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學春
(棗莊市金莊生建煤礦,山東 滕州 277522)
隨著煤礦開采的深度和強度不斷增大,掘進巷道所處的圍巖條件日趨復雜。大量的礦井生產(chǎn)實踐表明,生產(chǎn)過程中遇到的重大技術研究問題如巷道圍巖失穩(wěn)破壞、沖擊地壓危險預警及治理、上覆巖層變形破壞等都與地應力緊密相關,礦井地應力場的研究受到普遍關注,生產(chǎn)實踐中對地應力及圍巖力學參數(shù)等基礎技術數(shù)據(jù)的需要已越來越迫切。
3北采區(qū)主采3下煤層,平均厚度約2.6 m,煤層賦存標高-500~ -630 m。煤層傾角5°~15°,平均8°左右。煤層直接頂為平均7.5 m厚的砂質泥巖層,老頂為砂巖層,直接底板為泥巖,如圖1所示。本采區(qū)分西翼和北翼開采,按照0°方位角先掘進3北北翼01軌道巷,巷道凈高×凈寬=2700 mm×4000 mm,綜掘,半煤巖巷Φ18 mm×2000 mm錨桿配合菱形網(wǎng)支護。掘進一個月內圍巖移近量200~600 mm不等,頂板和肩窩下垂形成網(wǎng)兜,巷道被破壞較為嚴重。
圖1 煤巖層綜合柱狀圖
(1)圍巖巖性較差。煤層直接頂砂質泥巖厚度7.5 m,底板為泥巖,巖性強度低,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結膠程度差,多為松散狀態(tài),圍巖的自承力較差。
(2)支護方式有設計缺陷。采用地質雷達進行圍巖松動圈的探測,結果如圖所示2。頂板破壞深度3.5 m,兩幫破壞深度2.5 m,底板破壞深度1.2 m。
圖2 地質雷達探測的松動圈結果
(3)巷道支護構件損壞嚴重,導致菱形網(wǎng)撕裂,錨桿隨巷道變形而移動。失去控制的圍巖和被損壞的支護構件相互作用,進一步造成巷道變形破壞或出現(xiàn)冒頂。
(4)錨桿安裝處于圍巖松動圈內或者臨界狀態(tài)。頂板錨索安裝在砂泥巖中,支護沒有穩(wěn)固的生根基礎,做地應力測試看巷道是否處于高應力狀態(tài)。
在3北北翼01軌道巷后路取整體巖性較好區(qū)域,每間隔30 m設一個測點,共布置3個測點,對每個測點進行地應力測試。巷道凈寬2A=4 m,設計鉆孔深度L=10 m,鉆孔施工完成,如圖3。
圖3 監(jiān)測點鉆孔布置
當測試孔施工完成并沖洗干凈后需要再次對小孔進行清洗干燥工作,完成干燥工作后進行應力計安裝,如圖4。
圖4 鉆孔應力計安裝
通過應力解除,得出最大主應力水平應力均值為13.43 MPa,方向角為N47.73°E~N71.64°E;最小水平主應力均值為5.77 MPa,方向角N218.07° E~N231.90° E;最大垂直應力均值11.83 MPa,方向角為N132.65°E~N152.54°E。
根據(jù)巖石等級劃分標準,垂直應力與最小水平應力相差較大,最大水平應力與最小水平應力相差也較大,造成巖體內剪應力較大,不利于巷道圍巖控制,需要對巷道進行優(yōu)化設計。
巷道布置必須考慮地應力場中水平地應力的方向,即巷道的軸向應力應盡量與主應力方向相同。巷道布置方向與破壞情況和應力場分布關系如圖5,得出結論為平行主應力巷道最穩(wěn)定。
圖5 水平應力方向和巷道變形
地應力測試結果表明,巷道最大水平地應力方向角為N47.73°E~N71.64°E,根據(jù)巷道平行于水平主應力最穩(wěn)定這一原則,并結合該區(qū)域斷層走向分布,將3北采區(qū)北翼和西翼未掘工作面順槽方位角由0°調整為56°,回采巷道近乎平行于最大水平主應力。采區(qū)優(yōu)化設計如圖6。
圖6 調整回采工作面方位角后采區(qū)布置
(1)加強頂板整體性。巷道頂板施工高預應力錨索,設計錨索Φ21.6 mm×6300 mm,間排距1200 mm×2000 mm。錨索支護對于破碎頂板效果顯著,巷道由二向強支護應力狀態(tài)變?yōu)槿蚋邍鷫籂顟B(tài)。
(2)提高兩幫圍巖強度。圍巖破碎形成網(wǎng)兜,注漿可以實現(xiàn)錨注耦合加固,提高圍巖強度防止變形,抑制頂板固定約束的偏移,減少底鼓。
(3)支護體系剛柔結合。巷道有高應力大變形特點,所以支護初期以錨網(wǎng)帶柔性支護為主,在巷道的一次支護自穩(wěn)性達到極限之前,頂板施工以剛性支護為主的錨索,幫部施工中空注漿錨桿注漿。
一次柔性支護。采用左旋螺紋鋼錨桿Φ22 mm×3000 mm配合Φ6 mm×128 mm×128 mm鋼筋網(wǎng)和W型鋼帶支護,錨桿間排距800 mm×800 mm。
二次剛性支護。頂板施工Φ17.8 mm×8300 mm錨索,間排距1200 mm×1600 mm,錨入頂板穩(wěn)定巖層。幫部中空注漿錨桿Φ25 mm×3800 mm,采用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漿液水灰比0.7:1,最大注漿壓力2.5~3.5 MPa。
二次支護的時機選擇。進行巷道圍巖觀測,等巷道基本穩(wěn)定后,適當時間內進行二次支護,以至于圍巖不會喪失自身的承載力。二次支護最佳時機是在一次支護巷道圍巖變形穩(wěn)定收斂后進行,一般在開掘數(shù)天后圍巖變形速度小于0.05 mm/d,變形時間曲線出現(xiàn)穩(wěn)定平緩拐點之后進行,如圖7。
圖7 工作面順槽掘進巷道支護斷面
(1)根據(jù)3北翼01軌道巷掘進初期調整設計前設置的圍巖移近量觀測點原始記錄,每隔40 m設置1個觀測點,3個觀測點觀測結果表明,平均頂?shù)滓平繛?96 mm。
(2)將3北北翼01軌道巷掘進方位角由0°調整為56°后,沿途隔60 m設置1個觀測點,共3個觀測結果數(shù)值較小,平均頂?shù)滓平?63 mm。
經(jīng)過優(yōu)化掘進支護斷面和調整掘進方位角后,巷道圍巖移近量明顯減少。現(xiàn)場勘查,巷道破壞程度顯著降低,如表1所示,收到良好效果。
表1 調整設計前后頂?shù)滓平坑^測對比表
若采區(qū)巷道按照不利的方位角掘進,在地應力的作用下,可能導致巷道遭受較為嚴重的破壞。即使采區(qū)設計已經(jīng)完成,也要努力優(yōu)化設計,根據(jù)地應力測試結果,調整掘進方位角,使之更符合要求。
巷道優(yōu)化支護設計方案時,要充分考慮一次柔性支護和二次剛性支護的有效銜接,做到“兩次支護,剛柔相濟”,以期達到“安全可靠、技術可行、經(jīng)濟合理”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