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弦樂四重奏是室內樂中最典型、最完美的一種音樂表現(xiàn)形式,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本文以弦樂四重奏為研究對象,通過介紹室內樂的起源與發(fā)展,展現(xiàn)弦樂四重奏誕生的歷史背景,突出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對弦樂四重奏發(fā)展到鼎盛時期的貢獻。
關鍵詞:弦樂四重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0-0-02
0 引言
弦樂四重奏,顧名思義指四個弦樂器一起演奏,包括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是室內樂中最典型的一種表演形式。弦樂四重奏這一組合形式不論是在創(chuàng)作技法還是演奏訓練等方面都超越了室內樂中其他形式的組合,逐漸成為室內樂的代名詞。
1 室內樂的起源與定義
室內樂是當今最受歡迎的一種西方音樂體裁,最早出現(xiàn)于17世紀的歐洲,中文“室內樂”一詞翻譯自意大利語Musicade Camera,Camera是“室、廳”的意思。17世紀的歐洲,貴族和平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那時意大利的Camera僅指王侯貴族以及與之有往來的豪門之家,所以室內樂在當時并不是平民的娛樂方式,只有王侯貴族才有資格演奏和欣賞。由此,最初的室內樂也被稱為“宮廷音樂”。
17世紀,這種高雅音樂的演出場所除了Camera外,還有自古以來就舉辦音樂活動的教堂和歌劇院。從演出場所的大小來看,教堂和歌劇院的空間極為廣闊,而Camera就“袖珍”了許多。從演出性質來看,Camera并不對外公開演出,只是喜愛音樂的貴族人士聚集在一起,由此出現(xiàn)了一批內行的音樂家;而教堂和歌劇院則公開演出,受眾面較廣,聽眾對演奏的專業(yè)要求也并不高。由于Camera是區(qū)別于教堂和歌劇院的演出場所,所以只要是在特殊的小空間內演奏的、被貴族人士所接納的音樂都可稱為“室內樂”。在當時,室內樂的重心傾向于小規(guī)模的樂器合奏,像管弦樂一類的包含大規(guī)模合奏或聲樂的音樂漸漸被轉移到其他演出場所。
2 室內樂的歷史發(fā)展
2.1 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除歌劇之外,其他的演奏形式幾乎都可稱為室內樂。17世紀初,器樂發(fā)展神速,室內樂以維瓦爾第、亨德爾、泰勒曼的作品為主導。例如維瓦爾第的《四季》小提琴協(xié)奏曲就是當時室內樂典型的演奏形式,在演奏中,主奏樂器(并非一人)和其他樂器共同演奏。
2.2 古典主義時期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出版物(人們現(xiàn)在所指的“樂譜”)的發(fā)展較為成熟。從當時的音樂出版物來看,家庭音樂在不斷發(fā)展,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巴洛克時期盛行的通奏低音在當時逐漸衰落,尤其是在家庭音樂中,通奏低音幾乎完全消失。隨著通奏低音逐漸淡出舞臺,作曲家們也在不斷嘗試優(yōu)化室內樂的演奏形式。與此同時,獨奏鍵盤(人們現(xiàn)在所指的“鋼琴”)和弦樂四重奏這兩種新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成為當時室內樂演奏的核心。17世紀到18世紀的歐洲社會對音樂和舞蹈修養(yǎng)有著較高的要求,人們喜歡一些娛樂性、實用性較強的音樂,舉辦類似的雅集能夠展現(xiàn)個人的社會地位。這種音樂生活的存在促進了室內樂的成熟發(fā)展,也使弦樂四重奏的誕生成為必然。
2.3 浪漫主義時期
在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舊時代室內樂(Camera)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喜歡音樂的中產階級沙龍,專業(yè)音樂家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那時,鋼琴的發(fā)展趨于成熟,故而該時期的室內樂作品加入了大量的鋼琴因素,例如鋼琴五重奏《鱒魚》等。與此同時,室內樂的演奏人數也大大增加,出現(xiàn)了五重奏、六重奏甚至八重奏的表演形式。法國大革命之后,皇室貴族逐漸沒落,隨之而來的中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中產階級漸取代皇室貴族,音樂廳作為音樂的演出場所漸漸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作曲家們不再受控于皇室貴族,他們可以自由地創(chuàng)作內心想要的音樂,所以該時期的作品愈發(fā)自由和龐大。這一時期最為突出的作曲家是舒伯特,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18首弦樂四重奏,他的很多室內樂作品都是從藝術歌曲發(fā)展而來,比如著名的弦樂四重奏《死神與少女》。
2.4 20世紀
20世紀,Camera的傳統(tǒng)氣息隨著人們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而完全消失,大量作曲家開始創(chuàng)作宏大或用來炫技的音樂作品,于是出現(xiàn)了獨奏家的概念,如帕格尼尼。新創(chuàng)作的音樂體裁將室內樂引入低谷。該時期交響樂和管弦樂團的成熟發(fā)展使得室內樂古典編制的方式再次被打破,室內樂加入管樂和打擊樂,豐富了形式的多樣化,如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的室內樂作品《士兵的故事》。
3 弦樂四重奏的鼎盛時期
3.1 “維也納古典音樂三杰”之海頓
提到弦樂四重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海頓,海頓被譽為“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弦樂四重奏作品,目前被學者所認可的作品數量為68首。在弦樂四重奏發(fā)展的前期,作曲家們對弦樂四重奏的樂章和曲式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范。受巴洛克音樂遺風的影響,當時很多弦樂四重奏都有六個樂章,例如小夜曲(serenade)、嬉游曲(divertimento)、遣興曲(cassation)等音樂體裁,很多作曲家創(chuàng)作了三個或五個樂章的弦樂四重奏,包括海頓也寫過很多三個樂章的弦樂四重奏。
但直到Op.50,小步舞曲(menuet)才被正式加入弦樂四重奏中的第三樂章,弦樂四重奏四個樂章(快—慢—小步舞曲—快)的典型范式才被最終確立下來,四個樂章的曲式分別為奏鳴曲式、變奏曲式、小步舞曲(后來貝多芬發(fā)展成諧謔曲式)和奏鳴曲式。至此,各個樂章的比重、速度和曲式結構才趨于完美。與此同時,海頓將歌劇中戲劇性的構造運用在弦樂四重奏的創(chuàng)作中,將莊嚴和通俗、宏大和細膩的音樂情感融合起來,這無疑是對弦樂四重奏發(fā)展的另一巨大貢獻。此外,海頓還創(chuàng)作了弦樂四重奏的對話體裁,他將弦樂四重奏的演奏座位依次安排為: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這種座次為音樂的交流對話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對話體裁的確定對弦樂四重奏的發(fā)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海頓將之前宮廷性、娛樂性、任意樂章隨意組合的弦樂四重奏升級成為四個樂章,將其變?yōu)閮热葚S富、鑒賞力極強的藝術形式。鑒于此,海頓被稱為“弦樂四重奏之父”。早在海頓之前已有許多作曲家開始對四重奏這一體裁進行創(chuàng)作,而海頓的創(chuàng)作貢獻是將這一體裁推進為高度發(fā)展的古典主義風格范式,他的大量作品體現(xiàn)出18世紀中葉音樂風格從早期的華麗風格再到情感風格和維也納古典風格的逐漸變化的軌跡。甚至有些音樂史學家從海頓的作品中找出預示浪漫主義風格的印跡[1]。
3.2 “維也納古典音樂三杰”之莫扎特
莫扎特在海頓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弦樂四重奏??梢哉f莫扎特每個時期的弦樂四重奏多少都與海頓有關。莫扎特一生創(chuàng)作了23首弦樂四重奏,他既是作曲家也是演奏家,他認為兩者應該相輔相成,才能為觀眾呈現(xiàn)更好的作品。在莫扎特早期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的創(chuàng)作目的非常功利化。為了吸引和討好贊助商、擴大自己的聲望,莫扎特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主要為嬉游曲)。同時為了生計,他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鋼琴曲和小提琴奏鳴曲提獻給了達官貴族。但他從創(chuàng)作弦樂四重奏作品開始,就再沒將作品獻給過任何人。莫扎特通過弦樂四重奏的創(chuàng)作去探索自己的內心,探索內在情感的音樂形式,從而使自己對音樂創(chuàng)作的追求得到了升華。
莫扎特的第一首弦樂四重奏是在意大利的旅途中受作曲家喬萬尼·巴蒂斯塔·薩馬蒂尼的影響所作。莫扎特早期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幾乎都有意大利的音樂風格:三個樂章、調性相同、篇幅短小,兩把小提琴共同承擔旋律的演奏功能。莫扎特早期的四重奏共13首,在這些作品中,他努力讓四件樂器進行平衡的對話。盡管如此,此時莫扎特的弦樂四重奏依舊保留著之前嬉游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海頓中后期的弦樂四重奏相差甚遠。在之后的9年中,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重心由弦樂四重奏轉向了歌劇和其他器樂作品。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莫扎特有幸接觸到了海頓的弦樂四重奏Op.33,這部作品對莫扎特后期弦樂四重奏的創(chuàng)作來說可以稱得上是“里程碑式”的影響。從那之后,莫扎特又創(chuàng)作了六首弦樂四重奏(K.387、K.421、K.428、K.458、K.464、K.465),這六部作品固定了包含小步舞曲的四個樂章,難度系數也比之前的作品高了很多。換言之,這時的莫扎特已經把弦樂四重奏當作了藝術品,擺脫了之前嬉游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莫扎特后來將這六首弦樂四重奏獻給了海頓,并將其命名為“海頓弦樂四重奏”,這幾首弦樂四重奏顯示出海頓的影響,但更多是莫扎特自己風格的體現(xiàn)[2]。由此可見,莫扎特是因海頓才領悟了創(chuàng)作弦樂四重奏的真諦。隨著年齡的增長,室內樂在莫扎特的心中不再是娛樂大眾的表演形式,莫扎特將室內樂作為表達自己內心思想的工具??偟膩砜?,莫扎特的作品有嬉游曲的影子、海頓的影子、意大利歌劇的影子和他自己的影子。
3.3 “維也納古典音樂三杰”之貝多芬
弦樂四重奏自海頓確立形式起到貝多芬將其推向巔峰歷經了半個世紀。貝多芬一生創(chuàng)作了16部弦樂四重奏,雖然創(chuàng)作數量上不及海頓和莫扎特,但他的創(chuàng)作質量可以說是達到了弦樂四重奏的巔峰。在發(fā)展弦樂四重奏上,“樂圣”貝多芬可以說是將弦樂四重奏發(fā)展得最完美、藝術造詣最高的重要人物。貝多芬是一個創(chuàng)作時期分段非常明顯的作曲家,其作品可按早期、中期和晚期進行劃分。由于貝多芬曾跟隨海頓、莫扎特學習,所以他早期的四重奏作品Op.18十分接近海頓和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例如海頓和貝多芬“小步舞曲”的樂章中都包含“Hemiola”——三拍變兩拍的作曲手法,其中的不同之處在于海頓的“Hemiola”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幽默,而貝多芬“Hemiola”的則是將作曲變得更加復雜,甚至不在一個聲部,變?yōu)槎Χ蛞粚θ男问?。貝多芬的中期作品Op.95“嚴肅四重奏”是貝多芬所有四重奏中上演次數最多的一首。在這一作品中,貝多芬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了serioso和末樂章重復的方法,用不斷重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強調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傳達了重復就是力量的讀譜內容,是貝多芬對弦樂四重奏的又一次革新。在作品《英雄交響曲》之后,貝多芬為了證明自己弦樂四重奏的創(chuàng)作功力(那時他已超越了海頓、莫扎特),他把自己E大調鋼琴奏鳴曲Op.14之一改編為弦樂四重奏,將原本的E大調改編為F大調,而F大調的屬音do是中提琴和大提琴的空弦,從而增加了新作品音區(qū)的明亮度。在貝多芬創(chuàng)作Op.95之后,節(jié)拍器問世了,節(jié)拍器的問世使得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晚期作品都具有了明快的節(jié)奏。但貝多芬晚期他的耳朵幾乎處于全聾的狀態(tài),盡管通過助聽器可以感受到速度,但其實他“聽”到的速度和譜面上記載的速度并不一致。很多音樂家認為貝多芬“聽”到的是他“內心的速度”,其要比實際演奏的速度快很多,所以對于貝多芬晚期作品的表達,不同的演奏家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呈現(xiàn)。直至今日,貝多芬晚期的弦樂四重奏都被當作欣賞當代音樂的入門級“教科書”。
4 結語
最初的室內樂相當于一種貴族的“背景音樂”,具有極強的私密性,同時具有功能性和服務性的特點。在海頓、莫扎特后,室內樂漸漸轉變?yōu)橐环N藝術性的音樂。由于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在演奏技術上的難度要比海頓、莫扎特的作品大很多,所以當時業(yè)余的音樂愛好者對弦樂四重奏的演奏也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而使弦樂四重奏從最初“娛樂化”的室內樂逐漸變得“職業(yè)化”,而“職業(yè)演奏家”這一概念也在貝多芬時期誕生。
歐洲許多的作曲家都為弦樂四重奏的成型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從古典音樂的角度來說,對其貢獻最大的人物還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在海頓的基礎上將弦樂四重奏發(fā)展到一個巔峰,為后世樹立了典范。
從音樂風格的角度來看,古典主義時期的室內樂處于一個過渡時期。前面的巴洛克時期以復調音樂為主,后面的浪漫主義時期以主調音樂為主。所以古典主義時期的室內樂實現(xiàn)了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的有機結合,使復調音樂的創(chuàng)作技法為主調音樂所用,使音樂風格經歷了從復調向主調的轉變。
時至今日,弦樂四重奏仍是歐美最盛行的古典音樂表演形式,絕大多數的演奏家都以演奏弦樂四重奏開啟職業(yè)生涯。而在中國,當前社會似乎對培養(yǎng)獨奏家抱有更大期待,以至于弦樂四重奏的發(fā)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這實在可惜,因為不重視弦樂四重奏錯過的不只是精彩的音樂形式,還有可貴的人格養(yǎng)成教育。
參考文獻:
[1] 李松蘭.西方社會轉型與音樂的變遷——以巴洛克晚期到古典主義音樂的轉型為例[J].四川戲劇,2013(06):55-57.
[2]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203.
作者簡介:趙敏(1996—),女,山東棗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