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學是語言學各分支中一個以語言意義為研究對象的新興學科領域,是專門研究語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學問,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話語,研究如何通過語境來理解和使用語言。它包括三大基本理論:關聯(lián)理論、會話含義理論、言語行為理論?!罢Z用學”視域下,我們的教學得遵循“以閱讀為基礎,以活動為中心,以能力為旨歸”的設計原則[1],采用大單元教學,力爭讓學生“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上獲得較大發(fā)展”。[2]
一、搭建單元框架
大單元教學設計,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教師要指導學生樹立全局意識,高屋建瓴。以九上第一單元詩歌教學單元為例。
(一)設計目標驅(qū)動的大任務
部編教材相對于人教版的碎片化教學,更注重單元整合教學。項目式學習中的驅(qū)動性問題是項目的“心臟”,而“驅(qū)動性問題”就是一個能夠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便于展開活動、實踐活動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設置最好貼近學生的生活,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可操作性較強,讓學生樂于參與,勇于參與。驅(qū)動性問題直指關鍵能力——怎么讀詩,如何寫詩。在“我為你讀詩”活動中,你如何向全班同學推薦一首現(xiàn)代詩,來表達你對祖國的熱愛和節(jié)日的祝福?在“我為你寫詩”活動中,請你寫一首現(xiàn)代詩送給祖國或親人。這兩個驅(qū)動性的問題統(tǒng)領“詩歌鑒賞”“詩歌朗誦”和“嘗試創(chuàng)作”,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
(二)把握學科特質(zhì)的大概念
“現(xiàn)代詩歌”是語文教材的大概念,可以從“意象”“意境”“意蘊”“語言陌生化”“情感基調(diào)”等小概念著手?!耙庀蟆本褪秋柡娙霜毺厍楦械目陀^物象,或者說是用來寄托作者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是主觀的“意”與客觀的“象”的結合?!耙饩场笔峭ㄟ^對一個或一組意象的描寫所表現(xiàn)出來的氛圍、情調(diào)或情境。暖色調(diào)的意象,常表達積極向上、歡欣喜悅的情緒。如杜甫的《絕句》中的“黃鸝”“翠柳”“白鷺”“青天”四個意象,構成了一幅明麗的春景圖,傳達出作者愉悅的心境。冷色調(diào)的意象,常表達孤寂凄涼或清幽淡雅的情懷。如《天凈沙·秋思》這首小令中,借助“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等意象,表達出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楊柳””長亭””孤帆””浮云”等意象一般抒發(fā)離別之思,”梅花”“翠竹”“松柏”“幽蘭”“菊花”等意象一般象征著高潔隱逸的情懷。陌生化的語言,不同于我們的常規(guī)語言,往往采用通感、新穎的修辭、節(jié)奏排列、句式雜糅等方式呈現(xiàn),造成靈動的詩韻。如《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賦予春風人的行為,仿佛春風用一支畫筆給江南大地染上了綠色,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案星榛{(diào)”是指作品所表達的基本的情感傾向,感情基調(diào)有悲哀、歡快、憂愁、喜悅、寂寞、熱烈、深沉、奔放、閑適、昂揚奮進、豪邁、婉約、清麗、纏綿等。
二、詩歌大單元讀寫教學設計
(一)針對鑒賞任務,開展群文閱讀
1.初步閱讀,自主建構。
統(tǒng)編教材九上第一單元任務一是“學習鑒賞”。要求“獨立閱讀教材提供的五首詩作,涵泳品味,把握詩歌意蘊,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以“活動任務單”為學習指南,以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的作業(yè)本為教學扶手,學生自主分工,自主合作,自主進入學習狀態(tài),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捕捉初讀感受,把握感情基調(diào),分析詩歌意象,關注詩歌語言及表現(xiàn)形式,自主賞析。
2.深層閱讀,探究內(nèi)涵。
“單元整體教學強調(diào)核心知識的建構。語文知識的學習是路徑,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是目標,二者緊密關聯(lián)。因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把握住指向這個單元的核心知識(概念)?!盵3])
(1)抓住關鍵字詞,加深對文句的理解。如《沁園春·雪》中“望長城內(nèi)外”句中的“望”字器宇不凡,所“望”之景:長城、黃河、群山、高原,既展現(xiàn)了祖國壯麗河山的美麗,又體現(xiàn)了力挽狂瀾的毛主席胸襟寬廣的氣魄。
(2)著眼詩中意象,推敲其蘊涵的詩意。如《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土地”,象征遭受日寇蹂躪的多災多難的祖國,詩人化身為“鳥”,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片土地,飽含作者對祖國深沉的熱愛。
(3)關注詩歌陌生化的語言,跳躍思維。如《你是人間四月天》與《我看》兩首詩中,“笑響點亮了四面風”采用通感的手法,由聽覺到視覺到觸覺,賦予抽象的風以靈氣和生命力;“水光浮動著你夢中期待白蓮”句式雜糅,意蘊豐富,令人聯(lián)想。在陌生化的語言中,我們讀出了作者對自然、對生命熾熱的愛。
(二)針對朗誦任務,巧做活動設計
1.回顧朗誦技巧。重溫重音、停連、節(jié)奏、語速、韻律等朗讀技巧。
2.做好朗誦設計。
(1)選詩作,定目標。從《艾青詩選》或《泰戈爾詩選》中任選三到五首詩,組內(nèi)朗讀交流,最終確定一首詩準備朗誦。
(2)查資料,明詩意。自由朗讀詩歌不下三遍,記下最初的感受;按照詩歌鑒賞的方法,借助網(wǎng)絡相關資料,初步賞析詩歌,理解詩的內(nèi)涵;再次記下自己對這首選讀詩作的深度理解。
(3)用技巧,學朗誦。欣賞名家朗誦作品,初步感知朗誦的情感、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表情、態(tài)勢等;回顧朗誦技巧,設計朗讀腳本。如《沁園春·雪》中前三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朗讀時站位要高,沉穩(wěn)大氣,豪情萬丈,語速舒緩。“千”“萬”“冰”“雪”等字要重讀,“飄”字聲音延長,給人一種茫茫大雪在迎風飄揚的動態(tài)美。
(4)我朗誦,展風采。以小組為單位,組內(nèi)朗誦,互相評價、交流,互相提升。
3.舉辦朗誦比賽。
(1)做好賽前準備:制作節(jié)目單,推選主持人,邀請評委;
(2)正式朗誦比賽。主持人操持整個比賽現(xiàn)場,評委對照要求,給學生相應評分。
(三)針對寫作任務,嘗試詩歌創(chuàng)作
1.以作業(yè)本為抓手,喚醒詩意。
(1)通過冥想,睜開詩眼。讓學生在課堂,冥思一分鐘,把心中所想如實寫下來。
(2)捕捉詩意,為意賦形。學生將自己所寫的詞句,篩選、歸類,選擇有價值、有意義的內(nèi)容。確定寫作方向,為需要表達的情感尋找相應的意象,進行聯(lián)想與想象。
(3)小組傳閱,共同修改。將寫好的小詩,在小組內(nèi)讀讀、評評、改改,發(fā)現(xiàn)詩作的亮點與不足。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略作指導:領著學生走進校園,尋找秋日風情的意象;播放鋼琴曲《秋日私語》,同時展示秋天的圖片,觸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情思;以“香樟樹”“桂花”“銀杏葉”“楓葉”等為意象,寫上三五行小詩。
2.教師傳授要訣,指導詩歌創(chuàng)作。
(1)分行排列多思量。
在現(xiàn)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中,詩句的分行形成了留白,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林徽因的《你是人間四月天》這首詩,分行別具匠心,令人耳目一新。學生嘗試創(chuàng)作詩歌時,可以有意識地進行分行,并從中獲得詩意的快樂。如學生習作“金黃的桂花藏在碧綠的樹葉里,見有人沉醉于她的芳香,偷偷地笑”??梢赃@樣分行:金黃的桂花/藏在碧綠的樹葉里/見有人/沉醉于她的芳香/偷偷地笑。分行后,詩的韻味就濃了,節(jié)奏感增強了,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也大了。
(2)學習格律通美感。
聞一多先生對于“詩的格律”提出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論斷。詩的行、節(jié)的排列,平仄、對偶、押韻的藝術,往往會給詩歌營造美的氛圍。如《鄉(xiāng)愁》共四節(jié),每節(jié)四行,節(jié)與節(jié)之間相當均衡對稱,長句與短句結合,回環(huán)往復,一唱三嘆,具有結構美、音樂美。學生在創(chuàng)作詩歌時,只要在押韻和停頓方面稍加關注,詩作讀起來就會有一種音韻美。同樣,上面學生的習作也可以改為押韻的。如“金黃的桂花/依偎著枝葉婆娑的樹杈/她彌散的芳香/惹得眾人夸”。修改后的詩行押“a”韻。學生通過對比,初步感受到詩歌的音韻美。
(3)熱愛生活觸詩情。
激發(fā)學生的詩情,就是讓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點滴。一片樹葉、一株小草、媽媽的一個眼神、同學的一個微笑等日常生活,都可以成為我們寫詩的素材。教師創(chuàng)作氛圍,讓學生帶著一顆對生活的熱愛,打開記憶的閘門,尋找能寄托情感的意象,讓“愛”與“希望”在自己的詩行中流淌。教師設計一個話題——“幸?!保寣W生去捕捉生活的點滴幸福。如學生自作1:“我看著媽媽的眼睛/那里面深藏著小小的我/我問媽媽/媽媽,我的眼睛里有您嗎/您笑靨如花”。學生習作2:“我躺在軟軟的草坪上/閉上眼/沐著陽光/與大地的呼吸相契合”。經(jīng)過教師的指點,學生的思維打開了。
(4)詩歌創(chuàng)作情要真。七年級下冊寫作指導《學習抒情》中提出“情貴在真,要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并指出“恰當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詩歌創(chuàng)作,貴在情真,不可矯揉造作。情到真處,詩作才有可讀性。只有融入真情的詩歌才能感動自己,打動讀者。
3.互評創(chuàng)作共提升。
(1)小組互評,推薦優(yōu)秀習作。
(2)仿作同題或表現(xiàn)形式相同的詩歌一首。小組互評。
(3)展示兩位同學模仿《我看》的習作,讓同學們從情感、意象、語言、形式、主題等多角度去評價。
“課堂教學的成效,主要不是靠教師在課堂教學現(xiàn)場的發(fā)揮,甚至也不取決于教師個人的教學才能,而取決于課前的教學設計,取決于教師課前對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周密考量?!盵4]統(tǒng)編教材的單元教學,必須是整合大單元教學,緊抓學科的大概念,設計驅(qū)動性的大問題。在“語用學”視域下,把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課內(nèi)課外兼容,實踐體驗并舉,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初中語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145.
[2]章新其.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語文“部編教材”教學[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6年第11期.
[3]章新其.努力構建語文教學的單元整體——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想象的魅力》教學及闡釋[J].語文建設,2021年1月(上半月).
[4]王榮生.語文教學設計的四個要點[J].語文建設,2020.9(上半月).
張立云,浙江省慈溪市鳴鶴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