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優(yōu)瑕
在許多人眼中,文字是記事記言、傳情達意的載體,圖像則是增加文字可讀性的點綴??上驳氖?,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圖像與文字一樣也具有表述的張力與沖擊,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材已然提供了以圖片為載體的各類圖像,它包括各種畫像、雕塑、照片、地圖、建筑等等。
本文以《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2課“遼宋夏金元的文化”中的插圖“芙蓉錦雞圖”為例,試圖從“時空”與“社會”兩個維度,探究此畫所蘊含的多層涵義,以期彌補非敘事性的古代繪畫在歷史教學中的缺憾。
一、自然之景
芙蓉花嫻靜地半開著,花朵溫柔而嫵媚,葉片闊大而清健,盡顯華麗清貴之美。一只錦雞驀然飛棲枝頭,以爪抓枝,花枝因此低垂搖曳,寬大的葉片也隨之翻仰轉旋,向背反側各具姿態(tài)。五色錦雞翹望著翩翩起舞的彩蝶,毛羽鮮亮,尾翎纖毫畢現(xiàn)。錦雞之下,幾枝菊花探出頭來,與粉色芙蓉交相呼應。整個畫面設色古典而富麗,情調雍穆端莊又不失生氣。“芙蓉錦雞圖”與此前求神韻輕形似的畫法不同,尤其寫實。不獨此畫,看看“清明上河圖”,觀覽宋人之山水花鳥,宋朝畫法呈現(xiàn)出高度寫實的突變,以致康有為感慨:“鄙意以為中國之畫,亦至宋而后變化至極,非六朝、唐所能及……謂宋人畫為西十五紀前大地萬國之最。”[1]
這種“變化至極”固然有繪畫自身發(fā)展邏輯的內在原因,也有社會文化的外在原因,即理學思潮的興起。在理學家眼中“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則,一物須有一理”“凡眼前無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皆有理?!比f事萬物皆有理,故而提出“格物致知”。所格之“物”既可以是一草一木,此類客觀世界的“物”,以明“物理”;亦可以是道德世界的“物”,以明“事理”?!案裎镏轮钡乃季S對宋朝繪畫嚴謹寫實的傾向產(chǎn)生相當影響。宋朝畫論《山水純全集》指出“品四時景物,務要明乎物理,廣乎人事”[2]。通過細致精微的觀察,畫不同季節(jié)的景色要符合不同季節(jié)的景象特點:春天畫出草木萌發(fā),人們勞作之喜樂;夏日呈現(xiàn)納涼之景;秋日繪蕭瑟之態(tài);冬日現(xiàn)雪夜圍爐之情狀。宋徽宗觀孔雀畫皆不滿,緣于孔雀升藤敦,必先舉左腳,而未有畫工察覺;畫院新人創(chuàng)作了一幅斜枝月季花而倍受徽宗褒獎,因為月季四時朝暮花、蕊、葉各不同,此畫恰恰準確地表現(xiàn)了春日正午的月季。宋朝對物理的講究前所未有,高嶺認為:“規(guī)律的尋求,在藝術上要求的正是人們要看到,把握到對象外在的情態(tài)的個性征貌之后的常理,他是使對象成其為對象的所以然。因而,這種對規(guī)律的尋求,也就是對理的尋求?!盵3]
然而,這幅“芙蓉錦雞圖”難道只是“窮理”之下,自然之景的精致勾畫嗎?
二、文化之意
畫面右側留有宋徽宗的題詩“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題詩與景象所形成的聯(lián)動大概能夠為我們提供此畫更深層次的文化之意。
首先,需注意“芙蓉錦雞圖”中的母題“芙蓉”。芙蓉有兩種,一種是“水芙蓉”,一種是“木芙蓉”,水芙蓉為荷花,此處顯然是木芙蓉。就整幅畫來看,以整棵芙蓉入畫,占比頗大,寬大葉片的尖端雖然微焦,但是芙蓉花依舊嫻靜盛開,充分說明芙蓉不畏秋霜的習性。事實上,木芙蓉又名“拒霜花”,在瘠薄土地亦可生長。芙蓉花雖多,但是都為側面花瓣層疊雕刻,吸引人眼球的乃是芙蓉枝葉。即便有些枝葉已經(jīng)略微下彎,但是依舊能夠承受錦雞的重量,彰顯著芙蓉花重壓之下強勁的生命力。芙蓉花下,出現(xiàn)了與母題無關的菊花,僅僅兩枝,枝頭卻是花朵叢生,以不同的角度盛開簇放,菊花竟也敢與西風抗爭!芙蓉、菊花兩種秋日開花的植物,一面反映了此畫的“時間”,一面呼應著“秋勁拒霜盛”的詩意。
另外需注意的是畫中的另一母題“錦雞”。畫中的錦雞以背向畫面的姿態(tài),抓附著芙蓉枝葉。這樣的姿態(tài)在宋朝的花鳥畫中頗為罕見,宋朝花鳥畫多以側立的方式來描繪。比如《桃鳩圖》,鳩側立于桃枝之上,生漆點睛,卓有神采;《五色鸚鵡圖》《戴勝圖》等等中的鳥都為側立。那么,錦雞何以以背向的方式予以描繪呢?或許是為了強調錦雞從頭到尾的羽色和狀態(tài):頭上金黃的羽毛拖曳至頸部,好似頭戴黃冠一般;尾翎拖長,斑紋細致;全身羽色光亮又華麗,黃色、白色、紅色、褐色、黑色依次層疊,恰恰是頭戴“峨冠”身有“錦羽”。形象的視覺強調在于雞具有“五德”,《韓詩外傳》載:“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4]如果說“勇、仁、信”是內化難以表現(xiàn)的品德,那么“文、武”兩德則可形象為錦雞的“頭戴冠,足傅距”,故而錦雞背向畫面,頭頂華冠,爪抓枝干。具有五德的錦雞,在降霜時節(jié),頗有閑情地扭頭觀望蝴蝶,毫無生存之憂,比起鳧鹥更加安逸悠然。
三、觀物察己
值得注意的是,此畫并不止于文化的意趣?!败饺劐\雞圖”是徽宗時期的院體畫,院體畫的理念與功能深受帝王的影響。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宣和畫譜》曾表示“展張于圖繪,有以興起人之意者,率能奪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臨覽物之有得也”[5]。也就是說,院體畫不獨為皇帝觀覽,更用于群臣共賞,希望興起人“意”,令人有所得也。那么要興起怎樣的“意”呢?
芙蓉與菊花皆可扎根貧瘠之地,也可在秋霜正盛之時盎然綻放,這些不僅是植物的自然習性,也被比賦成人的品性。比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蘇軾《和陶貧士·七首其一》“芙蓉雜金菊,枝葉長闌干……無衣粟我膚,無酒嚬我顏”的“貧士”。芙蓉、菊花成為不畏境遇之艱苦、品性高潔之士的象征。
再者,雞具有五德,出自春秋時期田饒與魯哀公的對話。在道明雞的五德之后,田饒說出了這樣一番話:“雞雖有此五者,君猶日瀹而食之,何則?以其所從來近也。夫檻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鱉,啄君菽粟,無此五者,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遠也。臣請檻鵠舉矣?!盵6]雞雖然具有五德,但是因為常在人身邊而被忽視,最終淪為盤中餐;而那些來自遠方的鴻鵠,停在君主的花園園池,損害君主的利益卻被重視,這正是田饒對己身遭遇的隱喻。最終,田饒拒絕了魯哀公的挽留,奔赴燕國,燕國立刻封他為宰相,君臣成就太平治世。錦雞在此同樣象征了具有才德的文臣官僚。結合“五德”誕生的語境,“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便有了更深層次的涵義。
這種涵義同時還需結合“鳧鹥”一詞?!傍D鹥”起源于詩經(jīng)《大雅·鳧鹥》,“鳧鹥在涇,公尸來燕來寧。爾酒既清,爾肴既馨。公尸燕飲,福祿來成……”鳧鹥在水里暢游,公尸安詳赴宴,酒菜精美,會有福祿降于你。此詩描述周王祭公尸,公尸歡飲助神降福周王,用以歌詠“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樂之也”即賢明君主持盈守成,成天下太平,致祖宗安樂。具有五德的錦雞比生活在周朝的成、康盛世時候的鳧鹥還悠閑,其未盡之意似乎昭然若見:賢明為君,人才受用,天下得治。
景的描繪,詩的聯(lián)想,物的安排,彼此交錯令此畫呈現(xiàn)出三個層次的涵義:一、對秋日自然之景切時合理的精雕細琢。二、自然之景中芙蓉、菊花,錦雞蘊含的文化寓意。三、拓展延伸其內在的文化意蘊,將繪畫作為可視的語言來表達儒家綱常名教,使畫作“與六籍同功”,令文臣官僚在觀賞的過程中有所得。
基于此畫多層的內涵及在教材中的位置,如果將它視為教材本身所提供的史料而非徒增趣味的插圖,它或許具有多維的史料價值。
作為載體,它集中了工筆畫、瘦金體與詩作。詩書畫融于一體的結果令它一面具有藝術的美感,一面又反映北宋文化藝術的新發(fā)展,此畫在本課中恰恰被安排在“文化藝術”子目之下。
另一方面,它又被置于“儒學的復興”子目之后,此畫寫實的風格的確受到理學“格物致知”的影響。除卻表層的畫風,就深層的內容而言,此畫的旨意又與“格物致知”的內核相契合。程頤曾指出:“讀書者當觀圣人所以作經(jīng)之意,圣人所以用心,與圣人所以至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晝誦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氣,闕其疑,則圣人之意見矣?!盵7]在此,程頤主張“讀書致知”,那么致什么“知”?理學所強調的“知”并非科學知識,也非語言文字的知識,而是從圣言圣行之中明仁義禮等道德之善;而后,能進行自我反思,思圣人所以為圣,而吾未至的原因;最終克服自身習氣,明覺自身本就固有的“天理”(道德秉性)。這便是理學的窮理盡性,觀物察己,以成圣人。“芙蓉錦雞圖”精致寫實的表層描繪,旨在令文臣官僚對詩畫形成身臨其境式地觀賞、品評,繼而超越寫實的表象,同樣獲得倫理道德層面的體悟:何為堅毅、高潔、五德,最終察己以移精神??梢?,不論是讀書抑或是賞畫,不過是致知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終殊途同歸。
展悉圖繪,我們感受到宋人藝術的情趣,也感受到宋人思想的重量。它既可以證明文化藝術的新發(fā)展,又可以反映時代的思潮,同時可以說明“格物致知”的含義與最終指向。
【注釋】
[1]康有為:《萬木草堂論藝》,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1年,第117頁。
[2]劍華:《中國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第670頁。
[3]高嶺:《“真放本精微”的傳神理論——蘇軾繪畫美學思想研究之一》,《文藝研究》1988年第5期,第153頁。
[4]魏征:《群書治要》(上),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32頁。
[5][6]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8年,第394、395頁。
[7]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