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思燕,許錦奮,楊良俊,李云龍,龐葉佳
(湛江市第一中醫(yī)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廣東 湛江 524000)
胃腸功能障礙在危重癥患者中極為常見,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因此解決胃腸功能障礙問題也成為臨床處理危重癥的一個重點。研究[2]表明,在治療過程中有效的護理方案可對患者病情的改善起到積極作用。集束化護理是一種較為新穎的護理方式,2001年美國健康促進研究所首次提出,集束化護理中每一步護理措施經臨床實踐證明可有效改善患者預后,且需共同實施[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中醫(yī)集束化護理干預在重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重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2~94歲,平均年齡(75.25±13.23)歲;BMI 18~23 kg/m2,平均BMI(21.23±0.48)kg/m2。觀察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50~92歲,平均年齡(75.32±13.28)歲;BMI 17~23 kg/m2,平均BMI(21.21±0.36)kg/m2。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危重癥,APACHEⅡ評分15~25分;②腹部脹氣、肛門未排氣;③符合胃腸道功能障礙診斷標準,即腹部高度脹氣、腸鳴音明顯減弱或消失等[4];④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行胃腸切除術;②患有其他腸道疾?。虎酆喜⑵渌卮笃髻|性病變。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維持生命體征平穩(wěn)、水電解質平衡、抗感染、胃腸減壓、糾正血流動力學等基礎常規(guī)治療。同時,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括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詳細記錄患者胃腸道反應,如大便、腸鳴音等,并做好患者各種引流管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中醫(yī)集束化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組建集束化護理小組,由ICU工作5年以上主管護師擔任組長,護師3~4名,定期對小組進行理論知識與技能培訓。②病情變化護理。幫助患者活動下肢,避免靜脈血栓;實施營養(yǎng)支持:首先行腸外營養(yǎng)支持,待其癥狀緩解且血淀粉酶恢復正常后實施腸內營養(yǎng)支持,經管道實施鼻飼流食并逐漸恢復正常飲食。腹壓檢測:取平臥位并排空膀胱后注入生理鹽水,夾閉導尿管與有刻度無菌壓測管道相連,讀取壓力值。③中藥鼻飼。主治醫(yī)生開中藥方劑參苓白術湯:太子參30 g,茯苓15 g,炒白術15 g,炒白扁豆15 g,陳皮10 g,炒山藥30 g,炒薏仁30 g,蓮子15 g,砂仁6 g(后下),桔梗6 g,炙甘草5 g。煎好后按照《新編護理學基礎》規(guī)范操作給予患者鼻飼進藥,早晚各一次,每天1劑。④電針足三里。患者取平臥體位,常規(guī)消毒后,在雙側足三里用0.25 mm×40 mm針灸針直刺入穴位約35 mm,在雙側內關穴用0.25 mm×25 mm針入穴位約15 mm,得氣后,正極連接足三里,負極連接內關,選用斷續(xù)波,頻率和電流均為2 Hz,電流強度1~10 mA,留針30 min。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tǒng)Ⅱ(APACHEⅡ)及胃腸功能障礙評分。APACHEⅡ總分69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健康狀況越差;胃腸功能障礙評分0~3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腸胃功能障礙越嚴重。③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情況,包括胃潴留、腹瀉、腹腔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比較(±s,h)
表1 兩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及首次排便時間比較(±s,h)
?
2.2 APACHEⅡ評分及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干預前,兩組的APACHEⅡ評分及胃腸功能障礙評分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的APACHEⅡ評分及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的APACHEⅡ評分及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APACHEⅡ評分及胃腸功能障礙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APACHEⅡ評分及胃腸功能障礙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n APACHEⅡ評分 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30 20.75±2.04 11.43±3.14* 2.47±0.34 1.03±0.15*對照組 30 20.63±2.15 16.88±2.59* 2.43±0.38 1.65±0.26*t 0.222 7.334 0.430 11.313 P 0.825 0.000 0.669 0.000
2.3 并發(fā)癥觀察組出現(xiàn)胃潴留1例,腹瀉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67%(2/30);對照組出現(xiàn)胃潴留2例,腹瀉4例,腹腔感染1例,ARDS 1例,MODS 1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00%(9/3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55,P=0.020)。
胃腸功能障礙是多種危重疾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大多數重癥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和腸屏障功能障礙,導致其住院時間延長,影響其預后,同時還會增加其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5]。因此,除常規(guī)治療外,為改善患者預后,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至關重要。
中醫(yī)集束化護理干預不僅包含集束化護理的系統(tǒng)性、全面性的干預手段,還結合中藥鼻飼和電針的治療優(yōu)勢,其中,中藥參苓白術湯具有益氣健脾、升清降濁、行氣消痞、暖胃補中之功效。電針足三里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具有生發(fā)胃氣、燥化脾濕之功效;電針內關穴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APACHEⅡ評分及胃腸功能障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yī)集束化護理干預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改善患者相關臨床癥狀評分,且明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與相關研究[6-7]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在于:中醫(yī)集束化護理干預可相互促進、聚眾所長,針刺調理腸胃、溫經通絡;中藥具有多靶點功效,從而促進了患者腸胃功能的恢復,進而縮短其恢復時間,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中醫(yī)集束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重癥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的胃腸功能,促進其康復,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