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國 孫丹
【關鍵詞】 第三方涉稅信息; 信息共享; 稅收征管; 信息不對稱; 納稅信用
【中圖分類號】 F812.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15-0114-06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電子商務、線上交易等模式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交易方式,這種線上交易具有隱蔽性、流動性等特點,導致我國的稅收征管愈加困難。但現代新興技術的興起也為稅收征管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互聯網+數據共享”這一理念,稅務部門能夠增強對納稅人涉稅信息的掌握,從而提高稅收征管效率以及稅收遵從度。納稅人的相關涉稅信息是稅收治理過程中十分重要的資源,如果稅務機關能夠和有關單位部門之間進行共享,可以有效解決征納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及時將第三方涉稅信息轉變?yōu)槎愒垂芾硇畔ⅲ瑥亩岣叨愂罩卫砟芰?,提升我國稅收治理的信息化程度[ 1 ]。
對于“第三方信息”“涉稅信息”等概念,我國在立法過程中沒有明確界定,大多數學者在進行分析時主要依據《納稅人涉稅保密信息管理暫行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的“納稅人涉稅保密信息”和《稅收征管法》第六條規(guī)定的“涉稅信息”進行拓展。涉稅信息具有客觀性、針對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基于以上界定,本文所討論的涉稅信息是指除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外,能夠反映納稅人和納稅單位日常生產經營的各種信息。如此廣泛的涉稅信息獲取通常需要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作為稅收征管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第三方涉稅信息的使用能夠緩解征管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同時也為應對稅收風險提供了保障。
一、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的必要性
(一)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減少稅款流失
財政收入是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而稅收收入是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2019年我國財政收入190 382億元,稅收收入157 992億元,稅收收入占財政收入的83%,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是稅款的流失。我國目前在獲取第三方涉稅信息方面并沒有完善的機制,而且還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從納稅人和納稅單位提供的信息來看,他們會為了獲得更多的稅后利潤而隱瞞多樣化的收入來源或者增加可扣除項目。此外,我國目前自行申報比例較低,只有少部分人會通過稅務代理進行納稅申報,所以納稅人在申報過程中也容易出現問題,并不能保證其內容的完整性。從稅務機關內部信息來看,稅務檢查和稽查通常是針對特定的納稅主體,并不對全體納稅人進行全面的數據采集。隨著我國稅收現代化發(fā)展,第三方涉稅部門掌握了大量涉稅信息,而對這部分信息進行披露和共享,能夠減少征納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減少稅款流失,增加我國的財政收入。
(二)促進稅收征管現代化,提升征管效率
加強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對我國稅收征管有以下幾個作用:首先,共享第三方涉稅信息可以更加準確地核定應納稅額。以個人所得稅為例,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施行新《個人所得稅法》,對個人所得稅征收采取了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稅制,即對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綜合計征,這四類收入相對來說比較固定,一般是由發(fā)放的單位直接進行預扣預繳,再由納稅人在年終進行匯算清繳。但是對大部分高收入人群來說,他們取得的收入來源通常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和隱蔽性,稅額的基礎較難確定,可能會存在偷稅漏稅情形,這時就迫切需要各部門加強合作交流,確保稅款及時足額入庫。
其次,對第三方涉稅信息進行共享是稅款征收過程的基礎。我國目前還是以流轉稅為主,而第三方信息具有客觀性與針對性,就像增值稅在征收過程中主要利用其完整的抵扣鏈條,減少上下游環(huán)節(jié)中的偷稅漏稅情況。因此,通過共享第三方涉稅信息,能夠使征稅部門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這為稅收征管提供了保障,也增加了征管的效率。
最后,我國在電子納稅申報、稅款電子支付等領域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加強第三方涉稅信息平臺的建立,依托區(qū)塊鏈、“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能夠提升我國稅收征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優(yōu)化稅務服務。
(三)加強部門協(xié)同,建設服務型政府
稅務部門作為我國政府的主要職能部門,在履行管理職能中與納稅人的溝通交流十分密切,而我國稅務部門也正在向服務型機關轉變。服務型稅務機關是指在稅收征管過程中,更加強調納稅服務的重要性,稅務部門在嚴格執(zhí)法的同時,也需要為納稅人提供高效優(yōu)質的服務。為更好地落實“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和服務型稅務機關的步伐,加強與第三方部門的涉稅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在縮短辦稅時限、簡化辦稅流程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政府科學合理決策,從而為納稅人帶來更加高效優(yōu)質的服務。
二、我國第三方涉稅信息應用現狀
當前,我國各地第三方涉稅信息主要是通過部門之間協(xié)商合作的形式開展。例如同級部門之間進行橫向數據交換,或者依據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發(fā)布的公告進行信息共享與推送。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區(qū)塊鏈”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我國稅收征管體制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加強各部門之間數據信息的合作共享是優(yōu)化我國稅收征管方式,提升稅收征管效率的重要舉措。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深化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方案》,其中對征管法修訂、搭建涉稅信息共建共享平臺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2月“金稅三期”工程上線運行,稅務部門的相關數據實現了整合與利用,為更大范圍的涉稅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性。
(一)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立法現狀
我國在涉稅信息共享方面尚未出臺一部明確的法律,M市在稅款征收與涉稅信息獲取等方面主要依據《稅收征管法》以及具體稅種的法律條文,如《個人所得稅法》《企業(yè)所得稅法》等?!抖愂照鞴芊ā返谖鍡l明確規(guī)定了地方政府應該配合本區(qū)域內的稅收征管工作領導或協(xié)調、支持稅務機關的工作;第六條規(guī)定了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相關單位應當根據相關規(guī)定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與納稅和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的有關信息[ 2 ],《稅收征管法》作為涉稅信息獲取的法律依據,從其第六條規(guī)定中可以得出以下啟示:第一,我國在稅收征管過程中稅務部門可以使用現代新興技術對第三方涉稅信息進行獲取,建立現代化的稅收征管體系;第二,涉稅信息的共享范圍不僅僅局限于稅務部門,其他政府部門也可以共享信息。
此外,我國其他法律法規(guī)和條例也對涉稅信息共享做出了規(guī)定。如我國2016年通過的《環(huán)境保護法》規(guī)定生態(tài)環(huán)境主管部門和稅務機關應當建立涉稅信息共享平臺和工作配合機制;2019年1月1日開始執(zhí)行的新《個人所得稅》第十五條規(guī)定公安銀行部門應協(xié)助稅務機關進行納稅人相關信息的確認,教育衛(wèi)生等部門應提供專項附加扣除的相關信息,在涉稅征管過程中如果對納稅人身份和銀行等金融機構數據難以確定,稅務部門可以和公安部門、金融機構進行信息比對;《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了對納稅人的申報要求、申報期限以及代扣稅款等信息;《企業(yè)所得稅法》對涉稅信息披露主要是源泉扣繳、關聯交易報告;《企業(yè)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提到了納稅人應該在規(guī)定期限內披露關聯交易的價格和費用等信息。
(二)第三方涉稅信息利用現狀
從對第三方涉稅信息的收集和處理來看,M市稅務局對數據信息的處理仍然處于粗放階段,大多以人工比對為主。稅務部門將獲取到的涉稅信息通過簡單的Excel表格進行數據篩選后下發(fā)給稅務工作人員,再由工作人員將獲取到的涉稅信息與金稅系統(tǒng)中的信息進行比對,然后將疑點反饋至數據分析部門,由其進行分析匯總,可以說現階段的涉稅信息利用仍然處于數據分析階段,沒有應用現代的數理統(tǒng)計模型及軟件,信息利用程度低,信息使用質量有待提升。
(三)M市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現狀
自2003年以來,我國很多省、直轄市和計劃單列市人民政府都出臺并實施了《XX市地方稅收保障辦法》,以地方性的稅收規(guī)范來保障稅款征收工作有效運行,如2013年11月5日深圳市政府制定的《深圳市稅收征管保障辦法》、重慶市2017年8月1日出臺的《重慶市稅收征管保障辦法》、2018年5月1日施行的《甘肅省稅收征管保障辦法》。雖然M市目前沒有專門涉稅信息共享的法律規(guī)范,但是2017年《M市稅收征管保障辦法》施行,為下一步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機制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5年,根據國家深化改革的要求,M市稅務部門按照深化改革辦法規(guī)定,進一步擴大自己涉稅信息的“朋友圈”,與質監(jiān)局、金融機構、公安等部門進行信息共享,并且與部分中介機構簽訂了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協(xié)議,市以下的區(qū)、縣稅務局也在不斷擴展涉稅信息的交換范圍。
2018年,我國《環(huán)境保護稅法》施行,其第十五條規(guī)定稅務部門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主管部門之間應當建立涉稅信息共享機制,這就需要M市及時轉變單獨征管的方式,與環(huán)保部門建立暢通的協(xié)作管理。環(huán)保部門通過對環(huán)境保護稅涉稅資料、企業(yè)排污許可證等信息進行分析處理,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稅款的流失,并且稅務部門也需要定期將納稅人的申報情況、稅款繳納情況、稅收優(yōu)惠政策以及異常情況報送到環(huán)保部門。
(四)M市電子稅務平臺建設現狀
納稅人在進行納稅申報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式:網上申報、集中申報、委托申報、郵寄申報以及辦稅服務大廳。隨著網絡技術以及信息化的不斷發(fā)展,現在的納稅人更加趨向于網上申報。M市稅務局充分依托“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開展新型的辦稅方法,建立線上辦稅平臺,使納稅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辦理涉稅事項,減少了線下辦稅排隊等候的時間。2019年推出的個人所得稅APP中,其常用業(yè)務中包括了綜合所得匯算申報、專項附加扣除填列以及收入納稅明細等,新《個人所得稅法》也規(guī)定了年度申報的四種情況。此外,對于居民個人一個納稅年度取得收入額不超過6萬元的,還可以適用簡易申報,在個人所得稅APP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每筆收入來源以及代為繳納稅款的部門,同時還提供了退稅的金額,納稅人只需在次年3月1日至5月31日通過APP進行退稅申請,審核通過之后即可完成退稅,這給稅務機關以及納稅人都帶來了相當大的便利。
三、第三方涉稅信息應用存在的問題和挑戰(zhàn)
(一)涉稅信息共享缺乏一定的法律支撐
通過上文對M市法律體系建設的現狀分析,可以知道在我國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過程中,缺少相應細化的法律支撐,而法律體系的短板也成為制約我國稅收信息現代化的關鍵原因,對M市第三方信息披露和共享的法律條文并不是很多,而且具體條文較少?!抖愂照鞴芊ā分皇翘峁┝艘粋€原則上的指導意見,但對如何實施開展、責任的追究審查并沒有相應的細化法律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稅務部門只能依據地方性法規(guī)或者規(guī)章進行稅收征管。但是在稅款征收過程中往往需要多部門的數據信息,為了充分利用第三方涉稅信息,增強稅收征管的效率,提高涉稅信息共享的法律位階,以“法律”的形式確定,可以打破其他部門與稅務部門之間的合作壁壘,提高部門之間的深度融合,從而促進我國稅收征管的現代化。
(二)涉稅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尚不完善
首先,涉稅信息共享主體范圍小。目前我國涉稅信息共享僅限于區(qū)域內的稅務部門和政府部門,而銀行等金融機構這類掌握納稅人資金動向的第三方機構并沒有參與其中,導致涉稅共享程度較低。國外的涉稅信息共享通常會把金融機構作為披露的主要對象,而我國在稅收實踐中,一般稅款征管過程中銀行等金融機構通常會拒絕提供納稅人涉稅信息以保護客戶的合法權益,只有在調查稅收違法案件時,通過特定的審批流程才可以查詢納稅人的個人儲蓄存款賬戶,這就導致金融機構在涉稅信息共享過程中無法發(fā)揮其作用。
其次,我國涉稅信息共享的來源不穩(wěn)定。隨著線上交易的增加,納稅人的交易具有隱蔽性,而且納稅人第三方涉稅信息更加廣泛,來自于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像納稅人日常的支付寶、微信付款等第三方交易平臺也具有參考意義,這就造成了稅務機關難以全面獲取第三方信息而且來源不穩(wěn)定的現狀。
最后,我國涉稅信息共享部門之間沒有形成合力。從當前實際來看,第三方信息的共享僅限于個別職能部門,而且不同部門之間信息統(tǒng)計口徑、信息披露時間、數據保存時間都難以統(tǒng)一。此外,不同部門之間信息化發(fā)展程度也存在很大差異,國庫、公安已經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信息共享,而有些部門數據共享局限于縣級、市級,這也是我國涉稅信息共享面臨的一大難題。
(三)涉稅信息共享存在安全隱患
首先,各個部門對第三方信息的需求與利用程度不一致,稅務部門在征管工作中往往需要多個部門的數據,比如土地部門、房管部門等,但是其他第三方機構卻很少需要使用稅務部門的數據,這就導致很多第三方部門以負有保密義務、數據共享不安全等理由而拒絕提供納稅人相關涉稅信息。
其次,缺乏納稅人權利保障。對第三方涉稅信息進行共享主要是為了解決征納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而稅務部門在全面掌握的第三方信息中,必然涉及大量的商業(yè)秘密和隱私,但是在涉稅信息共享過程中,《稅收征管法》主要規(guī)定了納稅人的義務和稅務部門的權利,忽視了納稅人的權利保障,也沒有規(guī)定稅務部門不合理使用納稅人信息的責任,在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時,可能會存在損害納稅人權益的情況。
最后,信息共享方式存在缺陷。在信息共享的過程中,通過Excel、txt、Word文檔、u盤等傳統(tǒng)工具進行數據傳遞,在數據采集、處理時需要人工進行輸入和輸出,一個字符或小數點的錯誤都可能導致最后比對結果不一致,更不用說受到病毒的攻擊和黑客的盜取,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數據的安全隱患。
(四)涉稅數據挖掘利用率低
我國雖然設立了電子稅務局,但是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節(jié)約納稅人時間,減少線下辦稅,這種類型的電子稅務局對不同部門之間涉稅信息交換和共享效果并不明顯。我國第三方涉稅信息利用效率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涉稅共享機制智能化不足。在我國應用“互聯網+稅收數據”這一模式只局限于部分發(fā)達的省市,在數據獲取方面,稅務工作人員主要依靠直接的、淺顯易懂的數據進行分析,缺少全面性、綜合性分析,而且現在的稅務系統(tǒng)查詢功能也只具有關鍵字搜索、排序和保存的功能,對于“大數據”篩選、管理、分析對比尚在探索階段。其次,各部門之間數據處理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雖然現在規(guī)定很多第三方部門負有披露信息的義務,但是并沒有規(guī)定披露信息的格式、數據的口徑等內容,這就導致第三方涉稅信息數據收集的標準不一,在數據匯集到稅務部門之后,與“金稅三期”征管系統(tǒng)的比對十分困難,降低了稅收征管的效率。最后,在稅務部門與第三方部門之間缺少了一個共同的數據采集、上傳、利用和分析的共享平臺,數字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
(五)缺少專業(yè)的綜合性人才
信息化技術的發(fā)展離不開專業(yè)的人才,同時第三方信息共享平臺的應用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程,不僅要求工作人員具備稅務、法律、會計方面的知識,而且還需要具備數學、統(tǒng)計等大數據分析處理的能力,這可謂是文科與理科的一個交叉融合。雖然現在有很多理工科學生也會參加稅務專業(yè)的考試,但是稅務工作需要扎實的基礎與功底,僅僅通過資格考試并不代表其能夠勝任專業(yè)工作。反觀稅務專業(yè)人才,他們沒有大數據分析的功底,而且稅務職業(yè)資格考試也比較多,主觀上大家都更偏向于與自身專業(yè)相關的工作,這就導致目前我國稅務部門缺少復合型人才。此外,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具有一個動態(tài)性的特點,要求工作人員對不同行業(yè)、不同部門、不同地區(qū)的稅收情況和數據進行動態(tài)分析,并且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總結,這也對人員從業(yè)年限、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優(yōu)化我國第三方涉稅信息應用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正在從“以票管稅”向“信息管稅”邁進,積極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區(qū)塊鏈等新興技術,打造“互聯網+稅收數據”的信息獲取模式是日后稅務機關的重要任務之一?,F在電子稅務局與辦稅APP也在不斷開發(fā),但是與其他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三方信息共享的程度還存在一定差距?;谝陨戏治?,從立法程序、完善涉稅共享機制、第三方數據保密性和利用率、人才培養(yǎng)以及完善涉稅信息共享獎懲機制幾個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完善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規(guī)
從當前經驗來看,完善第三方信息共享制度必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是制度建設的前提,也是第三方信息共享的有效保障。只有在法律上明確納稅單位和納稅人應該披露哪些涉稅信息、負有何種報告義務、對提供虛假信息以及隱瞞涉稅信息者給予何種懲罰,才能在法律層面對第三方涉稅信息披露義務進行規(guī)范。國外的涉稅共享機制通常都有專門的立法支持,比如美國的《國內收入法典》、德國的《稅收通則》以及法國的《稅收訴訟法典》都明確規(guī)定了涉稅信息提供的義務主體、范圍以及納稅人不披露信息應承擔的責任。美國不僅對納稅人的義務進行了規(guī)定,而且在《納稅人權利法案》中也對稅務機關不當使用納稅人涉稅信息的情況進行了規(guī)定,如果稅務機關違反法律規(guī)定使用涉稅信息或有意泄露納稅人商用秘密,侵害納稅人的權益,稅務機關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為涉稅信息披露和共享提供了指導原則,使涉稅信息廣泛共享成為可能,為稅款征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健全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機制
首先還是要擴大我國涉稅信息共享的“朋友圈”。不僅包含公安、司法、銀行,一些行業(yè)組織、第三方中介機構等部門也掌握了許多第三方信息。此外,稅務代理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在不侵害納稅人隱私的條件下也應納入考慮范圍?;谝陨蠋c,本文構建的我國涉稅信息披露部門以及主要內容和用途如表1所示。
其次要明確涉稅信息來源的主體。我國《稅收征管法》雖設立了“信息披露”這一部分,但是其內容并不細致,不能有效指導涉稅信息披露工作。在《稅收征管法》中只明確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涉稅信息共享義務,對其他部門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導致無法做到全面信息共享。因此,我國需要明確信息來源的主體,對不履行涉稅信息披露義務的法律責任進行細化,并且視情況進行處罰。
最后是形成一種常態(tài)化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稅務部門與第三方部門的信息交流。現在我國部門間的信息交流還是浮于表面,只有全面、深入的信息共享才能提高稅款征收的準確性,增加稅收征管的效率。
(三)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
從國際上看,大部分發(fā)達國家稅收收入主要來源于所得稅,其所掌握的第三方信息也主要運用于所得稅的征管方面。大多數國家都規(guī)定了納稅人應該披露其工資薪金所得,股息、利息收入所得,其余的信息披露范圍存在很大差別。但是發(fā)達國家第三方信息的共享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也有很多值得我國借鑒的地方。
美國作為一個發(fā)達國家,是“大數據”使用的大主戶,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在不斷探索計算機技術在稅收征管中的作用,現在已經建立了全國聯網的計算機監(jiān)管體系,而且在涉稅信息收集方面也有著統(tǒng)一的數據標準和數據庫,稅務部門可以直接通過計算機比對快速完成稅款征收工作[ 3 ]。美國國內收入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IRS)為了監(jiān)控無法實施源泉扣繳的項目,建立了第三方信息報告制度。近年來,信息共享范圍也從工資薪金擴大到特許權使用費、贍養(yǎng)費、租金等,而且美國的信息披露不僅局限于支付者,有時也包括收受者,主要是一些扣除項目需要收受方的證明,這也是為了防止納稅人多填列扣除額。此外,信息報告程序(Information Reporting Program)也是美國一項十分重要的篩選手段。在納稅申報期結束之后,IRS根據納稅人識別號把從第三方獲取的信息與納稅人申報表上的信息進行比對,查明納稅人稅款繳納情況,如果實繳與預計繳納之間差額較大,則可能需要進行現場審計。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我國在完善第三方涉稅共享機制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是解決涉稅信息共享過程中的立法問題,法律是實踐的產物,我國在涉稅信息共享實踐過程中應該明確各方履行的權利和義務,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法律強制要求,那么納稅人和第三方部門也就沒有義務提供相關信息;其次是完善我國第三方涉稅共享機制建設需要借助信用體系的監(jiān)控,通過納稅信用信息即第三方涉稅信息中的社會信用信息,可以不斷完善我國的稅收征信體系,提高納稅人對稅法的遵從程度;最后是審計環(huán)節(jié),美國的信息報告程序為審計工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通過嚴格的審計工作以及涉稅信息的交換和甄別,美國對申報錯誤的報稅單能夠識別70%以上,我國也應推行稅源的社會化監(jiān)控,利用各個部門的相關信息,統(tǒng)一管理,及時剔除不良數據,使稅源變化情況處于良性運轉之中。
(四)完善第三方涉稅信息的技術體系
近年來,現代化信息技術蓬勃發(fā)展,像“互聯網+”“區(qū)塊鏈技術”以及“5G”技術等。區(qū)塊鏈技術不僅在金融、計算機、物聯網等領域應用,在稅收征管過程中也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區(qū)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結合起來構建的稅收征管人工智能系統(tǒng)更是提升我國第三方涉稅信息收集的有效舉措。這套智能系統(tǒng)在數據采集與處理過程中節(jié)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能夠直接錄入數據,根據設定好的報稅模板進行審核報告,這種方法和美國的計算機報稅有相似之處。在未來,對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于以下方面:一是構建實施云發(fā)票、云賬本等。我國的發(fā)票主要有紙質發(fā)票和電子發(fā)票,紙質發(fā)票又可分為手打和機打,而以后電子發(fā)票的信息能夠直接存儲在云賬本中,并且企業(yè)的線上、線下賬本應該保持一致,這樣可以降低虛開增值稅發(fā)票等稅收風險,給稅務機關監(jiān)管和稽查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二是推出智能審核場景,在程序當中設定納稅申報模板,納稅人將報稅單按照要求在線上填列,利用大數據進行收集再和固定模板進行比對,對出現申報錯誤的報稅單返給納稅人重新填列,能夠減少稅務工作人員的重復性工作,進而提高稅收征管的效率。三是建立稅收風險動態(tài)模型。通過對納稅人的收入額、應納稅額以及納稅記錄進行分析,建立一個動態(tài)的納稅人心理評估機制,盡早發(fā)現納稅過程中的漏洞,進一步降低稅收風險。
(五)加強綜合性人才隊伍建設
稅務部門應該組建一支包含稅收領域、計算機領域、法學領域等各方面的專業(yè)人才隊伍,對第三方涉稅信息進行整合與利用。首先,推出人才領軍計劃,稅務機關日??梢耘e辦業(yè)務能力測試,表現優(yōu)異者可以給予獎勵;各級稅務部門定期開展業(yè)務交流,與稅務總局的進修學院進行合作,充分學習涉稅信息處理方面的先進技術,增加新興技術的使用。其次,建立涉稅信息人才庫,其中的專業(yè)人才可以對基層的稅務部門人員進行指導與培訓,做到全地區(qū)、全人員覆蓋,形成高質量的涉稅信息處理隊伍,為我國稅收征管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持。最后,強化稅收風險管理團隊建設,基層的信息收集決定了信息管稅的成敗,對獲取信息進行管理與利用則是稅收征管過程中更加重要的一環(huán),所以可以在基層稅務局成立涉稅信息工作小組,小組負責信息收集、整合、分析并將結果進行反饋,對納稅人申報異常的信息做到及時發(fā)現與處理,減少稅收風險的發(fā)生,不斷推動涉稅信息共享成果轉化,通過科學培養(yǎng)與考核機制,提升稅收風險管理的水平[ 4 ]。
(六)明確相關部門獎懲機制
納稅人信用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涉稅信息共享的效率,通過對納稅人信用分級分類管理,對信用等級不同的納稅人設定相應的涉稅信息獲取標準,有利于稅收征管效率的提升[ 5 ]。進一步建立健全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建設與納稅信用聯合的獎懲機制,促進二者互相融合、聯合使用。以“負面清單”的方式明確相關部門不提供、錯誤提供以及違法使用涉稅信息的懲罰措施,增加處罰條款。通過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推動納稅信用與社會信用互動互通,實現社會共治。此外,對納稅人失信行為要實施懲戒措施,以提升納稅遵從度,增強納稅信用的實施效果,構建良好的社會稅收環(huán)境。在執(zhí)行過程中,應由稅務機關發(fā)起守信激勵或失信懲戒機制。負有披露義務的機構和部門在推送涉稅信息時,對納稅信用良好的納稅人,稅務機構應向相關單位和部門發(fā)起聯合激勵,實施獎勵。反之,稅務機關查處納稅失信的納稅人時,除了責令其補繳稅款、作出行政處罰外,還應向有關單位和部門發(fā)起納稅失信懲罰。通過對相關部門劃分責任與義務,明確其在第三方涉稅信息共享機制過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稅收環(huán)境,建立一個融合稅務機關、政府職能部門等第三方部門在內的數據網絡,打破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 林溪發(fā). 推進涉稅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法》修訂思考[J].稅務研究,2020(11):135-139.
[2] 稅收征管法[EB/OL]. http://www.chinatax.gov.cn/ n810341/ n810755/ c3357578/content.html?from=group message,2021-03-11.
[3] 邵峰,蔣震宇,張海波.美國稅務機關信息管稅的經驗與啟示[J].稅務研究,2013(6):90-93.
[4] 楚文海,江愛芳.區(qū)塊鏈技術在稅收風險管理中的應用探析[J].會計之友,2020(23):156-160.
[5] 呂偉,陳雨晴,陳羚.基于風險導向的納稅人信用評價體系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5(5):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