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
20 世紀 30 年代,在浙江省寧波市開明街508 號,一個梳著羊角小辮的女孩子正在閣樓上,把一本本厚厚的中醫(yī)古籍拖出書架,《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傷寒雜病論》《千金方》……雖然年幼的她看不懂很多字,念得磕磕巴巴的,但并不影響她對傳統(tǒng)中醫(yī)文化的愛好與探索。
這個女孩子,就是屠呦呦。
屠呦呦的爸爸是畢業(yè)于寧波效實中學的開明商人,在上海太平洋輪船公司工作,對國學和西學都頗有研究。
屠爸爸以 2500 多年前先人留下的燦爛文化結(jié)晶——《詩經(jīng)·小雅·鹿鳴》中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我有嘉賓,德音孔昭”為靈感,給小女兒取了屠呦呦這個名字。
屠爸爸經(jīng)常教屠呦呦背古文,而屠媽媽雖然不識字,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小女兒讀書認字。屠呦呦的爺爺是當?shù)刂睦现嗅t(yī),他珍藏的中醫(yī)典籍是屠呦呦小時候最愛看的書。
而當時的民間依然殘留著男尊女卑、女孩子不能拋頭露臉等封建落后思想,個別人甚至固守纏足的陋習。
屠爸爸決定,絕對不能讓屠呦呦受這種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他把 6 歲的屠呦呦送往崇德女校就讀。
在當時的寧波乃至全中國,崇德女校是極少數(shù)采用中西結(jié)合教育法的一所女子學校。屠呦呦在學校里不僅能學到古文、英語、數(shù)學、化學,還能學彈鋼琴、唱歌、縫紉和刺繡。
不過,屠呦呦最喜歡上的,還是在三層洋灰小樓里進行的實驗課。
這座實驗樓是崇德女校的鎮(zhèn)校之寶。實驗樓里有非常先進的玻璃儀器、標本和藥劑等實驗器材,這其中有一批從英國進口的顯微鏡——全銅鏡身,手工打磨的鏡片。
不過在寧波的民間,流傳著一個關(guān)于實驗樓的荒唐可笑的故事——崇德女校的實驗樓,是用小孩子的眼珠子煉銀子的邪門兒地方。
謠言嚇得家長紛紛跑到學校,把自己的孩子接回了家。幸好學校的老師多次上門做工作,并開放實驗室給市民參觀,才平息了這場因為愚昧無知而引發(fā)的風波。
屠呦呦喜歡在實驗樓里跟著老師做各種實驗,靈巧的小手如同蝴蝶一樣在燒瓶、燒杯、酒精燈等器具之間翻飛。她喜歡將不同的物質(zhì)組合在一起,然后觀察發(fā)生的神奇反應;她喜歡用皮毛摩擦玻璃棒,然后吸附發(fā)絲——原來這就是傳說中雷公電母打雷閃電的本質(zhì);她最喜歡趴在顯微鏡前,觀察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世界,原來一滴水中真的有無數(shù)的“小精靈”……
每當屠呦呦在學校遇到困難時,都會想起哥哥屠恒學勉勵她的話。屠恒學在贈送給妹妹的相片背后寫道:“呦妹,學問是無止境的,所以當你局部成功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滿足,當你不幸失敗的時候,你亦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學問絕不會使誠心求它的人失望。 ”
學校的中西合璧教育和家庭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熏陶,奠定了屠呦呦扎實的知識功底,拓寬了她的視野。
1937 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本全面侵華!
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崇德女校也受到了波及,位于姚江旁的校舍多次遭到日機的轟炸,屠呦呦不得不轉(zhuǎn)到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qū))的一所私立小學讀書。然而沒多久,她再次被迫中斷了正常學習。
但屠呦呦并沒有氣餒,她回到家中,向自己的父親以及哥哥們求教,在家中努力自學。
小小的屠呦呦明白了求學更重要的意義:讀書,并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不纏足,擺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讀書,更是為了報效國家,讓多災多難的中國強大起來,把侵略者趕出家園!
然而,屠呦呦低估了日本侵略者的兇殘與無恥。1940 年 10 月 27 日,更可怕的惡魔降臨到屠呦呦以及寧波父老鄉(xiāng)親們的身上,那就是細菌炸彈!
日軍最臭名昭著的 731 細菌部隊和 1644部隊,利用鼠疫病毒培育跳蚤,最后通過位于舟山的空軍部隊空投到寧波開明街上空。
當?shù)赜?130 多個平民因為感染了鼠疫而病亡,整條開明街被劃成了疫區(qū)。
屠呦呦一家人雖然幸運地沒有感染鼠疫,但為了徹底阻斷鼠疫的傳播,11 月30日,疫區(qū)內(nèi)的房屋被全部燒毀,屠呦呦不得不離開留有自己美好童年記憶的家。
幼小的屠呦呦看到,熊熊大火在寧波最繁華熱鬧的市中心燃燒,她曾經(jīng)和家人一起看電影的民光電影院,唱著好聽的甬劇的大世界舞臺,有著美味的豬油湯團的缸鴨狗湯團店,統(tǒng)統(tǒng)在烈火中被燒成了灰燼!
屠呦呦跟著爸爸媽媽搬到了外婆家——開明街26號的蓮橋第。
然而,剛剛住進外婆家的屠呦呦,卻突然病倒了。
她得了肺結(jié)核。當時,肺結(jié)核被人們視為絕癥。受戰(zhàn)火的影響,屠呦呦父親四處尋訪,也找不到醫(yī)治女兒的良藥。
整整花了兩年半,屠呦呦的肺結(jié)核才被治愈。
從屠呦呦呱呱墜地,一直到讀高中,她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少年歲月,都籠罩在戰(zhàn)爭的陰影中。而屠呦呦的求學路也同樣走得非常艱辛,為了躲避戰(zhàn)火,她曾經(jīng)和同學們一起遠遷到鄉(xiāng)間,借農(nóng)村的祠堂,就著蠟燭光,忍受著蚊蟲叮咬讀書;課本和教學器具被毀或遺失,她就親手抄書,一筆一畫地把一本本厚厚的課本抄下來;她還幫著老師一起動手做教具,手持小榔頭,用收集來的樹枝、木板做三角板、圓規(guī)等器材……
很多同學因忍受不了這種動蕩與艱苦,紛紛放棄了學業(yè)。屠呦呦在效實中學讀高一時,她所在的班里有 51 名學生,可到了高二下半學期,教室里就只剩下 36名學生,像屠呦呦這樣堅持下來的女學生,更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