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鈺
[摘 要] 近年來,不計其數(shù)的語言學研究者將視角投放于外語習得等方面,從而使得實證實驗迅速發(fā)展。分析此類實證實驗,不僅有利于研究者立足于先行研究,進一步沿同一研究方向進行深入探討,更對日語教育教學有積極引導及借鑒意義。鑒于該類實證實驗的積極作用,將針對“中國人日語學習者日語結構歧義句的韻律特征”這一實證實驗進行分析,分別從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實驗設計、研究結果及意義等方面進行概括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實驗設計等方面存在的優(yōu)缺點,并就該實驗過程及結果對當代日語教育教學產(chǎn)生的重要作用和影響進行分析。
[關鍵詞] 日語結構歧義句;實證;語音實驗;日語教育
[作者簡介] 周 鈺(1992—),女,安徽巢湖人,國際基督教大學2017級比較文化專業(y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語學習、日本文學。
[中圖分類號] G424.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6-0021-04 ?[收稿日期] 2021-05-09
伴隨經(jīng)濟全球化的迅猛發(fā)展,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體現(xiàn)出相伴而生的種種新需求和變化。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便是對多語人才的需求呈現(xiàn)持續(xù)增長趨勢。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領頭羊,與世界各國交往密切,對掌握多種語言的國際化人才的需求量更是顯著增加。除世界通用語言英語外,近年來,伴隨日本動漫產(chǎn)業(yè)及飲食產(chǎn)業(yè)等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蓬勃發(fā)展,日語也成為熱門語言之一。不僅如此,日語作為小語種中與漢語文字表達相對接近且日常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語言之一,也成為許多語言學習者心生向往的選擇。在中國,不僅眾多高校廣泛開設日語專業(yè)課程,積極培養(yǎng)專業(yè)日語人才,日語網(wǎng)絡課程的發(fā)展勢頭亦不可小覷。根據(jù)這一現(xiàn)狀,對日語教育、教學進行探索,不斷豐富和完善日語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已成為當前的迫切之需。
日語屬于黏著語,主要借助助詞和動詞進行組合,從而實現(xiàn)靈活表達。日本民族特性中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曖昧性,因而日本人并非直截了當,而是模糊、含蓄地表達意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呈現(xiàn)出模棱兩可的表達傾向。此外,日語漢字有不少與中文漢字形近而義不同。相關研究表明,“我們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第一語言即母語的干擾和影響”[1],即中國人在日語習得過程中經(jīng)常會受到母語的影響,對日語單詞的意思產(chǎn)生誤讀。如何合理地設計和安排課程,從而減少甚至規(guī)避學生在日語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的誤讀,這一現(xiàn)實問題亟待解決,也是日語教育教學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徐一平、施建軍及沈燕菲所寫的《中國人日語學習者日語結構歧義句的韻律特征》一文,便是聚焦中國日語學習者所面臨的日語結構歧義句這一困境,進一步將問題細化,主要著眼于其韻律特征問題,有針對性地通過三個語音實驗,對中國日語學習者如何消除日語結構歧義句的手段方式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并進一步整理出中國日語學習者用于消除結構歧義句的主要方法,從而達到啟發(fā)、引導日語教育和教學過程中的授課方式、授課內(nèi)容逐漸朝向合理化設計的目的。
一、實驗研究問題
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對這樣的經(jīng)歷一定不會陌生,即同一句日語可以憑借其相同文字表達出不同的意思。例如:祖父は父よりも私を可愛がる[2]。該句看似簡單,意思直白,實際上卻可以理解成兩種不同意思。其一是爸爸疼愛我,但是爺爺更疼愛我;其二是爺爺疼愛爸爸,但是更疼愛我。產(chǎn)生兩種不同含義的原因,主要是其詞語的相互修飾關系,即句法結構上有兩種以上的可能性,而并非因為具體語句、單詞等句子成分存在多義性。野田尚史于2002年在《日本語のあいまい文》一文中,對日語歧義句進行了詳細闡述,將“結構歧義句”定義為“文を構成しているそれぞれの語句にあいまいさがないが,文を構成している成分がどの成分を修飾するかとか,どの成分と結合するかといったことにあいまいさがあるもの[3]”,換言之,此類日語在具體語句和單詞上并無歧義,卻因詞句之間的修飾關系存在多種可能性,從而導致句意整體產(chǎn)生歧義。前文中提到的實驗主要研究該種歧義句,日語的這一特征無疑增加了日語學習的難度,也對日語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需求。對于此種結構歧義句,學習者無法單從語法角度判斷和確定其意義,一般而言,需要結合語境或者上下文進行綜合判斷。因此,在日語教學中必須時刻提醒學生聯(lián)系前后文,對所表達的意思進行綜合判斷。同時,在日語課程教授過程中,教師也須說明雖然在日常對話過程中語音語調(diào)等輔助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消除句子歧義,但利用語音手段消歧,主要是那些對日語把握精準的日語母語使用者所熟用。對于中國日語學習者而言,日語并非母語,缺少與日語母語使用者相近的對于日語的直覺性感知,因此,日語學習者對于日語語音語調(diào)的把握可能并不十分準確。綜上,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這種方法難度系數(shù)高,不易掌握。出于這一考慮,該實驗主要調(diào)查漢語母語者所表達的日語結構歧義句中具備的韻律特點,并且討論這些韻律特點與日語母語者的日語表達有何區(qū)別,且這些區(qū)別是否受到漢語母語遷移影響等問題。通過對以上課題進行研究,從而對中國的日語教育、教學過程的課程設計和口語表達訓練進行積極引導,亦將對中國的日語學習者在日語韻律方面的學習有所助益,極具研究價值。
二、研究方法
該研究主要是通過這一實驗方式,對實驗結果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整理,結合相關先行研究資料,有針對性地對中國日語學習者日語結構歧義句的韻律特征進行詳細分析、考察。
三、實驗設計
實驗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分別從三個角度對中國日語學習者的日語結構歧義句的韻律特征進行考察。
實驗一:主要針對中國日語學習者日語結構歧義句的韻律特征,通過對中國日語學習者生成的日語結構歧義句進行語音分析,從而對日語學習者為區(qū)別表達不同語義時分別運用的韻律特征手段進行考察。研究方法為語料研究。語料提供者為漢語母語使用者的5名日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女性研究生,均有7年以上日語學習經(jīng)驗,現(xiàn)居北京,日常使用普通話。立足于日語歧義句的相關先行研究,選取5句較為典型的日語結構歧義句開展實驗。句1:これは丸いテーブルの絵です。句2:男の人はきれいな姉と妹を見ています。句3:お兄さんは一生懸命勉強する弟を手伝っています。句4:妹が作ったばかりのご飯を食べてしまいました。句5:今日はマグロと野菜のサラダを買いました。5句均含有兩種及其以上的意思。在語料采集方面,使用的是索尼制PCM-D50型錄音筆,并在2009年12月25—27日完成采集。進行采集前,均向發(fā)音人說明采集意圖和方式,以便獲取較為自然的語音材料。研究者選用提問句,形成5組A、B兩種歧義對話,同時對每組對話飾以對應說明。每段對話A、B兩意分別錄5遍,均采用無序形式,由研究者提問,采集對象回答。實驗對采集到的全部250句語音資料不予篩選,均列為考察對象。研究者將采集完成的語音語料通過SUGI Speech Analyzer語音分析工具進行分析,重點考察F0、音幅、時長以及句中比重四個項目,并按照規(guī)則對以上數(shù)據(jù)進行計算記錄。最后,將所得數(shù)據(jù)根據(jù)句意分為A、B兩組,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通過T檢驗考察兩者之間的差異,將統(tǒng)計所得的P值作為判斷兩者是否存在差異性的重要指標數(shù)據(jù),最終通過對比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