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銘孫
2021年的春節(jié)假期早已過去,回想從2020年春節(jié)至今的一年多的時間,疫情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而在絕大多數(shù)人居家不出的形勢下,線上直播課這件新生事物悄然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對我們廣大鋼琴從業(yè)者來說,無疑是一次絕好的觀摩學習的機會,是平日里難遇且不可求的!有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學到東西?包括開拓視野、集思廣益,并從各位經(jīng)歷不同、年齡不同、視角不同、經(jīng)驗不同的講課人的真知灼見中汲取精華,借以提高自身在專業(yè)上的修養(yǎng)與造詣?只要你是有心人,就一定會意識到并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從我本人的切身感受而言,這一年多來,我在手機的小屏幕上見到了那么多鋼琴界的佼佼者,老中青齊上陣,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精英,無論是海歸的,還是現(xiàn)在仍在海外的,有些是早聞其名,有些是我從未見過的,這么多的優(yōu)秀人才,平日里上哪兒見去?但是線上的鋼琴直播課,瞬間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我們看到并欣賞了他們的演奏,聽到了他們帶來的不同視角和全新理念。這些不同的展示、不同的風格,開闊并豐富了我們的眼界,對我們的進一步提高是非常具有啟發(fā)性的。其中有許多理念非??茖W,如果善于學習與思考,并把這些精髓舉一反三,是完全可以改變我們自身的彈奏和教學的。
從這些直播課中,我真正感到我國鋼琴界真是人才濟濟,尤其在年輕一代—“80、90后”的鋼琴家中,有很多彈得又好、講得又好,具有全面音樂修養(yǎng)與藝術功力的人才,他們見多識廣、自成系統(tǒng)、精力旺盛、進取心強。他們的課,往往具有很強的震撼力與說服力。在此,我想列舉一些令我印象深刻并特別有收獲的直播課,從我有限的記錄和記憶中,選擇一些有意思的觀點和場景,與大家分享!
不拘一格的元杰 元杰講課談古論今、引經(jīng)據(jù)典、手到“琴”來。在生動、靈活的同時不拘一格、談笑風生,一切都如信手拈來,趣味盎然。在他的課上,除了有很多典故軼事外,也不乏隨時提到的真知灼見。其中,我簡摘一二:“手是我們的武器,但不能只是一種,要有各種不同的武器,去達到我們需要的各種不同的效果”“跳音直上直下地彈太愣,茱莉亞講究各種不同方向的跳音,可以朝前、后、左、右。如下鍵時手朝前起來,聲音就比較柔和”“我們要用雙手雙腳去彈鋼琴”(意為全身完全協(xié)調一致、融會貫通)。
在點評莫扎特時,他說:“莫扎特一生都在追求如歌的聲音……腕子帶著摸著彈,如摸小貓小狗。要知道鋼琴好聽的聲音在哪兒!并找到這個‘點’”。
在點評斯卡拉蒂時,他說:“要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很有顆粒性的聲音,句子常常很短小,都是由小的動機和因素構成的?!?/p>
在點評樂曲中的細節(jié)處理時,他說:“建議兩個相同的句子不要彈得一樣,一定要有不同,譬如常見的有一強一弱……”
他還講到了很多作曲家,在此只能是我的部分追記,供大家參考(以下在復述每一位講課者觀點時,亦都是依據(jù)我的筆記或回憶,不可能都是原話,只是盡量做到忠實于原意,希望對大家有用)。
精細到位的鄭潔 在眾多課程中,鄭潔的課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精細到位的講解與漂亮完美的示范,可說是太有用了。她講解了很多曲目,大到每一首肖邦練習曲、《梅菲斯特圓舞曲》,小到《北風吹》《歡樂的牧童》《勇敢的騎士》,介紹了很多彈琴的訣竅和理念。她的彈琴動作特別簡練、輕松自如,以最小的動作達到最好的聲音效果和準確性—包括對聲音很強的把控能力,幾乎萬無一失。每一首肖邦練習曲在她手上都輕捷自如、游刃有余。她在課上不但彈得明白,同時講得也非常清楚,一招一式,哪怕到指尖最細微的觸鍵感覺和方式,都講得明確仔細,一切都從容不迫、娓娓道來,絕不會因為炫技而放棄了傳授的本真。
鄭潔在講示車爾尼“299”第23首時,強調了指尖的敏感度與指尖懸掛在琴鍵上的感覺。尤其是4、5指彈奏時的到位與懸掛,展示了彈琴時必須掌握的普遍原理。而她在講示克拉莫的練習曲時,要求的那種極為貼鍵,動作簡潔到極致但又充滿音樂和節(jié)奏內(nèi)在脈動的彈奏,就像她說的指尖如在“按摩自己”的彈法,是需要經(jīng)過深度修煉的功力才能達到的。而她在講示前面提到的幾首淺易的小曲時,居然能彈得那么漂亮,聲音把控得如此圓潤、透亮,可以說是“超凡脫俗”的音色,要達到這種操控能力太不容易了。但對她來說,做到這一切似乎是與生俱來般的容易。所以,這正是我介紹她講課的原因。曾經(jīng)見過關于她的介紹,說她在德國學習時,曾長期觀察并琢磨著名鋼琴家克勞斯的演奏,由此悟到了真正科學彈奏的奧秘(這是我憑記憶寫的,不是原話,也許有誤)。我認為她的彈琴理念與原則是值得推薦與傳播的,確實十分科學與先進,應屬最有實用價值與學習導向的課程之列。
視角獨特的王魯 王魯?shù)恼n使人多有感悟。他的視角獨到、觀察深入,提出的觀點、看法和理念發(fā)人深省,能引起很多思索,在此引用他講課中的一些論點,供大家思考。
王魯提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但不能說是聲音的藝術,因為聲音只是手段!”“音樂是用時間去掌控聲音”。關于時間在音樂表現(xiàn)中的關鍵性作用,這是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他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其實是足夠我們每個人去琢磨、研究和思考的!
在談到連奏時,他說,“連奏是一種feel(感覺),不是手指一個一個連”“聲音永遠要往上、往前”(這是結合鋼琴彈奏來說的)。
他認為:“全世界的鋼琴家,百分之九十八不是彈到底的!”“彈琴的感覺應是橫向的……九尺的鋼琴越彈到底越出不了聲!”
他關于“彈好聽”的理念也十分深刻!他說:“作為鋼琴家的演奏,要忘了只為彈得‘美’……而是要表現(xiàn)我們的感受。最真的東西,是音樂最本質的東西?!?/p>
這些理念在他具體解讀并演繹莫扎特《b小調柔板》時,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印證。在最近的直播課中,他從音樂內(nèi)涵、情感、調性變化、和聲轉換、力度、層次、樂句段落劃分等多方面細致地剖析了這首樂曲。他說“對我來說,整個宇宙中的感受都在這里,從地獄到天堂”。具體來說,他把樂曲開頭的b小調,看作是隱含著死亡,而樂曲歷盡變化曲折后,在曲終前最悲情的b小調高音區(qū)半音階下行表現(xiàn)得催人淚下之時,尾聲B大調的突然出現(xiàn),好似在祥和中迎來了最好和最偉大的時刻—進入了天堂的神圣境界!—這樣的講解,讓我感到了他有廣博的修養(yǎng),無論講和彈都十分動情,而最打動人的是讓聽者感受到了他對音樂有一顆赤誠的心!這正是他的課最吸引人之處。
強調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徐洪 徐洪的課是對系統(tǒng)規(guī)范的彈奏方法與原則的介紹,十分具有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對基礎教學很有指導意義。因為涉及面較廣,在此我僅選幾點供大家了解。他指出“在中國,鋼琴老師和演奏家是分開的兩種人群,而歐美卻是在一起的”。這個看法很是關鍵,直接點中了部分“鋼琴教師”不練琴或不彈琴,以及一些鋼琴家雖然長于技術但不擅“授人以漁”的現(xiàn)象。其實,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是教得好也彈得好,今天在此介紹的各位不都是能談善奏的嗎?這才是正常的、應有的全面結合!
在提到手指訓練時,徐洪明確表示“作為演奏方法,高抬指是非常不可取的,是錯誤的!”“手指的基本是需要支撐,高抬指把第三關節(jié)高舉,是不對的”“彈琴的肌肉,在于小臂肌肉的伸張”。
他從樂器的進化與沿革來說“莫扎特時代的琴,鍵非常淺,彈奏時不用身體加入”“鋼琴變了,應該技術也在變”,他列舉了多位作曲家的作品來佐證了這一點。
他說:“彈鋼琴時的手形應是走路時手自然下垂的樣子,這是‘出廠’的手姿,這是我們的常態(tài),不會是張開的,也不是收攏成握蘋果狀的”“手指與琴鍵要形成直角……不可斜插進去”。關于各種技術類型,手、腕、臂各個部位的訓練,他都明確地說到了,我認為十分系統(tǒng),建議大家可以加以關注。
重視音符密碼的黃楚芳 黃楚芳講“曲譜里的玄機之音符密碼”十分有科研價值,她認為當我們拿到一首曲子開始讀譜和練習時“最重要的、第一位的事是:搞清這首曲子的調性!”她列舉很多首曲子,講解如何用不同的調式表達音樂的情緒與內(nèi)涵,同時她還特別強調和聲的作用。她說“作曲家的語言,很多在于和聲的進行”,因為內(nèi)容繁多、非常具體,在此就無法一一列舉了。
講彈具佳的黃若愚和王識君 不可不提的是黃若愚的課,由于他的彈琴技藝高超,對廣大學員來說,深具震撼力,成為大家非常喜聞樂見的直播課。因此,說明雖是講課,但彈得好還是十分重要的!但今天我要介紹的,除了他的華麗演奏之外,還有不少觀點與理念的展示,這是更有教學意義的!如在談到如何掌握作品風格時,他說“古典作品如工筆畫,一筆一畫,清清楚楚,講究小句子”“浪漫派作品如油畫,要把色彩鋪在上面”。這兩句話說得十分凝練。
在彈奏上,他有許多要秘,如“旋律要找骨干音、主干音”“音樂里要找拐點、支點”“跑動句中,特別要注意手的轉彎(更換方向)”。
在彈奏感覺上,他說“輕快處,手指的點非常小”“輕柔處不要彈到底”“彈琴要找出變化,但先要會‘不變化’”,意思是先要彈均勻自然了,在此基礎上才能講究千變?nèi)f化。
“上行時漸強,下行時漸弱,其實是教小朋友的”,這就提醒大家先掌握表情的一般規(guī)律,但到深入學習之后,千萬不要程式化和一成不變。他接著說“變化著彈,其實不累……”我感到這些話都言簡意賅,每一句都可引申出更多的實用價值,其實就是一些秘訣,如果你是有心人,一定能從中領悟到不少彈琴的真諦!
最近聽王識君的課,能在短短不到一個小時內(nèi),概括介紹全套肖邦練習曲。他把肖練按技術類型分成四個大類,作了簡單介紹,并示范演奏,也是一次講彈俱佳的講座。
不凡的“90后” 有兩位“90后”年輕人的講座表現(xiàn)不凡。一位是崔牧天,我久聞其名,因為多次讀到過《牧天談藝錄》,對他介紹的“以極弱音、圓潤質感、走句的精密設計而著稱的、獨特的克利夫蘭樂派”深感興趣。這次在直播課中聽到他講“莫扎特的讀譜”,有一些見解頗為獨特,略舉一二。
他認為莫扎特是“最矛盾的作曲家”,彈莫扎特“對鋼琴家太難,對孩子太容易,我們的學生彈得好李斯特,卻彈不好莫扎特”“國際比賽、考學,沒人用莫扎特”。對于彈莫扎特作品來說,他說如果“技術得一百分,彈出味道來就應得五十分”,這話看來比較夸張,但細想還真是有其道理!年輕人思考問題就是更敢想敢說!
另一位“90后”講師是趙陽明天,他的講課生動而有朝氣,彈奏靈活、俏麗、擅長于節(jié)奏的伸縮收放,盡興之處也許會夸張一些,但確是時有靈光閃現(xiàn),因此也非常受大家歡迎。
以上主要介紹了“80、90后”講師們課程中的一些觀點和亮點。以下再往上(從年齡而言)選擇一些有意思的直播課略作介紹。
今年大年初一晚聽了韋丹文老師的課,很有收獲。他從自己學琴經(jīng)歷中最重要的幾位老師談起,并不著重介紹自己的經(jīng)歷有何不一般,而是著重于向大家介紹從這些老師處學到了什么,把這些學習心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這樣的著眼點就十分中肯。他講到“樂曲中句子的結構與劃分”,這是我們在演奏和教學中十分關心也是常感困惑的問題,直接牽涉我們的演奏是否能體現(xiàn)并忠于原作的風格并與國際接軌(如在比賽中得到客觀的認可)。他以莫扎特《降B大調奏鳴曲》(K333)的第一樂章主題為例,仔細剖析了樂句中小分句的細微劃分及分寸感。他還舉了貝多芬《C大調第三鋼琴奏鳴曲》(作品2之3)第一樂章的副題為例,以更細膩的個性化的劃分和走向,顯示了這個樂句的品位和更高度的審美視角,給人以很大的啟示與引申。
陳舒華老師擅于講解貝多芬、海頓等古典時期的經(jīng)典風格。如他講海頓的《降E大調奏鳴曲》(Hob.XVI:52)時,聯(lián)系到很多重要的18世紀音樂風格特征,如開始的法國序曲風格,中間有華麗風格、感傷主義、土耳其風格、加蘭特風格,還有軍樂風格、獵歌風格、幻想風格及包括的西西里舞曲和穆賽特舞曲的田園風格……琳瑯滿目的各種風格要素結合它們在樂曲中的具體呈現(xiàn)讓人不禁感嘆,原來在這首奏鳴曲中竟有這么多需要我們?nèi)チ私夂蛯W習的東西,經(jīng)典作品中的內(nèi)涵太豐富了,真是學無止境。
楊韻琳老師講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課也令我印象深刻。這堂直播課時間很長,好像是在上音的賀綠汀音樂廳講的,非常隆重正式。她是經(jīng)過精心梳理并準備的,從整體介紹,再到具體的各首樂曲,邊講邊彈,示范也非常出色。作為一位教學與社會活動都十分繁忙的資深教師,能如此認真完滿地講彈,令人十分佩服。
在直播課中,較年長的鋼琴家們,如李名強、石叔誠、李淇等老師都親力親為,又講又彈,我認為這都是我們大家學習的榜樣!
還有很多讓人很有收獲的直播課,在此因篇幅有限,無法一一詳盡介紹。但通過直播課,我有不少感受,想供大家參考。
首先我覺得通過直播課這個渠道,讓我學到了很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尤其是向年輕一代的老師學習,他們在海外跟隨了一些當今世界上最出色、最具威望的鋼琴泰斗與權威,從中學到了很多當今最先進的理念,這些東西是我們老一輩人不一定學過的,也是廣大在國內(nèi)從事鋼琴普及教學工作的教師們迫切需要學習和知道的。因此,線上直播課大大地打開了大家的眼界,開闊了思路!所謂“搬起小板凳”—就是在家里打開手機就能看到、聽到并獲取業(yè)界最新信息與見聞。受眾者極為廣泛,對提高廣大教師的眼光和水平,應是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
眼光普遍高了,水平也就提升了。對講課老師的期望值和要求更高了,之后的課其實也更難講了。現(xiàn)在的學員都要求老師能彈一段、表演一段,而講課老師們大多也都能滿足這些要求。原來常見的坐在講臺上講、手不上琴的講課方式,恐怕吸引力就會不夠,因此對鋼琴教師自己要練琴,要會彈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堅持學習,才能跟上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