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古詩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古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學生學習時往往存在隔膜。還原古詩的意境,是拉近學生與古詩之間距離的良方。
一、借聲音造型還原意境
“聲音造型”是指能傳遞某種特定情緒、具有相當辨識度的聲音形象。誦讀不同的古詩,往往需要不同的聲音造型,或悲壯,或親切,或典雅,或歡樂……在為《江雪》做聲音造型時,筆者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教師抓住“千山”“萬徑”兩個意象進行范讀,讀時聲音拖長,并輔以手勢,讓學生感受到“千山”“萬徑”之廣袤,與“孤舟”“獨釣”形成對比,孤獨之感油然而生。
方法二:《江雪》押入聲韻?!扒进B飛絕”中“絕”是入聲,“萬徑人蹤滅”中“滅”也是入聲?!肮轮鬯蝮椅?,獨釣寒江雪”,寫出了孤獨,寫出了寂寞,寫出了寒冷。如今,在部分方言中還保留著入聲,入聲發(fā)音短促,聽起來顯得感情激越。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聆聽葉嘉瑩先生的吟誦,感受聲音造型,也鼓勵學生嘗試用方言讀一讀《江雪》,還原意境。
將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通過聲音表現(xiàn)出來,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
二、借知人論世還原意境
讀詩就是讀人。詩歌的寫作風格、內(nèi)容、情感都蘊含了詩人的心聲。如果不了解詩人的性情品格,對詩歌的理解就可能不夠深刻。以《墨梅》為例。
師:王安石曾詠梅,“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詠的是梅之清香。
生:老師,我還知道詩人盧鉞也贊美過梅花的清香?!懊讽氝d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p>
師:是的。那墨梅的香氣,你感受到了嗎?
生:它有一股清氣。
師:為何不用“香氣”?
生:它的香味很淡,清爽宜人。
生:我覺得,王安石和盧鉞所說的香是詩人聞到的,而墨梅的香是用心感受到的。
師: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已知道墨梅其實是“畫中梅”。這香味又是從何而來呢?
生:我覺得這里的“清氣”不是梅花散發(fā)出來的,而是詩人王冕的。
師:的確,“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其實是王冕的人生寫照。
(出示王冕的資料)
生:讀了王冕的資料,我知道這里的“清氣”是指王冕淡泊名利的高潔形象。
師:是啊,梅花再香,也不可能充盈整個天地,可人的高潔卻能流傳千古,香滿乾坤。
《墨梅》一課中,理解“淡墨痕”“清氣”是一個學習難點?!暗北砻嬷府嬛忻返念伾?,實則指詩人的“淡泊”,“清氣”更是體現(xiàn)詩人的清高。出示王冕的資料,為的是還原詩的意境,讓學生了解詩人,走近詩人。
三、借創(chuàng)作背景還原意境
詩歌的主旨不僅與詩人的性格特點有關,還與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密切關聯(lián)。因此,還原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還原詩歌的意境。以《芙蓉樓送辛漸》為例。
師:這首詩一半寫景,一半寫王昌齡臨別時對辛漸的叮嚀。他叮嚀什么?
生: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了解“冰心”“玉壺”的典故,體會詩人清廉正直、潔身自好的品格)
師:這是一首送別詩。王昌齡既沒有明確表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也沒有請辛漸給洛陽親友捎去問候,只強調(diào)自己“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為什么呢?
(出示古詩創(chuàng)作背景:王昌齡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卻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被貶至嶺南,之后遇赦北還,任江寧丞)
師:聽到王昌齡被貶,一般人可能會想些什么?
生:可能會覺得王昌齡貪贓枉法,人品有問題。
師:當洛陽的親友看到辛漸,最有可能問的是什么?
生:王昌齡是犯了什么罪才會被貶至嶺南?
師:是啊,一般人都會這么認為,所以王昌齡才會一再強調(diào)“一片冰心在玉壺”,證明自己的清白廉潔。
《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送別詩,但詩人王昌齡不寫惜別之情,卻一直強調(diào)自己的潔身自好。這份背景資料,是學生理解“以詩言志”的支點,讓學生從文字表層走進詩歌的意境。
四、借生活體驗還原意境
教育必須觀照生活、回歸生活和指導生活。教學中,教師要勾連學生的生活,鏈接古今,讓兒童自然而然地與詩產(chǎn)生共鳴。以《稚子弄冰》為例,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鑒于冬天放置在室外的水盆因天寒而結(jié)冰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教師可展開如下教學。
師:同學們,詩題中的“弄”是什么意思呢?
生:玩。
師:是的,那詩人為何不用“玩”,而用“弄”呢?細心的孩子可以發(fā)現(xiàn),“弄”字上面是“王”,而“王”往往與玉有關,所以“弄”原指雙手玩賞玉器。
生:老師,我覺得冰和玉一樣,非常漂亮,所以詩人用“弄”。
生:老師,我從“弄”字感受到稚子很喜歡冰。
師:說得真好!讓我們走進詩中去看看稚子是怎樣弄冰的。
(生交流:脫曉冰、穿彩絲、敲玉磬)
師:你經(jīng)歷過“脫曉冰”嗎?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屋檐下掛著長長的冰凌,臉盆中的水結(jié)上了冰,你的心情怎樣?又會怎么做呢?
生:看到冰時,特別興奮,我把屋檐下的冰凌取下當成劍,握了一會兒,冷得受不了了就換一只手,而且我還不敢握得太緊,怕它化得太快。
生:我的心情也和他一樣。早上發(fā)現(xiàn)臉盆里的水結(jié)冰了,我想把它剜下來,但有時冰很薄,所以我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碎了。
師:興奮、小心翼翼,我相信詩中稚子的感受也和你一樣。你能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加上聯(lián)想,說說“脫曉冰”的場景嗎?
由于教學喚醒了兒童的生活經(jīng)歷,在還原“稚子金盆脫曉冰”時,學生的想象力被充分激發(fā),他們深刻感受到古詩的魅力。
五、借主題詩群還原意境
詩歌主題豐富。同類主題的詩蘊含的情感有許多相似之處。教學古詩時,可將同一類詩組成“詩群”,以便加深學生對此類詩的認識。以《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整合課為例。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初知兩首古詩的意思。其次,通過比較,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兩首詩中皆有寫景的句子——“山外青山樓外樓”“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也都寫到了人——“游人”“遺民”,還知道林升與陸游皆為南宋詩人。教師相機引入有關南宋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史實,把握詩歌的情緒基調(diào)。再次,引導學生抓“胡塵”“淚盡”之意象,體味遺民之苦——金兵橫行,國破家亡,生靈涂炭;聚焦“南望王師又一年”,知曉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中原已經(jīng)淪陷整整65年。在此基礎上,教師借問題“那些令人心涼的南宋王師又在哪里”,將學生引向《題臨安邸》。隨后,學生明了醉生夢死的“游人”便是遺民翹首以盼的“王師”,心中的憤慨油然而生。他們也進一步理解了“醉”的深意——醉生夢死、紙醉金迷。最后,教師引入陸游的《示兒》。此詩乃陸游的絕筆詩,詩首便是一個“死”字。古人忌諱“死”字,常以委婉之詞代之。但是詩人卻直言不諱,可見他早已把生死看淡。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看破生死的人,卻心心念念地期盼著九州大同。詩人的情感也由原先的憤慨走向無奈。
在古詩教學過程中,運用還原的教學策略,可讓學生最大程度地接近詩人的靈魂,對詩歌產(chǎn)生認同與共鳴,進而培養(yǎng)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周嘯天.唐詩鑒賞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8.
[2]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唐詩三百首詳析[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3]葉嘉瑩.愛上古詩詞的九堂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李筍.對話經(jīng)典詩文? 踐行文化自信:“情意語文”視角下詩歌微課程開發(fā)淺探[J].語文教學通訊·C刊,2020(3):64-66.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妙高小學? 32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