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廣瑋
摘 要:學界對《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的寫作時期鮮有定論。教師備課時可采取個性化解讀文本策略,圍繞夢境設計任務群,探究詞作的主題意蘊,感受詞人對家破人亡、夫死書佚、動蕩流離現實的強烈不滿與無力抗爭的無奈感。文章選取李清照不同時期以及同一時代不同作家的類似作品進行縱向、橫向比較閱讀,辨析詞人意象處理的不用手法和前后期作品風格的差異,拓寬學生詩詞閱讀的視野,提高鑒賞能力。
關鍵詞:夢境解讀;主題探究;風格鑒別;類比遷移
探討一位詞人的創(chuàng)作特色與作品價值,往往要將其作品置于詞人生活的特定的社會背景與詞的發(fā)展史背景中考察。統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編錄的李清照《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一詞,學界對其寫于南渡之前還是南渡之后鮮有定論。這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會有困惑與爭論。對于這一情形,在備課時筆者采取個性化解讀文本策略,引領學生從主題意蘊和作品風格兩個角度探討夢境意蘊,體悟詞人寄寓在字里行間的別樣情愁。
一、主題探究:不設定論,注重生成
《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作為李清照托夢抒懷言志之作,不少版本標明詞題為“記夢”。在不設主題定論的前提下,沿著“記夢”這根確定的敘事主線,將主題探究作為開放性問題納入教學討論,有助于提高學生詩詞鑒賞與思辨能力。圍繞這個思路,筆者設計了下面的一組任務群:
1.編制一份簡明的李清照創(chuàng)作年譜。(預習作業(yè))
2.尋出“托夢之作”的暗示語。
3.概括夢境的特點。
4.知人論世解讀夢情。
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李詞,對作者作品了解不多,布置學生完成任務一,能夠幫助學生梳理作者的人生與創(chuàng)作歷程,了解基本的詞史知識,為提高課堂討論效率做必要準備。第二個任務意在引導學生抓住“仿佛夢魂歸帝所”的語境提示,明確“記夢”主線,以點帶面,為文本解讀找到一個適當的切入口。第三個任務旨在對夢境進行理解與概括:夜色將曉,滿天云霧翻滾,如波濤卷涌;星河傾斜,似千帆舞動。短短的24個字,落筆奇兀,視角獨特,為讀者描摹出雄渾壯麗的夢幻之境。緊接著,詞人用“仿佛夢魂歸帝所”七字迅速收束寫景,果斷轉換為敘事,引出天帝情意綿綿的問詢。其間行云流水,絕不拖泥帶水。大開大合之處,作者舉重若輕,收放自如,展現大家手筆。在寫景與敘事的轉承銜接上,也是天衣無縫,上句“歸帝所”,下句“聞天語”,自然天成,妙手偶得。第四個任務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由夢境解讀轉向情感體悟,提高鑒賞能力。這處賞析,首先抓住“殷勤”一詞,突出天帝情義懇切的關懷帶給詞人無限慰藉與感動;其次抓住“歸”字,假設以“到”“至”“去”等字替換,比較詞意差別。在課堂探討中,學生歸納“仿佛夢魂歸帝所”中的“歸”,更能表達詞人到達天宮如同回家的那種輕松喜悅;“殷勤問我歸何處”中的 “歸”,不僅表意為行程的目的地,還有安身立命、安享生活的含義。
所有的夢境,都是對現實的折射。這里引導學生參照自己制作的詞人創(chuàng)作年譜,闡述個人對兩種創(chuàng)作年代觀點的看法,提高思辨能力。從實踐過程看,學生逐步統一了認知:單純從“夢時”角度看,“曉霧”與“日暮”存在沖突,進而推論出“日暮”并非記述“夢時”,而是詞人抒發(fā)人生感慨——借“路長”“日暮”隱喻世路漫長崎嶇、年華馳逝將老的孤苦無依、漂泊流離的人世艱難;用“謾有”的憤激之語,傳達詞人對家破人亡、夫死書佚、動蕩流離的現實的強烈不滿與無力抗爭的無奈之感。這樣的理解,與嵌在夢境描述中的“殷勤”“歸”二詞隱然呼應,含蓄地表現出詞人對孤寂冰冷的現世蒼涼的失望與厭倦。通過激烈的討論,學生體驗、心解、感悟文本意蘊,較好地實現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二、風格鑒別:縱橫比較,加深體悟
《漱玉詞》中有兩首詞,可以拿來作為比較閱讀的材料,加深學生對作品風格的體悟。
其一是《漁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為詞人南渡之前的作品。這首詞的教學應重在引導學生以時間軸為線做縱向比較閱讀。從意象看,這首詞春意萌動,春雪晶瑩剔透,寒梅豐潤嬌媚,月色玲瓏皎潔,營造出一個清雅流麗、活潑鮮妍的意境。詞境中詞人興致盎然,花人自持,沉醉共賞。全詞纖巧綺麗,柔婉清媚,濃情蜜意,滿篇流淌著詞人陶醉于良辰、美景、愛情的幸福感。到《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除了表現在推陳出新橫空出世的清奇警句中的審美追求一脈相承外,已然不見了輕盈活潑的生命朝氣,取而代之的是對現實生活“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的無限惆悵與憤慨。后一首詞造語奇特,意境壯闊,意氣奔放,與詞人擺脫現實困境的人生理想絲絲相扣。兩首詞不論在主題還是在風格上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其二是《清平樂·年年雪里》,是詞人南渡之后的作品。從創(chuàng)作的角度講,詞人表現了人生的不同時期賞梅的不同態(tài)度與感受,恰好能為我們推敲詞人前后時期在意象處理的審美取向的差異提供了參考。對于早年雪中賞梅的細節(jié),詞人自述“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活潑奔放、陶醉于愛情生活的女子形象,一個“醉”字,傳神地表達出女為悅己者容的嬌羞情態(tài)?!皰当M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一個“挼”字,道盡詞人百無聊賴揉碎梅花宣泄愁悶的心境,不知不覺間眼淚把衣襟都濕透了,一位思念遠游未歸的丈夫飽受相思之苦心緒失寧的思婦形象躍然紙上。末句“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看著那晚來的風勢侵襲,開放的梅花飽受蹂躪,大概很難見它的絢爛清好了。意象和情緒全然沒有了原先的粉黛之氣。如果說先前寄寓的是詞人囿于個人天地的女兒情愁,那么后者寄寓的就是人事滄桑之感和永國之憂,是觀照整個人生與社會現實之后產生“欲說還休”的深沉悲慨。詞意含蓄蘊藉,感情悲切哀婉,與詞人前期作品的風格迥然不同。以此來衡量《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風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不難理解詞人在“瞻之在前,從之還遠”的夢境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中,借夢抒懷,語帶雙關,宣泄內心沖破現實束縛尋求精神歸宿的強烈愿望,然而夢醒之后,面對無法擺脫的人生現實,恐怕只能意興闌珊、空自惆悵了。
三、拓展閱讀:類比遷移,提升素養(yǎng)
弗洛伊德認為,夢代表著被壓抑的欲望的虛假滿足。也就是說,看似虛幻的夢境往往隱含著現實生活中無法釋放的欲望或情感。正因如此,大部分的記夢作品都采用時空跳躍、虛實對照的表現手法,觸物類情,增強詩詞的內容含量。深入領會詩詞意境解讀技巧,豐富個體情感體驗,是落實學科育人、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
筆者選取辛棄疾《水調歌頭·我志在寥闊》與《水調歌頭·送楊民瞻》兩首詞作為拓展閱讀的素材。以夢抒懷的詞作有很多,之所以選擇辛詞作為拓展閱讀材料,一是辛詞深受李詞影響,恰好增強了類文閱讀的針對性;二是辛詞中記夢作品的數量極多,“他629首詞中有90首寫了夢,占總數的14%”,極具代表性。
總而言之,李清照的這首《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結合個人身世,反映時代動蕩,詞境奇幻,筆力雄健,氣韻慷慨,有蘇辛豪邁奔放之姿,莊子浪漫灑脫之態(tài),老杜沉郁悲慨之聲。清代沈曾植稱贊說,“自明以來,墮情者醉其芬馨,飛想者賞其神駿。易安有靈,后者當許為知己”[2],實是公允之論。
參考文獻
[1]梁建邦.“劃地東風欺客夢,一夜云屏寒怯”——讀辛棄疾的寫夢詞[J].渭南師專學報,1986(02):54-57.
[2](清)沈曾植.菌閣瑣談[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