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英銀 陳勝文 馬斌
導讀:菊花腦兼有藥用、食用和觀賞三重價值,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一種綠色保健蔬菜。利用基質栽培菊花腦,具有管理方便、節(jié)省成本、縮短幼苗培育期等優(yōu)點。本文從品種特性、栽培基質選用、繁殖方式、病蟲害防治、肥水管理方面介紹菊花腦基質栽培管理技術。
菊花腦栽培歷史悠久,營養(yǎng)豐富,風味獨特,已成為地方傳統(tǒng)特色蔬菜品種[1],是一種新興藥膳同源蔬菜[2],其嫩梢、嫩葉可供食用,既可作餐桌上的佳肴,又可作保健食材,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利用基質栽培菊花腦,具有管理方便、節(jié)省成本、縮短幼苗培育期等優(yōu)點[3]。
菊花腦別名菊花葉、路邊黃、黃菊仔,是菊科菊屬多年生宿根性直立草本植物。莖纖細、半木質化,具地下匍匐莖,分枝性強,無毛或莖上部有細毛。葉片互生、卵圓形、綠色、無毛或葉脈處有稀疏細毛、羽狀缺刻。頭狀花序,總苞半球形;舌狀花、黃色。果實為瘦果,11~12月成熟,種子小、灰褐色。適應性強,耐熱、耐寒、耐旱,忌澇,以濕潤、疏松肥沃土壤生長健壯。
菊花腦因含有黃酮類和揮發(fā)類物質,而具有獨特的清香味[4];還含蛋白質、維生素A和礦物質元素,具有清熱涼血、疏風散熱、降血壓及平肝明目作用[5,6]。
可選商品基質,按說明直接使用或自配基質使用,目前常用基質配制比例為泥炭土∶珍珠巖∶蛭石=(6~7)∶(1~2)∶12,或用腐熟的雞糞、牛糞、細土按1∶1∶1混勻后備用,用土雜糞作為基質可減少基肥和追肥用量[7]。
菊花腦繁殖方式主要有種子繁殖、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大面積栽培以種子繁殖,小面積種植以扦插繁殖最佳。
①種子繁殖 大面積種植通常選擇撒播平作。一般2~3月播種。菊花腦種子細小,需摻細沙拌勻后均勻撒播,播后覆土0.5~1.0 cm厚,保持土壤濕潤,約25天小苗出土長到4~5片真葉,苗高6~7 cm時即可移植,若以采收幼苗為主可適當密植。
②扦插繁殖 小面積種植以扦插繁殖最好[8],扦插繁殖的植株根系發(fā)達,生命力強,產(chǎn)量較高[9]。整個生長期均可進行,5~6月扦插成活率最高[10]。選取地上中下部枝條,長10~15 cm,葉片全部剪半,扦插在準備好的基質苗床上,覆土壓實澆透水。10~15天開始生根發(fā)芽,保持土壤濕潤,25~30天或苗高約10 cm時移植,行距10 cm、穴距15 cm,穴栽3~4棵。
菊花腦根系發(fā)達,生長期長,既耐旱又耐瘠,要確保其生長健壯、高產(chǎn)和品質優(yōu),肥料和水分供應是基礎。保持栽培基質以見濕見干,高溫干旱天氣注意澆水,多雨季節(jié)做好控水,防止積水爛根。每次采收后結合澆水追水溶肥600~800倍液1次,施三元復合肥為主,隔5天1次。
病害主要有根腐病,可選用58%甲霜·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200倍液等交替防治。視病情發(fā)生情況,隔10天左右防治1次。
蟲害主要有蚜蟲、斑潛蠅等,可選用5%甲維鹽微乳劑1 500倍液、5%啶蟲脒乳油2 000倍液、5%高效氯氟菊酯微乳劑1 500倍液等,藥劑合理混用增加防效,達到兼治效果。
當植株高15 c m時采摘嫩梢,注意留茬高度,以促進下部側芽生長。采收越勤,側枝側芽越旺盛,有利于保持后期高產(chǎn)。
菊花腦植株留種,夏季過后或現(xiàn)花蕾時不再采摘。任其生長至種子成熟后收割曬干脫粒,貯存即可。收種后,修剪部分枯萎莖梢,有利于安全越冬和早春萌發(fā)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