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雪
小學作文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要培養(yǎng)文章賞析能力。然而,目前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以讀書筆記或讀后感的形式進行,并沒有開設專門的課程,對特殊寫作技巧的鑒賞以及寫作情感分析角度的要求也不明確,導致學生對于文章的優(yōu)秀片段不能深入地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對全文進行拆解、對文章重點語段進行課堂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帶著情感鑒賞課文,使他們能從鑒賞中學習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一、長短結合,字斟句酌
小學生在寫作時一般喜歡用長句,語言比較啰唆,不能熟練駕馭文字。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分析課本案例,讓他們學習文中長短結合的句子,學習寫作技巧。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駕馭文字的能力,也能促使他們對文字更敏感。
比如,在教學《鋪滿黃金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學會鑒賞寫景類文章,且在描寫景物過程中懂得運用不同的技巧細致描寫,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課外讀物,確定寫作對象。如描寫雨后法國梧桐的葉子,用短句表達,即為:葉子被雨打濕在地上。為了提高文章的可讀性,可以從顏色、狀態(tài)出發(fā),將短句擴展成長句:金黃的葉子披上了晶瑩的雨珠,粘在了濕漉漉的地上。經(jīng)過這一引導,學生開始從文章中找出其他例子進行嘗試,如將“落葉鋪滿長徑”改成“一陣風吹過,樹上的葉子打著旋兒飄落在地面上,遠遠看去,像極了黃色地毯”。
在鑒賞課文時,對學生進行長短句轉換的訓練,能夠讓他們掌握運用各種寫作技巧將普通事物變得生動形象的能力,改變學生寫作時語言乏味的狀況。
二、融情于景,創(chuàng)設情境
學生常常由于缺少生活體驗,不能將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導致文章語言生硬,缺少真情實感。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賞析過程中融入情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
比如,在教學《花的學?!芬徽n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課文中描繪的“雨后許多花朵從草地里突然鉆出來”的畫面,讓學生在虛擬的場景中感受自然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雨后突然冒出的花朵像什么”“課文中是如何描述的”等問題。學生認為雨后突然冒出的花朵像在綠綢子上點綴了晶瑩的七彩寶石。然后教師帶領學生精讀文章。如此,學生便能發(fā)揮想象力,將自己的想象與課文內(nèi)容對比,從而深化對文章內(nèi)容和情感的理解。
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可以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真實、生動的情境,讓學生感受文章描繪的場景。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感受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同時也可以調(diào)動學生寫作的主動性。
三、意味雋永,關注主旨
培養(yǎng)鑒賞能力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自主領會文章主旨,培養(yǎng)審題立意能力。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對學生審題立意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到位,教師可以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成為文章主旨的發(fā)現(xiàn)者和講述者。
比如,教學《獵人海力布》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奇幻的故事情節(jié)和意味深長的主旨設置鑒賞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運用情境表演等方式,對文章脈絡進行梳理。可以讓學生在表演時表現(xiàn)出人物的精神,比如海力布將打到的獵物分給鄉(xiāng)親,體現(xiàn)了他樂于奉獻不求回報的精神;龍女提醒他洪水將要來臨,他仍心系鄉(xiāng)鄰,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偉大奉獻精神等。如此,學生能在表演中對故事主旨和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認識,在表演過程中也可以融入真情實感,發(fā)揮想象力對內(nèi)容進行拓展。
可見,運用情景表演的方法引導鑒賞文章,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還能讓學生在故事表演中深化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發(fā)揮想象力,深入揣摩人物的精神世界,提高審題和立意能力。久而久之,學生在寫作時,就可以將人物形象塑造得更飽滿,文章立意也會更深刻。
培養(yǎng)中高年級小學生鑒賞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歸根結底都要讓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從細節(jié)中挖掘文章的精妙之處。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作文教學理念的束縛,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文章案例,組織多種形式的討論活動,讓學生自主提煉和總結文章中的有用信息。如此,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還能促使學以致用,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