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老師總覺得,教語文很復雜,實際上教語文一點也不難,用丁永正老師的話來講,‘無非就是讀、寫那些最基本的事情。”這是李宗琴從教師前輩丁永正老師身上受到的啟發(fā),也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語文教學最直觀的感受。
丁永正老師是李宗琴最喜歡的名師前輩,他所著的《丁永正:我怎樣教語文》也常被李宗琴翻來覆去地研讀。受丁永正老師“多讀多寫”的思想影響,李宗琴也很喜歡閱讀,她說:“語文老師必然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多閱讀,才能對語文課堂游刃有余地掌握?!彼谱x,也善教讀,例如同樣的一篇文章,像篇幅很長的課文,老師能看懂,學生卻不一定能讀得明白,這時李宗琴便將一篇長文章切分開來,利用小標題將各部分串聯,為學生梳理出一條脈絡,引導學生閱讀。往往這樣,孩子們讀起長文章就沒有那么頭疼。
“丁永正老師曾在書中寫道:教育是老師配合學生,而不是學生配合老師。因此,我常常會把自己預設為一個學生,通過轉換身份,去找到他們學習上的痛點和難點。”李宗琴表示,身邊常常有老師,自己明明很優(yōu)秀,但在教學上的成績卻不盡人意,這便是因為學生和老師的認知程度不同,如果老師不能換位思考,你所講授的東西不一定適合于學生接受,但如果老師能從學生的角度嘗試去學習,那你可能遇到的困難便往往也是學生們也正面臨的難點。在閱讀上如此,寫作上亦是如此。
所以,指導學生寫作的同時,李宗琴也會自己寫寫下水作文,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以他們的視角來構思、描筆。這個過程常常能讓她發(fā)現學生在寫作上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找到癥結所在,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
班里的孩子寫作文時,常常行文空洞,愛記流水賬,李宗琴跟著這些孩子一起寫作,最終發(fā)現很多學生問題都出在觀察階段,如在觀察豆芽的生長變化時,一名學生每天的記錄便是“我的豆芽又長高了一厘米”。李宗琴便指導他如何調動感官觀察,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聞,慢慢地,這個孩子的觀察記錄開始變得飽滿,甚至會把豆芽搬到學校,和李宗琴聊聊最近又有了哪些變化,很快,這個孩子喜歡上了作文,成績甚至從C等一躍升到A等。
教師之外,李宗琴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大概是班里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年齡相仿,李宗琴對這些孩子也格外細心?!皠偖厴I(yè)那會,我以為老師只要教好書就行了,對學生的關心太少,”李宗琴說,“隨著年齡增長,我也從一個女孩成長為一名母親,視野不同,也更舍得花時間去關心這群孩子?!?/p>
正是因為這般細致的關懷,李宗琴的學生即使畢業(yè),也會常常回來母??赐?,為她“撐腰”。一次,幾名已經畢業(yè)的學生專程回到母校,對她現在的學生講:“很難得能遇到李老師這么好的老師,你們一定要珍惜!”而曾經班里的33號(班級學號管理)男生,特地為現在的33號準備了禮物,并囑告他:“我以前也是33號,所以我希望你也能好好學習,不要惹李老師生氣哦!”看著漸漸長大的孩子們,李宗琴也收獲了作為教師的成就感。
李宗琴
重慶市璧山區(qū)城北小學語文教師,區(qū)級骨干教師,曾榮獲市級論文德育類一等獎、區(qū)級德育故事一等獎、璧山區(qū)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全能一等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