg,平均體重(3.41±0.23)kg;盆底肌力分級:1 級13 例,2 級21 例,3 級6 例; 初產婦25例, 經產婦15 例。 觀察組年齡20~37 歲, 平均年齡(29.93±2.48)歲;新生兒體重2.6~4.6 kg,平均體重(3.69±0.24)kg;盆底肌力分級:1 級14 例,2 級19 例,3 級7 例;初產婦26 例,經產婦14 例。 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與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經常規(guī)檢查、尿動力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產后盆底功能障礙;(2)單胎、足月產婦;(3)認知能力正常。
排除標準:(1)有盆腔手術史;(2)合并婦科炎癥、妊娠并發(fā)癥者;(3)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4)精神疾病、特殊人群者。
對照組采用盆底肌訓練。(1)訓練指導:由專職人員在訓練前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重點講解訓練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制作康復訓練、生活指導視頻,每周播放1 次,提高產婦的訓練配合度。 (2)盆底肌訓練:①指導產婦進行盆底訓練,取平臥位,放松腹部與臀部肌肉,雙腿彎曲,微微分開,隨著呼吸頻率的變化進行肛門和陰道收縮與放松訓練,吸氣時時收縮、呼氣時放松,每次收縮時間保持5 s,然后放松,時間間隔5~10 s,重復訓練,每次15 min,每日早晚各1 次。 ②產婦站立,身體自然放松,緩慢上提臀部與肛門,5 s 后緩慢放松,每組50 個,每日2 組。 (3)陰道啞鈴:將啞鈴置于安全套內,利用潤滑油將其置入陰道內,調節(jié)陰道、肛門收縮力度,每次20 min,每日1 次。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使用生物反饋及電刺激治療儀(深圳市東迪欣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52261045)進行訓練,將儀器調為肌電模式,產婦取仰臥位,將陰道電極緩慢置入產婦陰道內, 由0 mA 開始逐漸增加刺激電流強度, 以產婦無不舒適感及盆底肌肉有自覺收縮為止,電流范圍不超過60 mA。 告知產婦注意觀看儀器屏幕,根據(jù)反饋儀圖示對患者盆底肌進行收縮與松弛指導,每次20 min,2 d 治療1 次。
兩組均持續(xù)訓練8 周。
(1)盆底肌力:采用手檢及電診斷方法綜合判定盆底肌力級別,共分為5 級:1 級:收縮質量顫動,持續(xù)時間1 s,沒有疲勞收縮1 次;2 級:不完全收縮,持續(xù)時間2 s,沒有疲勞收縮2 次;3 級:完全收縮,沒有對抗,持續(xù)時間3 s,沒有疲勞收縮3 次;4 級:完全收縮,具有輕微抵抗,持續(xù)時間4 s,沒有疲勞收縮4 次;5 級:完全收縮,具有持續(xù)抵抗,持續(xù)時間5 s,沒有疲勞收縮不少于5 次。
(2)盆底功能:干預前后采用盆底障礙影響簡易問卷7 (pelvic floor impact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7,PFIQ-7)進行評估,包括陰道、腸道、膀胱3 個方面,各方面均為0~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盆底功能越差[3]。
(3)性生活質量: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數(shù)量表(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xiàn)SFI)進行調查,包括性高潮、性欲、陰道潤滑度、性滿意度、性喚起、性交痛6個維度,共計19 個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各維度分數(shù)換算為0~100 分, 評分越高則代表性生活質量越高[4]。
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用χ2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盆底肌力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盆底肌力分級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盆底肌力分級比較[n(%)]
干預前,兩組患者陰道、腸道、膀胱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陰道、腸道、膀胱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上述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FIQ-7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PFIQ-7 評分比較[(±s),分]
?
兩組患者干預前各項FSFI 評分比較, 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性高潮、性欲、陰道潤滑度、性滿意度、性喚起、性交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FSFI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FSFI 評分比較[(±s),分]
?
產后盆底功能障礙與盆底肌力減弱有關,產婦妊娠與分娩是其主要影響因素,妊娠期時盆底組織承受壓力逐漸增加,分娩時盆底神經肌肉受到過度外力牽拉,造成女性盆底肌肉、結締組織及神經損傷,使產婦盆底部陰道、尿道等臟器無法維持正常功能,導致陰道壁膨出、子宮脫垂、尿失禁等癥狀發(fā)生[5-6]。 產后是預防、治療盆底功能障礙的重要時機,若產婦不及時進行康復訓練,會進一步提高康復難度,影響其產后生活質量。
盆底肌訓練指有意識、有節(jié)律地控制盆底肌肉進行收縮與放松, 能夠有效恢復盆底肌肉的彈性和韌性,改善盆底肌肉的松弛狀態(tài),提高陰道區(qū)域的血流速度,緊致陰道,可抑制尿失禁,提高生活質量。 但盆底康復需較長時間的規(guī)范訓練,對訓練動作掌握不規(guī)范或依從性較差的產婦從中受益有限。該研究在盆底肌訓練基礎上聯(lián)合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使用生物反饋及電刺激治療儀,通過放置在產婦陰道內的儀器探頭給予不同頻率、強度的電流,刺激產婦盆底組織粗纖維、盆底淺層及深層肌肉,喚醒肌肉收縮感覺,增加肌細胞數(shù)量,提高肌肉彈性強度與盆底肌力。 電流刺激盆底肌肉還能夠提升盆底神經興奮性,促使神經細胞由休眠轉為覺醒, 恢復盆底陰道彈性與肌張力,改善神經細胞功能,有助于盆底肌力恢復,對預防尿失禁、子宮脫垂等癥狀有良好效果。 同時生物反饋及電刺激治療儀可隨時監(jiān)測產婦盆底肌群生物信號,產婦可通過觀看儀器監(jiān)視屏了解到自身的肌肉收縮情況,配合反饋信息、松弛反射等多種訓練模式幫助其學會正確的盆底康復訓練, 進一步促進盆底血液循環(huán),提升盆底肌力[7]。 該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盆底肌力分級、盆底功能、性生活質量均更好,表明將生物反饋電刺激用于治療產婦產后盆底功能障礙,有利于增加產婦盆底肌力等級,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改善其性生活質量。 蔣頻等[8]的研究得出,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減少臨床疾病發(fā)生,促進盆底功能恢復,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電刺激聯(lián)合盆底康復訓練在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產婦中的應用效果顯著,能夠增強盆底肌力,改善產婦盆底功能及性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