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穿行在盤山公路上,窗外滿是春雨過后泥土的味道。我們帶著好奇趕往離縣城30公里的大德鎮(zhèn)大慈中心小學,見到了那個早就聲名在外的鄉(xiāng)村美術教師徐小松。
隨他走進“鄉(xiāng)拾鄉(xiāng)韻工作坊”,教室里,用破瓦片創(chuàng)作的瓦片畫、枯樹根創(chuàng)作的根雕、破麻袋創(chuàng)作的壁掛、舊簸箕創(chuàng)作的貼畫……勾起了我們的好奇心。
“這些東西都是取材我們身邊的物件,經過孩子們的想象和加工,就是屬于他們獨一無二的作品。”徐小松介紹,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術課需要一筆購買顏料畫筆畫紙的支出,這對農村的孩子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所以他帶著學生就地取材,變廢為寶,著重培養(yǎng)孩子們的動手創(chuàng)造力。
即便是這樣,也有不少哭笑不得的經歷。有一次,徐小松從一家農戶周邊拾取破瓦片回校用于教學,令他沒想到的是,這家農戶居然鬧到學校找他賠了10塊錢?!白铋_始做美術教學的時候,有著各個方面的不理解,尤其是在學生家長看來,只有考試得分才算得上是‘讀書,其余都是整花樣?!痹谶@種環(huán)境下,徐小松對于美術的熱情仍沒有減退,甚至還常常自掏腰包為學生購買畫畫用具。
他的這份堅持和熱愛最先感染了課堂上的學生。每周三,他都會帶學生外出尋找手工材料,收集稻草、枯枝、羽毛、廢鐵絲、破瓦片、玉米須等農村常見的廢舊物品,孩子們半信半疑,也充滿著積極性。“我們雖然是農村的孩子,可是我們做出的東西是城里也買不到的,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信?!毙煨∷梢龑W生將枯木、黃葉、野花、樹皮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在每一件變廢為寶的作品背后,還有著一個個孩子蛻變的故事。徐小松記得在滿月鄉(xiāng)中心小學工作時,一個叫小桃的女生,患有先天皮膚病,全身長滿頑固的癬,多方醫(yī)治無效后她性格孤僻,不敢穿裙子,不敢與同學們一起玩耍,母親拋棄她離家出走。徐小松每次到美術工作坊工作,她都會在外面轉悠卻不敢進來。
看見她手里攥著兩個很小的毛線帽子模型,徐小松問道:“你手里拿的什么呀?”她低著頭支支吾吾地說:“徐老師,我長得太丑了,同學們都笑話我,說我是怪物,我也很喜歡美術,這是我用圓珠筆芯和毛線自己編制的帽子,徐老師你能不討厭我嗎?”他熱淚盈眶接過小桃手中的帽子,安慰道:“你心靈手巧,不丑啊,老是覺得你心靈很美很漂亮!”后來,小桃到工作坊參觀體驗,通過學習、創(chuàng)作,慢慢變得陽光開朗,不僅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作品,還自信地在學校的活動上穿裙子表演了舞蹈。
改變不僅發(fā)生在學生身上,學生家長的態(tài)度也慢慢轉變。徐小松印象深刻的是,當初找他賠錢的那個農戶的孩子在一次市級的美術比賽中拿到了一等獎,得知消息后,家長默默地為學校送來了半背簍瓦片。近年來,徐小松指導學生完成3000余件具有濃厚鄉(xiāng)土氣息的手工藝作品,先后在重慶市第六屆和第七屆“融創(chuàng)杯”中小學生才藝大賽、首屆留守兒童才藝大賽、第八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中斬獲數(shù)百項大獎。
“與這些成績相比,其實我最開心的,是每次和學生在討論一件作品的創(chuàng)意時,他們之間相互競爭,激烈討論,提出很多令我耳目一新的想法?!毙煨∷筛袊@,很多時候自己的想法過于成人化,反倒是學生的想法更引人入勝。近幾年,他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帶領學校老師們一起開發(fā)了自然物語、鄉(xiāng)村景致、農用器具、兒時玩具等四個大類的50多種校本課程,豐富了鄉(xiāng)村學生的學校生活。“美術之花”也綻放在了鄉(xiāng)村學生和老師的心田。
徐小松
重慶市開州區(qū)大德鎮(zhèn)大慈中心小學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yōu)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