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
三峽之秋
三峽已經(jīng)是秋天了,三峽的秋天,從大江兩岸的橘柚樹開始。這些樹,生長在陡峭的山巖上,葉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巖石一般,堅硬、挺直。越到秋天,它們越顯出綠得發(fā)黑的顏色,而那累累的果實,正在由青變黃,漸漸從葉子中間顯露出來。就在這時候,它們開始散發(fā)出一種清香,使三峽充滿了成熟的秋天的氣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閃耀著,峽風有些涼意,仿佛滿山的橘柚樹上撒了一層潔白的霜,新鮮而明凈。太陽出來,露水消逝了,橘柚樹閃爍著陽光,綠葉金實。三峽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麗。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陽光在水面上跳躍,長江也變得熱烈了,像一條金鱗巨蟒,翻滾著、呼嘯著,奔騰流去。而一邊又把它那激蕩的、跳躍的光輝投向兩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個峽谷波光蕩漾,三峽又充滿了秋天的熱烈的氣息。
下午,太陽還沒有落,峽里早升起一層青色的霧。這使得峽里的黃昏來得特別的早,而去得特別的遲。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黃昏中,兩岸峭壁的倒影,一齊擁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線發(fā)光的天空。長江平靜而輕緩地流淌,變得有如一條明亮的小溪。
夜,終于來了。岸邊的漁火、江心的燈標,連同它們在水面映出的紅色光暈,使長江像是眨著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爾駛過的趕路的駁船,響著汽笛,在江面劃開一條發(fā)光的路,于是漁火和燈標,都像驚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輕輕搖曳。
也許由于這里的山太高,峽谷太深,天空太狹小,連月亮也上來得很遲很遲。起初,峽里只能感到它朦朧的青光,和黃昏連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時候,它忽然出現(xiàn)在山上,就像從山上生長出來,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塊巨大的、磨平、發(fā)亮的云母石。這時,月亮和山的陰影,對比得異常明顯——山是墨一般黑,陡立著,傾向江心,仿佛就要撲跌下來;而月光,從山頂上,順著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輝一直瀉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憑空飛降;又像一匹匹素錦,從山上掛起。
這一天,正是中秋。
(作者方紀,節(jié)選自《三峽之秋》)
讀有所思
1.霧一般是白色的,可三峽的霧在作者的筆下卻是青色的,這樣寫是否恰當?請結(jié)合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
2.三峽里“黃昏來得特別的早,而去得特別的遲”“月亮也上來得很遲很遲”的原因是什么?
3.賞析文中第六段的畫線句子。
【閱讀二】
赤壁懷古懷東坡
跋涉過千山萬水,在一個叫“黃州”的地方久久停留。只為向一位我極其崇拜的詩人頂禮,是他將一段絢爛的文學史凝固成赤色的堅巖。
黃州古城,赤鼻礬頭,林木葳蕤,亭閣樓榭半隱在綠叢中。一山陡峭,站立著昔時的漢川門。褐色石階沿堅巖蜿蜒,石階磨出了凹陷,記錄著斑駁歲月。護欄下面,蘇東坡熱愛的翠竹挺拔直上,微風輕拂的竹葉簌然。
上八卦橋,經(jīng)鎖春臺,繞樓花園,過蜂腰橋,問鶴亭下,荷花池回環(huán)曲折,蓮葉間傳出平平仄仄的清韻。登高一覽,遠山似眉黛,原野一碧萬頃。是誰問:君見否,蘇子泛舟作賦、酹江邀月?
相隔了一千年的滄桑,浩瀚大江的岸際線已隨波濤滾滾的歷史遠去。留下的是詩人的歌吟和歌吟中的詩人的靈魂,以及后世人們的無盡浩嘆,一腔悵惘。
九百三十四年前那個晦暗的春天,被貶謫的詩人蹣跚地走出落滿烏鴉的御史臺。整整四年又四月,團練副使躬耕于黃州荒蕪的坡地,中國最偉大詩人的行列中有了“東坡居士”。
“神祇編織不幸,以便人類的后代歌唱?!保ā逗神R史詩》)一場烏臺詩案,讓總是不合時宜的詩人因言獲罪,曾經(jīng)錦衣玉食的榮華轟然坍塌。詩人瞬間由仕宦而成流人,由繁華京都到偏僻小城;由高第府宅到小寺寄居,“與僧人蔬食”到“自筑雪堂”,又“筑建南堂”,方“得其所居”。
但歷史的悖論決定了:落寞者成圣。
亂石穿空,正直遭受強暴;驚濤拍岸,論證誰是風流人物。廟堂是滋生陰謀的牢籠,山野才有五谷豐登的沃土。真正的天才不會耿耿于冤屈、戚戚于困境。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詩人,又何嘗不是詩人放逐了朝廷。遺世獨立,馮虛御風,去追逐流水行云。江上明月,山間清風,詩人回歸于清純和空靈。
或竹笠草屐,與漁樵雜處,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一掬苦汗,使一泓清流落英繽紛;或一蓑煙雨,放浪山水,“終日無事,嘯詠而已”,倚杖聽江聲,夜飲醒復(fù)醉。一杯酒在胸膛燃燒著另一杯酒,“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心則隨風景而去,蒼茫不可知;或焚香靜坐于寺院,“擷亭下之茶,烹而飲之”,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跟和尚聊天,盡興處,打個噴嚏也是詩。說是“古今往事千帆去,風月秋懷一笛知”,卻沒有人能真正讀懂他的內(nèi)心。
池岸斷壁上,睡仙亭有石床石枕,醉臥過泛舟歸來的詩人。多情的人早生華發(fā),背倚絕壁,心頭過盡千帆。聽江濤高一聲低一聲,荊棘叢生的心,打開千古的懷抱,一如不系之舟。風生水起,寵辱皆忘,任音符的一江春水,沿著文字的階梯,升華或沉淪??嚯y是一種宿命,而永恒不需要證明。
那一夜,詩人面對大江長天,凝神佇立于船頭。“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一襲衣髯飄逸,在透明的月色里時隱時現(xiàn)。目光越過壁立的山峰,寬大的衣襟里,藏著如椽之筆。舉手若電,寒氣凜冽的長劍,從詩歌的戰(zhàn)場劃過。豪氣在剎那間逼近,照亮了語言。莫大的痛苦與蓋世的才氣,驚呆了歷代狷狂之士。
烏臺詩案是政治迫害,卻成就了文化奇觀。因為歌吟,蘇東坡跌入人生的“井底”;同樣因為歌吟,蘇東坡攀上時代的巔峰。絕世的才情,讓一個蠻荒之地,從此萬樹繁花,千年爛漫。
一首詞,兩篇賦,讓一座城池獲得巨大的光榮:“唯楚有才,黃郡實當其半?!保ā逗蓖ㄖ尽と宋镏拘颉罚?/p>
貶謫是詩人的不幸,貶謫于黃州卻是詩人的大幸?!包S州山水清遠,土風厚善。其民寡求而不爭,其士靜而文,樸而不陋。雖閭巷小民,知尊愛賢者……”不愧為蘇東坡人生中最重要的驛站。
漫步黃州,空氣里彌漫著蘇東坡的氣息,到處是詩人的身影,到處是詩人的足跡,街道、地名、書院、廣場,乃至肉、餅、羹,皆冠其名?!疤K東坡”早已植入黃州市井的生活。
長江依古城流過,水面浮著霧靄,含了浪漫的品質(zhì)。月色將至,繁星現(xiàn)出微光。山嵐、村莊、樹木,對岸的燈火輕籠于空明。柔風在林中徘徊,相伴懷古的幽情。
“世界的存在為了一本書?!?/p>
赤壁的存在是為了蘇東坡。
(作者陳世旭,選自《中國藝術(shù)報》,有刪改)
讀有所思
1.文章第二、三段中有關(guān)黃州環(huán)境的描寫在文中起何作用?請聯(lián)系上下文簡要說明。
2.簡要分析第九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
3.作者在文章結(jié)尾說:“赤壁的存在是為了蘇東坡”。他為什么這么說?請談?wù)勀銓@句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