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松
摘? 要:《論語》中孝作為一種德性,孝的德性階梯體現(xiàn)為“養(yǎng)”的基礎階段、“敬”的核心階段、“禮”的形式階段和“仕”的完善階段,整體上實現(xiàn)“由養(yǎng)到敬”,再到“又敬又養(yǎng)”和“更好地敬與養(yǎng)”的完善過程,使人具有高尚的行為品格和道德情操。這可以賦予當前我國德育以新的啟示:從“知”的角度,重塑孝德的道德意識;從“情”的角度,培養(yǎng)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從“行”的角度,造就一種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此促進當前我國德育的健康完善發(fā)展。
關鍵詞:《論語》;孝;德性;德性階梯;德育
《論語》作為儒家文化的經(jīng)典,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世佳作?!靶ⅰ睒嫵善浜诵囊刂?,在文本中多有闡述。然而,鑒于《論語》章節(jié)和思想的零散性,孝能否成為一種德性?孝的表現(xiàn)可否呈現(xiàn)為一種德性階梯?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話題。挖掘《論語》中的孝德思想及其階梯形態(tài),并以之來完善當前的德育,能更好地發(fā)揮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于當代教育的積極意義。
一、《論語》中孝是一種德性
孝在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是不是一種德性?不少學者對此持不同的意見。但從《論語》來看,孝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很多次,討論所占的篇幅也很多?!墩撜Z·學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1 從中可以看出,孝順父母和敬愛兄長的人,基本不會犯上作亂,因此,可以說孝是仁的基礎,并成為判斷人行為的基本依據(jù)。換言之,孝可作為一種德性,一個人擁有孝,就內在地擁有一種優(yōu)秀的道德品行。
那么,孝作為一種德性如何來體現(xiàn)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其一體現(xiàn)為對父母年歲的擔憂,孔子曾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里仁》)即一方面為父母高壽而喜,另一方面為父母衰老而憂懼,這本身就是孝德的表現(xiàn)。其二則體現(xiàn)在“慎終追遠”,《論語》曾記載孔子與宰我的一段對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1 (《論語·陽貨》)三年之喪即為“慎終”最重要的表現(xiàn),本質是子女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報答。
并且在孔子看來,孝作為一種德性不僅可以處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也是政治生活的基礎。《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2 君臣關系實際是以父子關系為基礎的,因而維持君臣關系的倫理規(guī)范也是建基于維持父子關系的孝的要求之上的??梢?,孝不僅具有個人與家庭德性的功能,還具有社會德性的功能。
由此,作為德性的孝,便成為仁的基礎和核心,進而也就成為人之為人的基礎,不僅可以檢驗一個人的道德品行,還可以判定一個人的道德境界。它內在地成為君子所應有的或追求的道德品質,能夠促進家庭、社會和國家的和諧穩(wěn)定。
二、《論語》中孝的德性階梯
在《論語》中,孝作為一種德性,其表達方式或表達程度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德性差異,即孝的德性階梯。《孝經(jīng)·開宗明義》:“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簾o念爾祖,聿修厥德。”3 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一個行孝的人,首先就從侍奉父母開始,其次是侍奉君王,最后是修身立世,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功成名就。因而,整體而言,“養(yǎng)”為孝德的基礎,“敬”構成孝德的核心,“禮”為孝德的形式,“仕”為孝德的完善階段。這樣,孝的德性階梯由內而外體現(xiàn)出來,從簡單的養(yǎng)到內心的尊敬,再到孝禮的踐行和仕的追求與完善,不同階段的孝體現(xiàn)出不同的道德品質,總體上構成孝德的完整內容。
1.“養(yǎng)”——孝德的基礎
人的生命源于父母,父母對子女有養(yǎng)育之恩,子女長大后就應對父母有報恩之情。而這報恩之情首先就體現(xiàn)在維持父母生命的存在,因而在父母年齡逐漸增長、獲得生活資料的能力逐漸喪失的情形下,子女應滿足父母物質生活的需要,贍養(yǎng)并照料父母?!墩撜Z·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4 這里雖然強調內心尊敬的核心地位,但從側面可以看出贍養(yǎng)父母的重要性。如果沒有養(yǎng)的意愿和養(yǎng)的能力,內心的尊敬可能也很難落實,所以子夏言:“事父母,能竭其力?!?此處的“力”首先就表現(xiàn)為物質供給之能力。
《論語·為政》有相似的論述:“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6 這里固然強調兒子對父母的尊敬十分重要,然而,“有酒食,先生饌”,其實也表明了子女對父母物質奉養(yǎng)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孝德最基本的體現(xiàn)就是從物質上贍養(yǎng)父母,養(yǎng)也因此構成孝德階梯的基礎。
2.“敬”——孝德的核心
但是,從“子游問孝”可以看出,孔子批判那種只注重從物質上贍養(yǎng)父母的情況,認為如果只是從物質上贍養(yǎng)父母,那與飼養(yǎng)犬馬沒有什么分別,強調內心的尊敬才是盡孝的關鍵。同時在“子夏問孝”中,孔子同樣批判了那種只從外在形式上孝順自己父母的情況(“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認為孝不但要在外在的形式上孝順父母,更要在日常孝順父母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愉悅的容色,從內心流露出一種真情實感。另如“《小戴記·祭法》有云: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孝的本質內核。
除此而外,《論語·里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這便將敬明確地提了出來,對父母的孝,在于不與父母爭長短,在于恭敬侍奉,勞而不怨。這更強調敬是孝德的核心,從外在行為和內在思想上都真正地孝順和尊敬父母。
3.“禮”——孝德的形式
“禮”是《論語》的重要內容,一般而言,禮相當于一個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倫理規(guī)范。《論語·季氏》:“不學禮,無以立?!? 即一個人要是不學禮,便無法立足于社會,“禮”成為人能夠立足于社會的依據(jù)。孝德要通過禮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才是完善的?!墩撜Z·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無違”就是盡孝時不要違背禮節(jié),即在生、死、葬和祭等方面都要按照一定的禮節(jié)來進行。
具體而言,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孝順父母要懂禮節(jié)?!墩撜Z·為政》:“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薄墩撜Z·里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边@些都表明孝順父母時要按照一定的禮節(jié)來進行。在父母去世的時候,《論語·子罕》“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4 即喪事必須要按照一定的禮節(jié)來辦,以此體現(xiàn)出對父母的尊敬。在祭奠父母的時候,也要按照一定的禮節(jié)來進行?!墩撜Z·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即在祭祀時一定要嚴肅恭敬。《論語·鄉(xiāng)黨》還有:“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同樣的道理,在家中祭祀祖先時也要按照一定的祭禮來進行。如此,孝德便通過禮的這些形式體現(xiàn)出來。
4.“仕”——孝德的完善
“仕”,即通過繼承或學習而成為士族階層?!墩撜Z·子張》:“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7 《論語·學而》:“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即當父親在世時,父親要培養(yǎng)和觀察子女的志向,當父親去世后,就要考察子女的行為。根據(jù)尚榮等的理解,“三年無改于父之道”,“亦并不是盲目地聽從父母之言,而是基于理性的道德判斷與對父母深切的愛慕之情,繼承先輩所開拓之志業(yè)、弘傳先輩所傳承之善道”。9 即承接或堅守父親的合理志業(yè)就是孝德的很好體現(xiàn)。
《論語·子張》:“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10 即孟莊子留用他父親的僚屬,保有父親的政治設施,在孔子看來,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由此體現(xiàn)出來的孝就是一種大孝。在社會經(jīng)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通過繼承父志、爵位而成為“仕”的階層,一方面能夠在物質上更好地盡孝,另一方面也能在精神上更好地回報和感恩自己的父母?!笆恕庇纱藰嫵尚⒌碌耐晟齐A段。當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則另當別論,這里僅作為《論語》孝的最后道德階段,在當今社會不具可參考性。
綜上而言,《論語》中孝作為一種德性,其德性階梯呈現(xiàn)為從養(yǎng)到敬,再到禮的形式和仕的完善階段,整體上構成孝德的內容體系。個人踐行孝德,不僅具有個體完善的價值,還具有社會規(guī)范的意義?!啊⒆鳛橐环N內在的品質,主體的自主性和意愿性能夠使‘孝的行為傾向比較容易地轉化為具體行動?!?1 《論語》中孝及其德性階梯可以為當前社會的德育提供一定的啟示。
三、對當代德育的啟示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百善孝為先”,孝已經(jīng)深藏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里,而且關于孝德的教育也從未間斷。拋開傳統(tǒng)文化中孝德產(chǎn)生的時代條件不論,基于德育的基礎性和當前我國德育教育中的問題,《論語》中孝的德性階梯思想能夠給予我國當前德育以新的啟示,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
1.從“知”的角度,重塑孝德的道德意識
當今社會相比傳統(tǒng)社會而言,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就德育發(fā)生的前提而言,首先體現(xiàn)在父母與子女、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雙方是一種平等的關系。這種平等關系的典型表現(xiàn)為,父母有養(yǎng)育和教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有接受養(yǎng)育和教育的權利,教師有教書育人的義務,學生有接受教育的權力。然而,時代發(fā)生巨變,父母和教師的尊嚴、威嚴逐漸喪失,子女或學生都向著個性化方向發(fā)展。尤其是在當今時代,“新媒介使文化生產(chǎn)和擁有者平等化、年輕化,打破了傳統(tǒng)社會僅憑親代傳授知識經(jīng)驗這一教育模式,青少年與父母在新媒體前具有平等的信息獲取權,部分信息甚至掌握在子代手中,家長的德育話語權、信息支配權過早喪失,父母的言傳身教不再具有支配力量。”1 以致在教育中,德育的功能基本處于缺位的狀態(tài)。
而要改變這種情況,真正發(fā)揮德育的功能和價值,就要從“知”或整體的思想上來入手?!墩撜Z》中的孝德思想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拋開其消極性的層面(愚孝)等不論,它確實能夠為德育提供寶貴的思想資源。《論語·學而》談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卑研⒁暈橐环N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且作為人行為的依據(jù)。進一步而言,在孝德階梯的理解里,孝不僅要懂得物質上的贍養(yǎng)和形式上的表達,還要懂得內心的敬重和完善意義上的盡孝表現(xiàn)(仕)。以此來感化和打磨子女或學生的任性,在內心形成一種尊敬父母、尊敬師長和孝順父母的道德意識。同時,父母、教師也需要將學生視為平等的主體,這樣的“孝”才能夠發(fā)自內心,一些現(xiàn)實的德育問題可能會得到解決,德育也會發(fā)揮它應有的價值。
2.從“情”的角度,培養(yǎng)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
當前家庭教育存在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第一,家長成績本位主義嚴重;第二,輕視對孩子德行的培養(yǎng);第三,重身體健康輕心理健康;第四,家校溝通困難?!? 由此來看,當前的家庭德育存在諸多問題導致親子沖突不斷以及親子關系的冷漠。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幾乎一切活動都圍繞著子女的成績提升來進行,忽視對子女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于,子女對父母的道德情感淡漠?,F(xiàn)代社會中的“空巢老人”現(xiàn)象,“空巢家庭”現(xiàn)象和“孤獨”現(xiàn)象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xiàn)。
《論語》中的孝德思想首先就強調子女對于父母的愛戴之心和感恩之情。子女來源于父母,在天然的層面上子女就應有一種感恩之情。在此基礎上,隨著父母年齡的增加,“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不但要在物質上贍養(yǎng)自己的父母,還要在內心真正地尊敬父母。見于《論語·為政》:“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币源嗽趦刃男纬梢环N高尚的道德情感,完善當前的德育內容。如果要子女孝敬和尊重父母,首先父母需要用心用情培養(yǎng)親子情感,減少家庭教育中的突出問題,重塑父母與子女的親情關系。
3.從“行”的角度,造就一種完善的道德人格
德育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人養(yǎng)成一種完善的道德人格,“德育目的最終表現(xiàn)為對人性整體素質的提升,對人性完美的向往,對人自身全面發(fā)展的追求”。3 但在當前的德育中,受應試教育和市場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德育的價值和作用未能得以各部彰顯。一方面體現(xiàn)在家庭和學校重點關注子女或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勝于關注他們的道德品質,“成績好壓倒一切”;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德育本身的內容設計上,沒有言傳身教的道德教育,說教一套,行動又是一套,進而也就沒有實現(xiàn)對子女或學生獨立人格、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導致了當前許多青少年成為責任觀念淡薄、與人為善的能力較差的精致利己主義者。
《論語》中孝德的階梯思想注重從行動中造就一種完善的道德人格。首先體現(xiàn)在對孝的理解上,孝不僅是一種內在的感恩和尊敬的道德情感,還包含著更多外在的道德行動。如《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薄墩撜Z·里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在更深刻的意義上,孝的道德實踐要通過“禮”和“仕”體現(xiàn)出來?!岸Y”成為孝德的形式表現(xiàn),“仕”成為孝德的完善表現(xiàn)。從深處理解,“孝”是一種言傳身教的傳承,孝是父母道德品質及行為在孩子道德品質上的體現(xiàn)和折射。整體上,《論語》中孝德的階梯思想強調內外道德行動的結合來造就一種完善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因此,父母要看重對孩子道德、情緒、品格等的培養(yǎng)和教育,要有足夠的愛和耐心來實踐“善”和“高尚”,只有這樣,子女才能承擔“孝”的責任,具備奉獻社、與人為善的品質,這有助于當前一些德育問題的解決,實現(xiàn)德育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目的。
四、結語
《論語》中孝作為一種德性,孝的德性階梯包含養(yǎng)的基礎階段、敬的核心階段、禮的形式階段和仕的完善階段,整體上實現(xiàn)由養(yǎng)到敬,再到又敬又養(yǎng)和更好地敬與養(yǎng)的完善過程。讓人具有內外統(tǒng)一的高尚道德品格和崇高道德情操。由此給予當前的德育啟示在于:從“知”的角度,重塑孝德的道德意識;從“情”的角度,培養(yǎng)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感;從“行”的角度,造就一種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此來化解當前我國德育中的一些問題,發(fā)揮出《論語》中孝德階梯思想的積極價值,促進我國德育的健康完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