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泰國冬陰功湯,就被湯里高揚清雅的檸檬柑橘香氣所吸引。后得知這個味道來源于香茅草。在東南亞的菜色中多有使用,西貢特色香料也含香茅。在越南餐廳,還吃到過用香茅芯串的烤牛肉,味道濃郁。
香茅是最常見的香草之一,因本身具有檸檬香氣,又稱“檸檬草”,原產于東南亞熱帶地區(qū)。不同品種香茅,用處則大不同,可用來煉制香精、調味料和香水等。烹飪中大多選用香茅莖葉,常用在湯品、菜肴、甜點中增香,新鮮香茅刮去外皮后,食用里面的莖髓部分,能整個使用。
東南亞料理香茅是必備的。
中國的香茅,主要生長于滇南及西雙版納地區(qū)。當地人多用在烤制類的菜品,比如烤雞,烤魚,烤排骨,烤牛羊肉等。烤制塊狀的食物時捆上香茅草,以鎖住水分,香味也融進了食物里。用香茅草熬香料油,味更香濃,烹調異味比較重的葷菜時,加幾滴,能增加清香。香茅無論是作為蘸料、腌料、或入鹵水,做出來的食物都沒有違和感,每種料的獨特味道爭先恐后地涌出,又不奪彩。像法國鵝肝,用香茅,能保留鵝肝原有的香,香茅草的檸檬香氣又能起到點睛作用。
潮州鹵水中,香茅草是功臣,起著輔助增香作用,其所含的香茅醛、香茅醇、香葉醇,香氣濃烈極易揮發(fā),因其體積細小,在鹵水中較之其他香料出香更快。最初東南亞與潮汕經貿頗多,這一味調料也就被引了過來,也算是潮菜西為中用的一個例證。
海南雞飯里也有用香茅草。下南洋時期,當年的海南人把家鄉(xiāng)風味帶到了新加坡,融入當地香料,創(chuàng)造出了“海南雞飯”。將雞浸入香茅等香料調好的鹵水里浸熟,過冰水。
香茅草形似野草,不過也算是比較有地位的野草了。古時候,就經常被人用于縮酒,來祭祀天地祖先,那時候叫“包茅”。
酷愛香茅。遂成了“酥不膩”小雛鴨香茅草味道4.0版本,香茅的檸檬香氣去除了烤鴨鴨腥氣,從吃法上化繁為簡,不就蔥和蒜泥,不吃鴨餅。成為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