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俊
(呼和浩特市第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30)
抑郁癥是較為常見的情緒障礙性精神心理疾病,以持續(xù)心境低落、興趣減退為主要特征,可引起幻覺、妄想等癥狀,部分患者伴有自傷及自殺行為,危及生命安全[1]。 現(xiàn)階段,臨床針對抑郁癥尚無特異治療手段,西醫(yī)主要通過個體化藥物對癥治療及心理治療等控制病情,減輕癥狀[2]。但抑郁癥發(fā)病原因復雜多樣,單一藥物治療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部分患者仍反復發(fā)作,預后不佳[3]。 針刺是一種中醫(yī)外治之法,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通過針刺疾病相關穴位,可調整氣血運行及對應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之功?;诖耍撗芯窟x取外院2019 年5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86例抑郁癥患者為對象,通過隨機分組對照,探討針刺對患者病情康復及血清指標的影響。 報道如下。
選取外院收治的86 例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西醫(yī)符合《抑郁癥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4]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5]評分≥17 分;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郁病診斷標準:以情緒不寧、失眠多夢、喜怒善哭、精神憂郁等為主,伴隨軀體、情感等癥狀;患者及家屬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腦器質性疾病者;伴有精神發(fā)育遲緩患者;近1 年內發(fā)生重大生活事件者;對針刺不耐受者。 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每組43 例。研究組中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27 例;年齡最小20 歲,最大52 歲,平均(35.92±4.01)歲;病程最短2 年,最長9 年,平均(6.33±0.47)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8 例,女性患者25 例;年齡最小19 歲,最大50 歲,平均(34.88±4.57)歲;病程最短1 年,最長8 年,平均(6.29±0.58)年。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醫(yī)生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其個體化藥物對癥治療,如帕羅西汀、氟西汀、舍曲林等,治療期間依據病情調整用藥計劃;同時給予患者認知行為糾正、心理支持、人際交往指導等心理治療。持續(xù)治療8 周。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針刺治療。以風池、足臨泣、陽陵泉、百會、神門、足三里、雙側外關等穴為主穴。根據中醫(yī)辨證取穴,心脾兩虛者加脾俞、心俞;肝郁氣滯者加陽陵泉、期門,肝腎陰虛者加心俞、腎俞、太溪;肝郁脾虛者加脾俞。囑患者仰臥,暴露腧穴,用碘伏消毒穴區(qū),使用華佗牌0.25 mm×25 mm 一次性針灸針[蘇州醫(yī)療藥品廠有限公司,蘇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2 第22708 64 號]進行針刺,進針得氣后留針30 min,1 次/d,5 次/周。持續(xù)治療8 周。
(1)臨床療效:根據治療前后HAMD 評分減分率進行評價, 減分率=(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治療前總分×100%。 臨床痊愈:HAMD 減分率≥75%;顯效:減分率50%~74%;有效:減分率25%~49%;無效,減分率<25%;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抑郁情緒:治療前后以HAMD 量表評價,包括認知障礙、焦慮/軀體化、睡眠障礙等7個因子,其中10 項采用0~4 分計分,7 項采用0~2 分計分,共54 分,評分>17 分則存在抑郁,評分越高則抑郁程度越嚴重。(3)血清指標: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患者晨起空腹靜脈血5 mL,低溫離心20 min,取得血清后分裝冷凍保存, 用酶聯(lián)免疫分析法檢測白細胞介素-2 (interleukin-2, IL-2)、 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及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水平。 (4)不良反應:包括頭痛、惡心、便秘等。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兩組治療前的HAMD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HAMD 評分均較治療前低,且研究組治療后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HAMD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HAMD 評分比較[(±s),分]
?
兩組治療前的各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的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且研究組各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的5-HT 水平均高于治療前,且研究組水平高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IL-2、IL-6、TNF-α、5-HT 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IL-2、IL-6、TNF-α、5-HT 水平對比(±s)
注:與該組干預前相比,aP<0.05
?
研究組發(fā)生1 例頭痛、1 例惡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65%(2/43); 對照組發(fā)生2 例頭痛、1 例便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98%(3/4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抑郁癥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由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如與遺傳、心理社會、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等,同時悲觀的人格特制、應激生活事件等可加重病情[7]。 抑郁癥具有病程長、遷延難愈、反復發(fā)作等特點, 西醫(yī)抗抑郁藥物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病情,但長期用藥會使耐藥性不斷升高,故臨床還需不斷探索其他治療手段。
5-HT 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大腦皮質層及神經突觸內的抑制性神經遞質,可使人產生愉悅情緒,其含量越高,調節(jié)精力、情緒的能力越強,而抑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與5-HT 的異常變化相關。 研究發(fā)現(xiàn),IL-2、IL-6、TNF-α 能夠引起以5-HT 為主的神經元活動性降低,使得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tǒng)穩(wěn)定平衡失調,致使抑郁情緒的產生[8]。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5-HT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IL-2、IL-6、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針刺能夠增強抑郁癥治療效果,改善IL-2、IL-6、TNF-α 及5-HT 水平,緩解患者抑郁情緒。常雪利等[9]的研究顯示,中醫(yī)針刺治療可改善抑郁癥患者IL-2,IL-6 水平, 提高治療效果,減輕抑郁情緒,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 中醫(yī)認為抑郁癥屬“郁證”范疇,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氣血失調等是其主要病機,以上因素均可引起氣機紊亂,致腦失所控,發(fā)為本病。 抑郁癥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氣血痰瘀等有關,同時累及心肝脾腎。 中醫(yī)針刺治療抑郁癥通過辨證加減取穴,如心俞、腎俞、脾俞等,可起到理氣疏肝、調神解郁、寧心安神之功效。 百會位于頭頂巔部,為督脈要穴,刺其有開竅醒神之功;外關、風池、足臨泣與陽陵泉是少陽經穴, 刺其可推動少陽樞機轉動,調和節(jié)氣升降出入;合谷與太沖為四關穴,二穴配伍,可使氣機一升一降,為行氣解郁要穴;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合穴,為保健要穴;神門為手少陽心經原穴,主治失眠、健忘、心煩等。 諸穴配伍,可有效改善抑郁癥患者精神及軀體癥狀。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指出,針刺百會、足三里等穴位, 能夠降低血清中IL-2、IL-6、TNF-α水平,進而調節(jié)5-HT,發(fā)揮抗抑郁作用[10]。此外,針刺作為中醫(yī)外治療法,具有見效快、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避免了藥物造成的胃腸道刺激,與西醫(yī)治療聯(lián)用多不會引起不良反應,患者耐受性高。
綜上所述,在抑郁癥患者治療中輔以針刺,能夠抑制IL-2、IL-6、TNF-α 釋放,改善5-HT 水平,進而有效緩解患者抑郁情緒,提高治療效果,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