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中國共產黨傳播紅色文化的百年回溯與當代啟示

        2021-08-10 04:03:40楊超
        重慶社會科學 2021年6期
        關鍵詞:紅色文化傳播中國共產黨

        摘 要: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建黨進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覺不斷推動紅色文化的民族化、科學化、大眾化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主動承擔起紅色文化傳播的歷史使命,運用報刊、書籍、標語、文藝作品等形式,對工人、農民、戰(zhàn)士和黨員開展廣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紅色文化傳播走上了組織化、制度化、系統化的歷史發(fā)展新階段,中國共產黨以高度的文化自信、統一的指導思想、嚴密的組織體系在全國范圍內對全體民眾開展廣泛的歷史教育和國情教育;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進行紅色文化傳播工作的理念逐步科學化、現代化,逐步構建 “一元主導、多元參與”的傳播格局,規(guī)定高校思政課的主陣地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紅色文化傳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突出主流媒體地位、開發(fā)媒體融合功能,推動紅色文化傳播邁向新臺階。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紅色文化;傳播;百年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百年紅色文化的時代化之路”(20FKSB045)。

        [中圖分類號] D20 ? ?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1)006-0019-013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1.006.002

        紅色文化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實踐已走過百年發(fā)展歷程,深刻影響著中國民眾的思想觀念、社會運行的規(guī)范模式和國家的治理理念。百年來紅色文化逐步從小眾文化發(fā)展為主流文化、從政治文化拓展為社會文化,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在傳播過程中的主體和領導作用。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系統整理中國共產黨傳播紅色文化的歷史經驗,探求中國共產黨傳播紅色文化的工作規(guī)律,推進紅色文化時代化發(fā)展的理論創(chuàng)新,進一步完善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工作,對提升廣大民眾文化自信意義重大。

        一、學界研究進展及問題的提出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所開創(chuàng)和發(fā)展起來的本土文化,顯著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念和政策路線,得到學界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廣泛傳播。根據現有研究成果分析,學界主要集中于紅色文化傳播、文化傳播歷史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傳播實踐三個方面展開。

        (一)文化傳播歷史

        文化與傳播是互為一體、相互依存的關系。關于文化傳播歷史的研究,學界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關于古代文化傳播歷史的研究,如中國青銅器在殷周時代發(fā)揮著三重媒介作用,分別是人與神的溝通、社會關系調整和政治治理的象征物、記功敘事等[1];唐代漢字文化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傳播,認為各地接受程度與當地人文環(huán)境對漢字、漢籍的需求程度成正比[2];從8至14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角度,探討東西方物質生產交往與精神生產交往的動力與路徑,并對“東方形象”的跨文化傳播予以探討[3]。二是著眼于當代文化傳播,包括通過孔子學院開展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以短視頻、直播等網絡媒介開展的民族文化傳播、歷史文化傳播、亞文化傳播等,研究領域廣泛、研究成果豐碩。

        (二)紅色文化傳播

        近年來隨著紅色文化研究的興起,學界也將目光投向了紅色文化傳播領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從傳播內容來看,如對川陜蘇區(qū)的紅色經典歌謠進行分析,發(fā)現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色文化通過歌謠建構和傳播的具體路徑[4],從意義表達視角探討紅色文化傳播與核心價值、社會服務與產業(yè)經濟的關系[5];二是從傳播媒介來看,學者多借助現代媒介技術對紅色文化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運用和傳播[6],如在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應從增強主流媒體引領力、傳播表達親和力和受眾投放精準度等方面進行[7];三是從傳播路徑來看,以黨的群眾路線的文化性塑造為例,分析當年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重慶地區(qū)時是如何開展文化宣傳工作的[8],“微媒體”的興起對于紅色文化的信息流動與傳播具有積極意義,更是破解紅色文化在現代性困境的重要突破口[9]。

        (三)中國共產黨與文化傳播

        中國共產黨在建黨百年歷程中,不僅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也是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實踐者。學界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從傳統文化角度,認為中國共產黨不僅“通古今之變”改變了傳統文化的思維定式,更是在推進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上取得了明顯成效[10];從1927年至1949年間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視角切入,探討掌握文化領導權的具體舉措和政治作用[11];二是從馬列主義傳播角度,從馬克思主義傳播角度來看,認為中國共產黨在傳播馬克思主義過程中,堅持了傳播主體的信仰性和組織性、傳播客體的群眾性和自覺性、傳播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和選擇性、傳播路徑的多元性和權威性有機結合的基本原則[12],從列寧主義傳播視角來看,探討中國共產黨早期是如何將列寧主義宣傳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13];三是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角度來看,研究成果則汗牛充棟,包括主流媒體的核心主導作用發(fā)揮、網絡媒介中的進入與引領地位確立、各種政治儀式重大紀念日等載體利用等。

        從以上研究概況梳理中可看出,學界廣泛關注了紅色文化傳播、中國共產黨在先進文化傳播中的主體作用,但在紅色文化傳播的具體領域,對中國共產黨作為傳播主體地位的研究則相對不足,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聚焦中國共產黨在建黨百年歷史進程中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主體性作用,則顯得尤為必要。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紅色文化的傳播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關鍵歷史時期,也是紅色文化傳播從無到有、從局域到全國的發(fā)展時期。短短28年時間,經歷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及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四個關鍵歷史階段,紅色文化傳播在此期間也呈現了截然不同的發(fā)展狀態(tài)。

        (一)中國共產黨成立及大革命時期

        就紅色文化傳播的整體狀態(tài)而言,在初始階段雖面臨著傳播環(huán)境復雜、傳播力量較小、傳播經驗不足等問題,但中國共產黨已具有初步的文化自覺,在傳播內容上力求準確,在傳播方式上盡量滿足受眾需求,因此傳播對象范圍迅速擴大。

        一是明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五四運動后,一批早期的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為中國革命提供一條全新道路,因此系統翻譯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章,包括《唯物史觀解說》《社會問題總覽》《馬克思經濟學說》等;發(fā)表相關理論文章,包括《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談政治》等。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以黨的綱領和決議的形式,明確提出共產黨要領導工人用階級斗爭手段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這一最終目標。

        二是有計劃地宣傳和發(fā)行紅色文化相關書籍。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積極宣傳新思想、傳播新文化,積極出版《共產黨宣言》等論著和發(fā)行《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不僅對當時國內流行的無政府主義或專制主義予以了深刻批判揭露,更充分展示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魅力和在中國本土運用的巨大吸引力,成為開展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

        三是將工農大眾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對象。中國共產黨早期注重在城市通過發(fā)動工人開展革命,鄧中夏、張國燾、李啟漢、毛澤東、周恩來等一大批中國共產黨人深入工廠,成立俱樂部、開辦夜校、舉辦音樂會等,對工人集中開展理論宣講;而在“二七”慘案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始從城市返回農村開展理論宣傳工作,包括成立夜校、舉辦講演等,揭露地主土豪劣紳貪官的丑惡行徑。

        (二)土地革命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紅色文化傳播的范圍明顯擴大,隨著中國共產黨斗爭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特別是在廣大根據地,紅色文化傳播的強度和頻度明顯提升。不可忽視的是,這一時期“左傾”教條主義在黨內的盛行一定程度上導致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狹隘、傳播形式單一等,其消極影響深遠。

        一是明確紅色文化傳播的目的是加強黨內軍內的思想教育。五次反“圍剿”斗爭后紅軍力量遭到嚴重削弱、中央蘇區(qū)大部分喪失,在此情勢下統一黨內思想、振奮戰(zhàn)士士氣就成為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1929年底召開的古田會議明確指出:紅軍黨內最迫切的問題,要算是教育問題。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已認識到政治教育對于軍事工作的重要性。1934年在江西瑞金召開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第一次全面系統闡述了“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進一步明確黨對于紅軍的政治領導地位,明確了在黨內軍內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具體舉措,這也為紅色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二是大量發(fā)行革命報刊。20世紀30年代,大量由中國共產黨主辦發(fā)行的紅色報刊在根據地定期發(fā)行,主要內容圍繞分析革命戰(zhàn)爭形勢、揭露國民黨反動派面目、宣介先進革命戰(zhàn)斗英雄等。據不完全統計,中央蘇區(qū)的報刊超過200種。其中《紅星》《紅色中華》《斗爭》和《青年實話》是中央蘇區(qū)最具影響力的四大紅色報刊,如《紅色中華》發(fā)行量最多時可達4萬份,《斗爭》僅在江西每期至少要銷售2.71萬份[14]。

        三是開發(fā)出一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載體。受教育普及率低、生產力落后等因素制約,工人和農民的識字率普遍較低,以報刊、書籍等為主體的文字傳播信息的方式在根據地和廣大農村存在一定局限。而通過藝術再創(chuàng)作的主題壁畫、石刻、標語傳單等載體,以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信息傳播優(yōu)勢很快在根據地流行開來,僅中央蘇區(qū)寧都一個縣的宣傳畫、標語、漫畫等就高達一千余幅。此外,《紅星畫報》《支前漫畫》《革命畫集》《三八專題畫刊》等也紛紛采用了標語配畫、圖文結合的漫畫形式。

        四是對黨員干部開展系統性教育灌輸。在延安站穩(wěn)腳跟后中國共產黨很快組織黨員干部教育活動,先后創(chuàng)建了中央黨校、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等一大批院校,頒布一系列教育制度,如《延安在職干部教育暫行計劃》(1939)、《關于干部學院的指示》(1940)、《關于在職干部教育的指示》(1940)等,并將中國共產黨早期在革命戰(zhàn)爭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案例進行總結剖析。

        (三)全面抗戰(zhàn)時期

        在此階段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文化傳播工作進入了更加主動、更加自覺的重要階段,不僅善于總結歷史經驗,更善于主動開展紅色文化在解放區(qū)和“白區(qū)”的傳播工作,大大拓展了紅色文化傳播的范圍和影響程度。

        一是毛澤東思想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集體智慧結晶,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國情相結合,更系統全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的歷史經驗,因此一經推出便迅速得到全黨認可擁護,更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例如毛澤東所撰寫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創(chuàng)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革命實際經驗和中國傳統哲學成果相結合,成為中國共產黨人長期遵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迅速在全黨范圍內開展全員學習、深入教育、普遍踐行。

        二是運用各類文藝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內容。以丁玲、艾青、何其芳等為代表的文藝理論界人士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小說、話劇、歌劇、舞劇等作品,更貼近群眾生活,受群眾歡迎。據統計僅中央蘇區(qū)就有“話劇有180種,諷刺劇、滑稽劇、啞劇5種,活報劇34種,戲曲木偶戲16種,歌劇、舞劇、表演唱29種,共計269種”[15]。運用這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傳播紅色文化,有利于拓寬傳播的覆蓋面,實現紅色文化的隱性滲透。

        三是加強紅色文化傳播主體的思想建設。針對黨內存在的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等消極思想,1941年中央決定在全黨范圍內開展整風運動,對如何清除黨員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想、堅定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開展系統學習教育活動。此次整風運動,確立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路線,提升了全黨的理論水平。同時,延安整風運動首次開辟了中國共產黨在黨內傳播紅色文化的一個常規(guī)性方法,即主題教育活動。

        (四)解放戰(zhàn)爭時期

        這一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已勝利在望,中國共產黨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主要有兩方面的創(chuàng)新舉措。

        一是通過自我教育運動傳播紅色文化。一方面在全軍范圍內廣泛開展立功運動、團結互助運動和新式整軍運動,如東北民主聯軍確定的立功標準、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的“王克勤運動”、華北地區(qū)部隊的“三查三整”運動等,不僅明顯改善了戰(zhàn)士們的軍容軍貌,提升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更改善了部隊在解放區(qū)的社會形象,受到當地民眾的高度認可和愛戴。僅1946年7月至10月,各解放區(qū)就動員了30萬青壯年參加人民解放軍。另一方面在黨內開展的階級教育、政策教育、紀律教育、理論教育及優(yōu)良傳統作風教育運動,對統一全黨思想、贏得革命勝利奠定了重要組織保障。

        二是紅色文化傳播范圍擴大到戰(zhàn)俘。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戰(zhàn)俘開展廣泛的紅色文化教育,創(chuàng)造了紅色文化傳播史上的奇觀,如高樹勛運動、淮海戰(zhàn)役的勸降運動、北平和平解放等。此間中央及中央軍委也陸續(xù)發(fā)布《中央軍委關于利用俘虜做敵軍工作的指示》(1946年)、《中央關于訓練俘虜做瓦解蔣軍工作問題的指示》(1947)、《中央關于目前敵軍工作指示(草案)》(1948)等一系列文件。因此在1946年7月到1950年6月的不到一年時間內,國民黨軍隊共有84萬余人起義,其中29萬人投誠。

        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紅色文化的傳播

        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guī)模上用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教育人民[16],就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這一階段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紅色文化傳播在一定階段內走向僵化、片面甚至極端,值得警惕。

        (一)廣大人民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主體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17]。紅色文化傳播的根本動力來自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如何在新形勢下發(fā)揮全國各族人民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教育和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新中國這一基本共識上達成一致,就成為開展紅色文化傳播的重點和難點。這一階段內,除工人和農民兩大主要群體外,還將知識分子、工商業(yè)者和文藝工作者等一切推動社會主義進步的階級、階層或群體納入其中。

        (二)通過榜樣教育傳播紅色文化

        這一時期,全國各條戰(zhàn)線先后涌現了一大批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如無私奉獻的雷鋒、一心為民的焦裕祿、拼命實干的王進喜及南京路上好八連等,形成了“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等,大規(guī)模的榜樣學習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榜樣教育作為開展紅色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形式,喚醒了中國億萬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克服困難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

        (三)初步形成紅色文化的大眾傳播格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面覆蓋的報刊傳播、規(guī)模宏大的廣播傳播、簡便快捷的口頭傳播、初步成型的圖像傳播等構成了紅色文化大眾化傳播的基本格局。這些傳播形式對紅色文化的擴大化宣傳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廣播就是這一階段中國共產黨開展社會大眾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教育的最常見手段,它憑借聽覺符號及線性邏輯思維進行信息表達,具有強大的公共話語力量。在抗美援朝動員中,僅在北京舉行的一次工商聯廣播大會上,聽眾就包括全市136個行業(yè)和郊區(qū)8個工商聯分會,總人數高達23.8萬人以上。會后十天內,全市工商界捐款額就有215億多,遠超捐獻任務[18]。

        (四)推出一批思想和藝術水平雙高的文藝作品

        隨著“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藝方針的提出,紅色文藝呈現出一派“春色滿園”的景象。如紅色小說《紅旗譜》《林海雪原》《紅巖》;紅色話劇《劉胡蘭》《雷鋒》《霓虹燈下的哨兵》,紅色電影《林家鋪子》《董存瑞》《五朵金花》,等等。這些優(yōu)秀文藝作品以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典型人、事、物為原型,塑造了一代人的崇高靈魂,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新政權的認同和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有力鼓舞了全國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之中。

        四、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紅色文化的傳播

        在改革開放之初,如何對待紅色文化社會上一度爭議很大,直到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公布,社會爭論才逐步得以平息,紅色文化傳播也逐漸走上了正規(guī)化、科學化的發(fā)展道路。

        (一)明確紅色文化傳播的根本宗旨

        改革開放之初“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19],加上西方各種思潮的入侵,將紅色文化推入低谷,社會上一度出現談“紅”色變的現象。直到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公布,明確要求“在全黨大大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對中外歷史和現狀的研究……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提升全社會的精神文明程度,要求全黨把認識和行動高度統一于該決議,紅色文化傳播的根本宗旨才得以明確,也就是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于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特別是在隨后的長期傳播實踐中,傳播主體逐漸由單一走向多元、傳播內容逐漸從政治化走向生活化、傳播途徑從傳統媒介走向電子媒介,紅色文化逐漸由單一的政治文化走向復雜的大眾文化。

        (二)構建“一元主導、多元參與”的傳播主體格局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自由化”傾向,因此要激發(fā)社會主體參與紅色文化傳播的積極性,又要避免紅色文化傳播中“空殼化”“虛無化”的趨勢,就需要構建層次分明、功能清晰、責任具體的主體格局,確保紅色文化傳播方向不偏、立場不歪。為此中國共產黨在思想文化領域開始從發(fā)揮主導作用和調動社會力量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強調中國共產黨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主體責任,中國共產黨作為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管理者,需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在紅色文化成果方面推陳出新,從源頭上掌握紅色文化的“制造權”,主動對紅色文化內涵進行澄清和豐富紅色文化社會實踐,包括在課程建設、紀念日設置、革命遺址保護、公益廣告、學術研究、國際交流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從而確保紅色文化的政治價值和歷史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維護;二是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開發(fā)過程,包括引進社會資本參與革命紀念場館建設運營、和創(chuàng)意公司企業(yè)制造推廣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和制作革命經典影視和話劇等,不僅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更激發(fā)了民眾參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的興趣和熱情。

        (三)紅色文化傳播內容走向社會生產領域

        國家工作重心的調整,也促使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發(fā)生相應調整,從革命戰(zhàn)爭、階級斗爭內容轉向了社會建設、社會改革內容,更多地體現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苦奮斗的歷程,如90年代初在“下海潮”中體現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1998年抗洪搶險中體現的抗洪精神、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的奧運精神等,都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主基調、主旋律。由此可參照當時紅色文化話語在不同領域的使用詞頻加以具體分析:在政治行動領域,“撥亂反正”“指導性計劃”“對外開放”“體制改革”“民主政治”“產業(yè)政策”“宏觀調節(jié)”“黨政分開”等詞語大量出現,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迫切實現政治民主化與政黨現代化的轉變要求,特別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提出,凸顯了中國共產黨對于人口控制和社會資源統籌的焦慮;在政治主體方面,“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知識分子”“勞動大軍”“中外合資企業(yè)”“經濟特區(qū)”“經濟開放區(qū)”等就成為高頻詞,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重要主體,以往的“階級敵人”“斗爭對象”等漸漸消失,反映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轉移和對于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而在政治理念或政治思想方面,“解放”“開放”“小康”“一國兩制”“四項基本原則”等就成為社會普遍認可并遵循的價值理念[20]。

        (四)規(guī)定紅色文化傳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

        在改革開放大幕徐徐拉開之際,紅色文化傳播渠道也從單一走向了多元、從有序走向了無序,從一個階段滑向另一個極端。不管是文藝界的“傷痕文學”,還是思想界的“人道主義”“虛無主義”等,通過不同立場、不同渠道、不同陣地等動搖著紅色文化的解釋權和話語權。直到1989年風波結束,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于艱苦創(chuàng)業(yè),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21],明確了紅色文化在青年學生群體中的傳播陣地和渠道,將紅色文化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主體明確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青年學生開展有目的、有組織、持續(xù)化的紅色文化教育。此后在歷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文件中都有明確體現:1999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繼承發(fā)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2004年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和中國革命傳統教育”;2017年發(fā)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教育”。

        五、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紅色文化的傳播

        進入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迎來了歷史性的發(fā)展機遇。一方面,就紅色文化本身而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革命老區(qū)、部隊、中小學視察工作時反復強調“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為新時代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重要政治遵循;另一方面,從傳播技術的更新迭代來說,從4G到5G、從數字空間到虛擬社會、從網絡媒介到融合媒介,為紅色文化傳得更多、更遠提供了基礎條件。

        (一)對紅色文化的基本認識更加客觀理性

        進入新時代,紅色文化的“資政育人”功能得到充分重視。在“資政”方面,紅色文化作為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文化密碼”,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提供了文化支撐;在“育人”方面,紅色文化為當代青年堅定理想信念、鍛造意志品質、明確價值取向等提供了重要資源。同時中國共產黨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對紅色文化內涵進行澄清厘定,包括:從內容構成上,紅色文化包括革命文化、建設文化和改革文化[22],其中革命文化是基礎,建設文化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和階段性,而改革文化則仍處于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之中;從紅色文化產生來源上,文化層面主要有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所產生的先進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包括民間文化)和世界優(yōu)秀文化,而實踐層面則主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百年偉大實踐[23];從紅色文化樣態(tài)上,主要包括物質樣態(tài)、精神樣態(tài)和制度樣態(tài),而精神樣態(tài)則是重中之重,從紅船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一直延展至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企業(yè)家精神、北斗精神、抗疫精神等,在內涵上具有明顯的繼承和發(fā)展關系,體現了紅色文化的核心特質。

        (二)在紅色文化傳播的行動上更加主動自覺

        紅色文化傳播的范圍和效果是實現紅色文化時代價值的關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共產黨系統推進紅色文化傳播工作,從頂層設計、具體舉措、制度保障、領導組織等方面予以具體規(guī)定,實現了紅色文化傳播“自在”向“自覺”的重大轉變。主要體現在:一是實現了在黨內的“制度化”傳播,也就是將紅色文化納入黨的建設制度規(guī)范體系,強調其在堅定黨員理想信念、昂揚黨員精神狀態(tài)、校正黨員價值標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可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牢記初心、不忘使命”主題教育等活動中,均要求黨員主動赴革命紀念地學習,通過學習歷史、尋找差距、發(fā)現問題、尋求整改;二是實現了在社會各群體中的“精準化”傳播,紅色文化要實現從政治文化向社會文化或大眾文化的轉變,關鍵條件是對接不同社會群體的細微需要。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針對社會不同群體提出了紅色文化傳播的基本要求:在部隊基層強調賡續(xù)紅色基因、捍衛(wèi)紅色江山,更強調紅色文化的精神引領與支撐作用;在革命老區(qū)則贊頌當地民眾的大公無私、艱苦奮斗精神,突出紅色文化的一脈相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問題;在中小學則強調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認同教育,發(fā)揮紅色文化在育人化人方面的積極作用。

        (三)在紅色文化傳播的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元

        經過百年發(fā)展,紅色文化內容體系博大精深,既有宏大的政治歷史敘事,也有微細的生活方式和情感心理;既有顯性的制度規(guī)范、組織機構、歷史物件,也有長期流傳下來的優(yōu)良傳統作風習俗等,而如何對其合理篩選、審慎甄別、創(chuàng)新發(fā)展則顯得至關重要。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的選擇上更加全面豐富立體。一是在內容選擇方面更加全面客觀,將紅色文化視為動態(tài)的、開放的、發(fā)展的體系,既注重革命歷史資源的“原生態(tài)”呈現,如各革命紀念地陸續(xù)創(chuàng)建革命紀念館或展覽館等,集中性把地方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展示,又關注當代資源的挖掘、整理和傳承,如將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展現的精神狀態(tài)集中凝練成“抗疫精神”。二是既關注宏大敘事,也注重微小精細,傳播內容具有相當的普惠性。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傳播紅色文化時,不僅善于從宏觀上告訴廣大民眾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更善于從微觀上展示普通個體是如何從“小我”走向“大我”的,隨著一大批回憶錄、口述史、畫像集等歷史文獻陸續(xù)公開出版,革命歷史人物形象將變得更為豐富立體,特別是關于其個體革命道路動機、個人思想境界升華、個人心路歷程斗爭等內容,更容易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其傳播意義更為深遠。

        (四)在紅色文化傳播的技術上推陳出新

        新時代以“ABCD+5G”(人工智能、區(qū)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媒介層出不窮,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24],媒體深度融合成為大的發(fā)展趨勢,這也為紅色文化傳播提供了難得的發(fā)展機遇。中國共產黨主動運用融合媒體開展紅色文化傳播工作,一是打通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邊界,打造紅色文化新型網絡傳播格局,推動廣播媒體、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在渠道、平臺、內容方面的互聯互通,加快國家級媒體與地方媒體的多層次合作水平,形成全面覆蓋線上線下的傳播網絡;二是建設紅色文化數據庫和主題網站,在各級官方網站開辟紅色文化專欄,圍繞傳統節(jié)日、革命紀念日和國家重大政治活動,設計、制作、發(fā)布弘揚紅色文化的“微電影”、VLOG作品、短視頻等,綜合運用聲、光、電等呈現方式,形成集視、聽、觸等多維體驗于一體的展示平臺,使紅色文化在動態(tài)、活態(tài)傳承中增強感染力和實效性。

        六、中國共產黨傳播紅色文化的百年經驗與啟示

        回望百年紅色文化傳播歷程,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輝煌歷程,回溯歷史,試圖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找尋中國共產黨開展紅色文化傳播的基本經驗,進而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當代紅色文化宣傳教育工作、提升全民文化自信奠定理論基礎。

        (一)牢牢掌握紅色文化傳播的主導權

        中國共產黨是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實踐者,理應承擔紅色文化傳播的主體責任,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中的主要經驗,也是當前加強紅色文化傳播的政治前提。紅色文化傳播不同于一般文化資源的傳播,其鮮明的政治性決定其必然服務于黨的事業(yè)、目標和路線,由此可從三個方面具體展開:一是黨和政府所主辦的媒體要理直氣壯地搞好紅色文化傳播工作,不僅要主動整理傳播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涌現的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和突出精神,更要在重大紀念日、政治活動等節(jié)點精心組織內容,凸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優(yōu)良作風,把建黨百年來的偉大業(yè)績講好講透,讓主流媒體成為傳播紅色文化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二是在紅色文化傳播工作中,要始終與黨中央的重大決定、關鍵部署和重要精神保持高度一致,符合兩個《決議》的基本精神,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在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和闡釋中的影響,嚴格防范錯誤西方思潮在文藝理論界的擴散,不能為錯誤思想輿論提供傳播渠道,更不可在“高級黑”“低級紅”面前躲躲閃閃、扭扭捏捏;三是發(fā)揮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創(chuàng)新方面的優(yōu)勢,從源頭上把控紅色文化內容的創(chuàng)制權、闡釋權和發(fā)展權,推動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豐富紅色文化精神譜系,保護和整理好紅色文化資源,推動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減輕傳播渠道上的壓力,也有利于保持在紅色文化傳播上的優(yōu)勢地位。

        (二)尊重“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傳播規(guī)律

        紅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范圍早已從黨內成員擴大至全體民眾,開展紅色文化傳播就不再是某個組織或某些個體的專屬義務,而需要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進來,體現了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主導性”與“主體性”的有機結合,本質上是“黨性”與“人民性”的有機統一,這也符合中國共產黨在輿論宣傳工作領域的歷史傳統[25]。開展紅色文化傳播,根本上要發(fā)揮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將紅色文化納入意識形態(tài)管理和思想宣傳工作之列,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利用紅色文化資源開展黨員干部教育的工作機制,在年度工作中進行重點布置,在相關政策、資源上予以傾斜,發(fā)揮各級黨組織在傳播紅色文化的主心骨作用;同時也要注重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紅色文化資源的整理發(fā)掘工作,創(chuàng)新社會資本參與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的工作機制,發(fā)揮網絡平臺在傳播紅色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紅色文化產品體系、構建紅色文化產業(yè)體系、借助數字媒介[26],在紅色文化傳播過程中實現內容再豐富、信息再加工、形式再多樣的創(chuàng)造轉化過程,由此紅色文化在具體領域、特定地區(qū)傳播過程中容易落地生根,與當地民眾的風俗、心理、習慣相適應,進而更容易從情感上得到認可,才有進一步內化與踐行的深入行為。

        (三)注重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的推陳出新

        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紅色文化傳播實踐中,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和中心工作及時更新完善傳播內容,不斷優(yōu)化傳播效果。紅色文化內容本身的發(fā)展性、動態(tài)性決定了紅色文化傳播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以“無產階級專政”一詞為例,在中國共產黨七大報告中第一次公開提出“無產階級專政”,要求“廢除了人剝削人的社會制度,實現了最新式的民主主義即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一切反對社會主義的政黨都被人民拋棄了,人民僅僅擁護布爾什維克黨”;但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則將“無產階級專政”調整為“人民民主專政”,認為更適合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實際國情,有利于重塑民眾的政治印象和政治認知,此后長期沿用。紅色文化傳播內容創(chuàng)新,表象是紅色話語更新,實質是紅色文化的本質創(chuàng)新,也就是根據其所服務的政治目標不同而與時俱進。黨的十八大以來可看到在傳播內容上有明顯突破,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革命精神的整理繼承,也就是對歷史上形成的、在歷史上曾發(fā)揮過激勵鼓舞作用的精神進行再整理,如“長征精神”在出現之初著重強調英勇無畏、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而進入新時代后將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價值之首,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在認識上的深刻發(fā)展;二是對時代精神的及時凝練,如企業(yè)家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斗爭精神、抗疫精神、北斗精神等,總結揭示廣大群眾在重大社會實踐中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達到凝聚社會共識、振奮社會士氣的目的。

        (四)善于利用新興媒介提升紅色文化傳播效果

        作為專門集成和傳播信息的大眾媒介,其形態(tài)變革易引發(fā)信息傳播方式、信息本身及與人交往方式的變化。正是媒介、信息與人之間的聯動,大眾媒介以信息交流工具的角色進入紅色文化系統,推動紅色文化傳播。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善于創(chuàng)造和使用最新生產工具,而在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傳播中則體現為善于利用各種最新媒介,以不斷擴大傳播范圍和傳播深度,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以5G技術在紅色文化傳播中的應用為例。陜西省文物局打造全國首個5G“互聯網+革命文物”教育平臺,通過搭建手機、電腦、電視“三屏互動、同步傳播”的全媒體傳播體系,采用動漫、游戲、VR、AR等新形式、新技術,提供革命文物全息欣賞、虛擬觸摸和歷史事件沉浸式體驗,讓遠在全國各地的觀眾隨時可以體驗“實地”參觀革命類博物館、紀念館,身臨其境感知革命文物價值,激發(fā)大眾對紅色文化的興趣愛好和愛國熱情[27]。

        百年大黨,功在千秋。中國共產黨長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推動著紅色文化的深刻變革和持續(xù)發(fā)展,賡續(xù)著中國共產黨的“文化基因”,供給著中國人民的“精神食糧”,已發(fā)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彰顯著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理念、凝聚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共識。站在歷史新起點上,中國共產黨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上,必將推動紅色文化傳得更遠、傳得更響。

        參考文獻

        [1] ?潘祥輝.傳播史上的青銅時代:殷周青銅器的文化與政治傳播功能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2):53-70+127.

        [2] ?鄭阿財.唐代漢字文化在絲綢之路的傳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5-17.

        [3] ?毛章清,鄭學檬.8至14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跨文化傳播考察[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43-50.

        [4] ?吳曉川.川陜蘇區(qū)紅色文化的歌謠建構與傳播[J].文藝爭鳴,2010(20):101-103.

        [5] ?孫平,熊平秀,于昊.新時期紅色文化的意義表達與傳播機制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5(5):19-23.

        [6] ?吳凱.紅色文化:一個認識框架[J].重慶社會科學,2015(7):62-66.

        [7] ?張珊.全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構想[J].人民論壇,2020(8):138-139.

        [8] ?徐塞聲,黎余.黨的群眾路線的文化性塑造:紅軍文化宣傳視角[J].重慶社會科學,2015(1):94-99.

        [9] ?駱郁廷,陳娜.論紅色文化的微傳播[J].江淮論壇,2017(3):139-144.

        [10] ?文豐安.論新時代黨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繼承與發(fā)展[J].觀察與思考,2019(2):92-103.

        [11] ?詹全友.試論1927-1949年間中國共產黨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J].理論與改革,2017(4):1-11.

        [12] ?張傅.中國共產黨傳播馬克思主義百年回望[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9-18+167-168.

        [13] ?鄧紹根,丁麗瓊.列寧主義在華初步傳播及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yè)興起[J].國際新聞界,2020(4):51-76.

        [14] ?福建省文化廳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員會.中央蘇區(qū)革命文化史料匯編[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82.

        [15] ?劉云.中央蘇區(qū)文化藝術史[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273.

        [16]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2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292.

        [17]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

        [18] ?北京市檔案館.解放后十年來北京人民廣播事業(yè)(1949—1958)[A].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宣傳部編印,檔案號:1-12-863.

        [19]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9:414.

        [20] ?楊超.紅色話語的世紀變遷與時代發(fā)展——基于中國共產黨歷次黨代會報告的分析[J].湖湘論壇,2019(6):93-102.

        [2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06.

        [22] ?高翔.充分認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J].黨建,2019(5):17-18.

        [23] ?劉潤為.紅色文化論[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4):7-13.

        [24] ?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354.

        [25] ?陳力丹.黨性和人民性的提出、爭論和歸結——習近平重新并提“黨性”和“人民性”的思想溯源與現實意義[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71-88.

        [26] ?文豐安.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0(11):54-62.

        [27] ?楊超. 5G賦能:紅色文化傳播增添新動力[J].人民論壇,2020(8):136-137.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bee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popular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with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he party for a centur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ok the initiative to undertake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spreading red culture, and carried out extensiv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activities of Marxist theory to workers, farmers, soldiers and Party members by means of newspapers, books, slogans, literary works, etc.;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China, the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ized and systematic historical development With a high degree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unified guiding ideology and strict organizational system,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arried out extensive histor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for all the 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concept of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scientific and modern, and has constructed the communication pattern of "unitary leading and multiple participation", and has stipulated the think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has always adhered to the concept of "people-centered", highlighted the status of mainstream media, developed media integration function, and promoted the dissemination of red culture to a new level.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d culture; communication; Centennial

        猜你喜歡
        紅色文化傳播中國共產黨
        《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
        散文詩(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國共產黨100歲啦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8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當代陜西(2021年12期)2021-08-05 07:45:06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紅色文化書籍的歷史及裝幀的特色審美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當代傳播視野下的昆曲現象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11:16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輿情傳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桃| 国产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 亚洲av国产av综合av卡|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影院| 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日韩熟女系列中文字幕| 琪琪的色原网站|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无码| 午夜性无码专区| 馬与人黃色毛片一部|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亚洲av一区二区在线|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爱欲 | 粉色蜜桃视频完整版免费观看在线| 日日碰日日摸日日澡视频播放| 无码av无码天堂资源网| 国产av成人精品播放| 青青草免费在线视频导航| 东北女人一级内射黄片| 女人被狂躁高潮啊的视频在线看| 国产一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中出后入| 亚洲亚洲人成综合网络|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精品| 五月色婷婷丁香无码三级| 手机在线看永久av片免费| 免费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玖玖资源站亚洲最大的网站| 欧美私人情侣网站|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97| 午夜宅男成人影院香蕉狠狠爱|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女人夜夜春高潮爽a∨片传媒| 亚洲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91精品久久久老熟女91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