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恩和
西方在東南亞的殖民統(tǒng)治,帶來西方的歷法和紀元制度,它不但深深地影響南洋華人的時間觀念,也在后來改變?nèi)A人的作息習慣。華人使用的農(nóng)歷,原本沒有“周”(星期)的觀念,西方歷法以7天為一周的觀念,在南洋直接影響華人,可以說最先接受“周”這個觀念的是南洋華人。把“周”這個觀念以“禮拜”來表達,作為英文“Week”的對應詞,也是由南洋華人率先完成的。
“禮拜”時間單位的出現(xiàn)
“禮拜”一詞古已有之,并非外來詞,從《辭源》可查到其原意:“致禮于所信仰的神佛”,相傳最早出自于漢朝班固所著的《漢武故事》:“不祭祀,但燒香禮拜。”隨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著有《瀛涯勝覽》,在有關祖法兒國段落提到:“如遇禮拜日,上半日市絕交易?!薄岸Y拜”在第一例中是動詞;第二例中它是動賓結構的短語,還沒成為固定的復合詞。這兩個詞語,在當時還是保持它原初的意涵,即致禮神明。第二例中的“禮拜日”和今天“禮拜日”的詞義有很大的差別,它只是表達當天是敬神的日子,沒有后來具有的時間單位的意涵。
“禮拜”產(chǎn)生新的義項,以7天作為一個周期的時間用語,是在16世紀西方殖民勢力東來的時期。西方人到東南亞的殖民,旅居南洋的閩粵華人,因此完成了中西文化在中國大陸之外的初次接觸。
目前能查到最早的文獻資料,出現(xiàn)在1620年代編輯的《西班牙—華語辭典》(Dictionario Hispanico Sinicum),這部辭典由西班牙傳教士與寓居菲律賓的閩南華人合作完成。這部辭典中在西班牙語“Amonestar enla iglesia”(在教堂布道)的詞條下,標示華文對應詞“叫禮拜”?!敖卸Y拜”這個短語表現(xiàn)出十足的閩南口語和南洋色彩。“叫”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它有多種用法,比如“叫咖啡”(點飲品)、“叫的士”(電召的士)、“叫人來”(召集大家)等,“叫禮拜”在這里有“召集大家做禮拜”的意思。
南洋華社接受“禮拜”的時間用語
“禮拜”成為華語的時間用語,以及“7天一個禮拜”的觀念在南洋被華社接受,時間上顯然早于中國200多年。南洋由于早已存在華人經(jīng)商和移民網(wǎng)絡,新詞語和新觀念在南洋各個華社之間傳衍承繼。
新加坡在1819年由英國人開埠后,憑借其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很快地成為南洋商貿(mào)和華人移民流動的集散中心。新加坡也因地緣關系和血脈相通,不但繼承南洋華語的豐富遺產(chǎn),也承擔傳播南洋華語的使命。從開埠初始,“禮拜”作為時間用詞和“7天一個禮拜”的觀念,毫無懸念地在新加坡進一步得到鞏固,早期新加坡教會的華文記錄和來往信函,提供不少的例子。
早期南洋華人移民包括新加坡的華人移民,只有地域的觀念,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意識,他們“唐番”意識的啟蒙,是在南洋與外國人的初遇;他們“唐人”身份和“唐山”觀念的喚醒,是以鄉(xiāng)土文化和鄉(xiāng)音方言作為依附。
“禮拜”觀念融入華人社會,“禮拜”化為南洋華語的時間用語,在南洋以及在新加坡被接受和普及的過程中,既沒有碰到唐番之分,產(chǎn)生抵觸情緒的困擾,也沒激起“洋教”和“祖先崇拜”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
新加坡的“禮拜”“星期”之爭
直到19世紀末,“禮拜”這個詞語和它所代表的宗教性觀念,在南洋地域經(jīng)過200多年的使用,已經(jīng)融入華人社會而被日?;K苓h離反偶像崇拜或西方語言殖民等意識形態(tài)的糾纏,主要是殖民地環(huán)境下行之有年的西方歷法制度,以及閩粵華人移民薄弱的民族觀念。恰恰就在這個時候,“禮拜”這個詞語在新加坡,開始受到民族國家宏大敘事的影響,讓它的使用陷入意識形態(tài)的困擾。
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坡成立“海門領事館”,統(tǒng)管海峽殖民地的華人事務,國家民族意識自此在華人中開始萌芽。進入20世紀,康有為等維新分子的到來,使得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認同產(chǎn)生質(zhì)變。受中國維新運動的影響,新學堂和新報章紛紛出現(xiàn),特別是孫中山南來鼓動革命之后,民族主義思潮更加高漲。
新教科書和新報章的出現(xiàn),成為掀起這一波民族主義思潮的工具。這段時期新加坡出現(xiàn)的中文報章計有十幾種之多,其言論傾向有?;?、維新、革命(親國民黨)和激進之分。這里可從各個報章更換版頭“禮拜”用語,改用“星期”的時間作為切入點,來考察新加坡這段“禮拜”與“星期”之爭。
·1881年創(chuàng)刊的《叻報》,是新加坡具有首次書證的中文報章,由土生華人薛有禮創(chuàng)辦,是一份極端保守的?;逝蓤笳?。它在內(nèi)文中偶爾會用“星期”來指稱“禮拜日”,大部分行文還是使用“禮拜”用語。其版頭遲至1925年7月1日才棄用“禮拜”,改為“星期”。
·1890年創(chuàng)刊的《星報》,由古友軒印刷館老板林衡南創(chuàng)辦,立場保守,從創(chuàng)刊到1910年???,版頭均采用“禮拜”。
·1898年創(chuàng)刊的《天南日報》,由新加坡著名文人邱菽園創(chuàng)辦,擁護維新主張,從創(chuàng)刊到1905年???,版頭均采用“禮拜”。他在1913年創(chuàng)刊的《振南日報》出任總編輯,其版頭用“七曜”紀日,直到1914年1月17日改用“星期”。
·1907年創(chuàng)刊的《中興日報》,由同盟會會員陳楚楠、張永福創(chuàng)辦,從創(chuàng)刊至1910年??骖^都是采用“禮拜”。
·1911年創(chuàng)刊的《南僑日報》,中國進步黨黨報,起初采用“禮拜”,1913年2月17日改為“七曜”紀日,直到1914年3月31日???。
·創(chuàng)刊于1908年的《總匯新報》支持?;庶h,開始時版頭用簡稱的“拜X”,1909年改為“禮拜”,遲至1930年1月4日才改用“星期”,是新加坡最遲啟用“星期”的報章。
·1919年創(chuàng)刊的《新國民日報》,前身是《國民日報》,是國民黨新加坡黨部創(chuàng)辦,從創(chuàng)刊至??谩靶瞧凇?。
·1919年在吉隆坡創(chuàng)刊的《益群報》,立場激進,不但在創(chuàng)刊號一開始就采用“星期”,并且從左翼思維的角度出發(fā),關注勞工福利,推動星期休息問題的討論。
·分別創(chuàng)辦于1923年的《南洋商報》和1929年的《星洲日報》,創(chuàng)刊伊始版頭就采用“星期”,不過行文還是常用“禮拜”,這個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到二戰(zhàn)前。
縱觀新加坡各報章啟用“星期”的時間,比中國的報章遲,因為新加坡華社根深蒂固的用語習慣,以及民族意識較為淡薄。新加坡華語在書面語上改用“星期”的行動,是一種和風細雨和較為被動的行為,它承自中國近代興起的民族主義的余緒,因此既沒激起中西宗教之爭的漣漪,更沒點燃中西文化沖突的火花?!岸Y拜”在新加坡華社民間的應用始終占有牢固的地盤。
·來源: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原文有刪改)
·責任編輯:黃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