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瑾雯
學習美術有很多課需要走出教室,實地寫生,這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筆者認為,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除了要提升他們的觀察意識以外,還要傳授他們高效的觀察技巧,以增強其觀察體驗。
中學美術教師應在透徹掌握中學美術教材內容和教學目的前提下,精心設計社會化教學情景,教學同學生生活相結合,將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有關美術的素材融合到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美術學習中。為了能夠讓學生理解美術學習同生活間的聯(lián)系,教師在美術教學情景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挖掘教材內容中同生活的契合點,將教材同學生生活實際結合,利用學生身邊的人物、景物等創(chuàng)設情景;結合中學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創(chuàng)設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情景;情景創(chuàng)設形式要新穎、多樣化,能夠第一時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情景創(chuàng)設應緊密地聯(lián)系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如,在講授《多變的色彩》一課時,筆者首先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色彩,但應如何巧妙地搭配色彩呢?學生帶著這一問題從生活中的點滴與色彩的聯(lián)系入手,通過對生活中各種色彩的搭配感悟生活,體驗不同的審美感受和藝術內涵,讓美術與生活融為一體。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領會到了在生活中是處處存在色彩的,只要善于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彩。
很多東西僅憑教師說教,該怎么選景,該怎么構圖,哪些畫面需要,哪些畫面不需要,然后讓學生去完成作業(yè),這樣閉門造車,學生是表現(xiàn)不出來什么的。要想表現(xiàn)得真切,學生必須有實地的體驗,認真的觀察才行,因為藝術來源于生活。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去聽、去看、去觸摸、去感受,嘗試直接用色彩去表達,去抒發(fā)。如七年級在上畫向日葵一課時,我要求學生選擇適合而簡潔的畫面,運用顏色和畫具,畫一幅色彩風景畫。當我把學生帶到校外,他們歡呼雀躍,高興的選擇一處風景開始創(chuàng)作,那專注的神情,認真的態(tài)度,讓我驚訝,再觀察他們的作品,比平時在教室里畫的要仔細得多,形象得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就得了解學生,因材施教,允許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允許學生興趣的不同方向,承認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承認學生對知識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識的能力有強有弱,給學生以充分的尊重,從而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如:在八年級某課中,我要求學生臨摹一幅書中的國畫作品,有的同學就特別要求畫竹子,有的要求畫荷花,我沒有猶豫很爽快地就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因為我知道如果這時候我很強硬的拒絕他們,硬要他們統(tǒng)一作業(yè),雖然他們會按我的要求完成作業(yè),但他們可能就因此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喪失了一些對美術的興趣,自然也不會體驗到美術學習過程中的愉悅。還有部分同學握著毛筆手就發(fā)抖,不敢動筆,于是我鼓勵他大膽運筆,從最簡單的開始,重在體驗筆墨的情趣,不在于畫的好壞。一節(jié)課下來,全班同學都很愉快地交了作業(yè),盡管作業(yè)的質量不一,但我很高興,因為我保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體驗了國畫的情趣。學生的基礎與接受能力有高低,因材施教,讓學生在自己的起跑線上前進,相信自己學習國畫的能力,體會成功的喜悅。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意愿,在許可的范圍內向學生“妥協(xié)”一下,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要想提升美術教學品質,必須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豐富其生活閱歷,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剖析美術作品的本質。在筆者看來,中學美術的教學品質取決于學生感受美和表達美的水平。一方面,美術是生活情景的表現(xiàn),學生必須在生活中深入觀察、細細品味,才能對美術作品所描繪的內容加深認識,進而由表及里、逐層深入地進行分析與理解。另一方面,美術教學中除了對作品的觀察與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生活事物的刻畫與思想情感的表達,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對生活內容具有透徹的觀察,才能夠更好地通過美術作品將其表現(xiàn)出來。由此可見,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的好習慣,不斷增強學生的藝術想象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中學美術教學標準中強調了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也在不斷地調整教學設置,幫助學生樹立觀察意識,增強他們的觀察興趣。但是,大部分的教學改進僅僅局限在豐富學生觀察的“量”上,卻忽視了觀察的“質”的提升。一般來說,主要有三種觀察方法:整體觀察法、聯(lián)系觀察法和對比觀察法。以對《江山如此多嬌》這一作品的觀察為例,要將局部放大到整體環(huán)境中去觀察,弄清構圖的具體結構和由來,而不是孤立地觀察局部的細節(jié),使畫面變得支離破碎?!督饺绱硕鄫伞分薪笆墙锨嗑G山川和蒼松翠石,遠景是白雪皚皚的北國風光,中景是連接南北的原野,而長江和黃河則貫穿整個畫面,再配以一輪紅日,儼然將祖國的美好風光和欣欣向榮的景象展現(xiàn)出來。由此可見,觀察技巧的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且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美術作品的內涵。中學美術教學中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其本質在于教會學生學會審美,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生活中到處都有豐富多彩的可觀察對象,僅靠美術教材內容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不夠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主探索,積極挖掘事物的特質,強化自身的認知和審美。學生要意識到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對自身審美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學生要具備一種觀察意識,對周圍的事物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觀察。筆者認為,可以選擇某一事物或場景作為長期觀察的對象,不斷地觀察、分析其變化之處,積累觀察的經驗。另外,教師還可以將與教學相關的美術作品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積極地觀察與思考,探索作品的本質內容。
總而言之,美術教學不單單是美術理論知識的傳授,它更是一門充滿美學元素的藝術。通過美術學習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美,讓學生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本文從當前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了幾點解決措施,旨在完善中學美術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藝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素材來源于生活,如果美術教學脫離于生活,那么美術教學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將教學活動同學生生活緊密相連,使教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悟美,從而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