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明
原創(chuàng)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唐代詩人李紳《憫農》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敝彀貜]《朱子家訓》中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訓導。為了引導學生從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中感知勤儉節(jié)約的傳統(tǒng)美德,養(yǎng)成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振華中學特舉辦“閱讀經典,崇尚節(jié)儉”主題演講大賽。
假如振華中學邀請你擔任大賽主持人,請你圍繞大賽主題,寫一篇開場主持詞。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題思路
理由1? 勤儉節(jié)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理應發(fā)揚光大。特別是在全球經濟不斷下滑的嚴峻形勢下,資源緊缺,倡導節(jié)儉、反對浪費更是勢在必行,因此國家再次號召國人積極行動起來,踐行節(jié)儉節(jié)約新風尚,“勤儉節(jié)約”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也是高考作文特別關注的話題。
理由2? 本題設置“演講大賽”這一情景,并要求考生以“大賽主持人”的身份寫一篇開場主持詞,是一個典型的情景式任務驅動型作文題,符合近年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向。文體上要求寫作應用文,這是近年高考作文考查的重點,而主持詞又是非常實用但考生又相對陌生的文體,很有強化訓練的必要性。
理由3? 本題將“閱讀經典”與“崇尚節(jié)儉”完美結合在一起,材料蘊含了人文積淀、人文情懷、社會責任、國家認同等重要話題,這正是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內容,也是高考作文命題的重要依據(jù)和高頻考點。
題目解析
材料分為兩個部分:先用古詩詞和《朱子家訓》中的名言作為引子,暗含文化經典,為命題提供前提和依據(jù)。在此基礎上設置“演講大賽”這一特定的情景,并明確提出大賽的主題,指明了文章的立意方向,這是材料的主體部分。材料的第二部分是寫作指令,限定了寫作者的身份、寫作的主題以及寫作的文體。
從立意上看,這個題目并無多大難度,但寫作時切不可馬虎大意,因為稍有不慎,就可能曲解題意,寫出的文章不合乎題目要求。細心審讀可知,這個題目不同于一般的談“勤儉”之類的題目,它不是要求單純地提倡勤儉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而是將“閱讀經典”與“崇尚節(jié)儉”有機融合在一起,要論述清楚二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和辯證關系,做到水乳交融,相輔相成。如果撇開“閱讀經典”,片面孤立地在“節(jié)儉”上大做文章,縱然下筆千言,也一定有偏離題意、不合要求的。其次,作為千字左右的考場作文,不同于真實生活中的主持詞,不可能將各個環(huán)節(jié)一一盡現(xiàn)。從寫作要求上看,本題的寫作內容僅僅限于“開場主持詞”,與之無關的都不在寫作內容之列。謹防不細心審題而盲目擴大寫作范圍,致使增大寫作難度,偏離題目要求。另外還要特別注意主持詞的形式和格式特點,做到書寫規(guī)范,文體特征明顯。措辭要符合情景場合和人物的身份,確保內容和形式完美統(tǒng)一。
高分立意
備考素材
莫言:夫人包的餃子最好吃
莫言的節(jié)儉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他常年都是兩套正裝換著穿,公文包常年就那么一個,午飯也從不下館子或叫外賣,也沒見他喝過除了水之外的飲料,公司私人掏錢的聚餐幾乎不參加。2005年,他曾帶領記者代表團去日本北海道訪問。5年之后,在某次公開活動中,當年同去的一位記者發(fā)現(xiàn),莫言居然還穿著當年去日本時穿的那件羽絨服。這對于莫言來說,卻很尋常,他不講究吃穿。他少年時想當作家,是因為聽說“腐敗”的作家一天三頓都能吃餃子,等到聲譽日隆,他最高的個人享受仍是在家吃夫人包的餃子。這也是他成名以來一貫的生活態(tài)度。2012年12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莫言與夫人杜勤蘭在當?shù)厝A人華僑舉辦的歡迎宴會前與眾人一起包餃子,他說:“今天是我來瑞典后吃得最好的一次,感覺像回到了家里?!泵鎸薮蟮臉s譽和蜂擁而至的媒體,這個農民出身的作家,依然保有莊稼人的樸素、勤勞。
“大胃王”吃播:誤導消費,浪費嚴重
2020年8月12日,央視新聞在節(jié)目中批評部分網(wǎng)絡“大胃王”吃播浪費嚴重的現(xiàn)象,引起廣泛討論。近年來,借著短視頻和直播的東風,“吃播”逐漸興起。部分主播為了博眼球、引流量,直播內容走向極端,從分享美食變成了胡吃海塞,更由此催生了以吃為業(yè)的“大胃王”——一次性吃完100個炸雞,一口氣吃完10個披薩,一個人吃垮一家火鍋店……種種驚人操作,滿足了一些網(wǎng)友的獵奇心理,也暗暗助長著浪費的風氣。
“大胃王”吃播被點名批評,正是因為不少吃播主播不惜通過假吃、催吐等方式來維持“大胃王”人設,造成大量的食物浪費。事后,有直播平臺回應稱,將加強對美食類直播的內容審核,杜絕餐飲浪費行為,共創(chuàng)風清氣朗的直播氛圍。
佳作示范
悟文化之美? 尚節(jié)儉之風
王坤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古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訓勉,今有“細雨落成河,粒米湊成籮”的巧喻。這些經典名句膾炙人口,啟人心智,經久不衰。這是為什么?因為人們知道,節(jié)儉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yǎng),理當“經典詠流傳”。我很榮幸能擔任本次大賽的主持人,與大家共同探討“閱讀經典,崇尚節(jié)儉”的話題。
同學們,你是否在餐廳里因擱不下面子而點下“滿漢全席”?你是否在課堂上吟誦著薛瑄的“節(jié)儉樸素,人之美德”,卻因食堂飯菜不好吃而毫不吝惜地倒掉?你是否為了一身的名牌而讓父母不堪重負?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請你回味經典,對照反省,改掉惡習,棄“奢”從“儉”。
節(jié)儉,自古以來就是歷代圣賢崇尚的傳統(tǒng)美德。“家有萬擔,不脫補衣,不丟剩飯”,“一飽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軀,安用千門萬戶”,“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七尺”……這些至理名言就像黃鐘大呂,振聾發(fā)聵。如果我們對此充耳不聞,還在肆意暴殄天物,毫不夸張地說,你的行為就是對祖先的大不敬。
《左傳》有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它告訴人們,節(jié)儉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惡行中最大的“惡”。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贊曰:“賢哉,回也!”為什么孔子弟子三千,卻只有七十二賢人?因為孔圣人把“德”放在最高地位,能全面合乎“德”的標準的人鳳毛麟角,而“節(jié)儉”是其中重要的一種美德。
也許有同學會問:時至今日,物質富足,人們衣食無憂,為什么還要崇尚節(jié)儉之風?“儉以養(yǎng)德”——諸葛亮在《誡子書》中給我們做了明確的答復。“節(jié)儉”是手段,“養(yǎng)德”才是目的。那么,我們該如何養(yǎng)“德”?從經典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yǎng)?!坝沂直z穗,左臂懸敝筐”,讓我們明白糧食的來之不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讓我們明白勞作之苦;“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讓我們明白節(jié)儉的重要和奢侈的危害。徜徉于浩瀚的經典文化之中,無異于打開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書,讓我們清醒,讓我們受益,讓我們成為一個懂節(jié)儉、有德行的人。
從北宋司馬光的“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欲,君子寡欲,則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到明末魏禧的“凡不能儉于己者,必妄取于人”,再到清代錢泳的“凡事一儉,則謀生易足;謀生易足,則于人無爭,亦于人無求”,讓我們深深明白,節(jié)儉是一種文化傳承,是一種品德修煉,是中華民族的精魂之一。
同學們,讓我們博覽群書,從經典中感悟文化之美,崇尚節(jié)儉之風吧。現(xiàn)在,振華中學“閱讀經典,崇尚節(jié)儉”主題演講大賽正式開始。
亮點借鑒
本文緊扣主題立意行文,觀點鮮明,中心突出。文章最大的亮點是內容豐富,堪稱“豬肚”。為了闡述“悟文化之美,尚節(jié)儉之風”的中心,作者大量引用了古典文化中的精粹,使之成為一條貫穿全文的經線,貫穿始終。從李紳到孔子、諸葛亮、白居易、李商隱再到司馬光、魏禧、錢泳,從經典名篇到民間諺語,可謂哲思妙語,隨手拈來。這些名言警句的時間跨度之大、內涵角度之廣,足見作者知識積蓄之厚,語言表達之妙。其次,文章結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無懈可擊。
(責編 / 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