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偉
《土地的誓言》是當代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作為一篇抒情散文,被選錄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1931年9月18日,日寇狼子野心,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三省從此處于侵略者鐵蹄的蹂躪下,無數(shù)東北人流亡關內(nèi),有家不能歸。1941年,作為親歷事變的作者,以強烈的愛國情懷,用飽含深情的語言,傾訴了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悲憤、壓抑、痛苦之情;對美好故土的熱愛;對收復故土的執(zhí)著與堅定。
一、藝術特色關注
1.人稱變化,激發(fā)共鳴
人稱代詞,各有妙處,有的便于感情的抒發(fā),有的便于引發(fā)議論,有的使敘述更加親切自然,有的能更靈活地反映現(xiàn)實。恰當運用人稱,會讓行文更加順暢,更好地表情達意,如果根據(jù)寫作需要,做到活用人稱,那么,將會大大增強文章表達效果。
作者在寫作本文時,就注意了人稱的變化。課文共有兩段,在第一段文字中,對故土的稱呼是第三人稱“她”,例如:“……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聽見她召喚我回去……我從來沒想過離開她……”而第二段文字對關東大地的稱呼改為“你”,例如:“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為什么會有這般的人稱變化呢?通常人稱的變化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也體現(xiàn)了作者行文的思路。行文伊始,作者的情感處于一個平穩(wěn)的階段,內(nèi)心相對比較平靜,但隨著寫作的深入,作者心中郁積已久的憂傷與憤怒漸漸爆發(fā)出來,第三人稱“她”此時顯然不能承載作者即將爆發(fā)的情感,于是,賦予關東大地人格化,以第二人稱“你”相稱,強烈地噴發(fā)出作者的感情,直接傾訴對故土的熱愛、眷戀之情。第三人稱到第二人稱的變化,似與關東大地在面對面地交流,這在修辭上叫作“呼告”,呼告手法的運用,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文字更具感染力并易引起讀者與作者的共情。
2.融情于物,復式渲染
眾所周知,抒情有兩種方式: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前者雖然外露,但直率真誠,質(zhì)樸懇切,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后者雖然內(nèi)斂,但委婉貼切,潤物無聲,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本文綜合運用了這兩種抒情方式,文中兩段文字的開頭和結(jié)尾均有直接抒情。例如,開頭的“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我心里懷著熾痛的熱愛”,結(jié)尾句“……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這些句子直抒對關東故土的熱愛、眷戀及期盼回歸之情,讀來令人動容。
然而本文最具特色的抒情方式是通過鋪陳有特征、有意味、富有關東原野氣息的景物來抒情。例如,首段中的“白樺林”“馬群”“蒙古狗”“高粱”“豆?!薄败団彙薄昂晒蒙钜沟淖幷Z,原野上怪誕的狂風”,等等,有各式動物,五彩繽紛的植物以及各類聲響。例如第二段中,春天的“田野”“河流”“柳條”“勞動的聲音”,秋天的“銀線似的蛛絲”“糧車”“麻雀”“稻禾”“碾著新谷的場院”。這些景物一一列舉,組成層層疊疊的一幅幅畫面,進行復式渲染,使關東美景充分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并給以巨大的視覺沖擊力,既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故鄉(xiāng)深沉的懷念,熱情的贊美,又不由自主地觸發(fā)每一個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的愁緒:美好、豐饒的大好河山被侵略者的鐵蹄蹂躪,流亡在關內(nèi)的東北人無家可歸,這是多么令人痛苦和悲憤?。?/p>
3.語言凝練,意蘊豐厚
凝練含蓄的語言,包含豐厚的意蘊,這似乎是那個時代作家的共同印記,端木蕻良也不例外。本文飽含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熱愛、眷戀以及故土淪陷的憂傷憤怒并要為之奮斗的激情。文章標題就很有特色,“土地的誓言”,從字面看,一般會理解為“土地發(fā)出的誓言”,然而,文末有這樣一段話:“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讀到此處,在作者擲地有聲的誓言中,也就明了標題應理解為“作者面對著土地發(fā)出的誓言”。作者之所以作如此表達,是力求簡潔的結(jié)果,如此也能突出“誓言”二字,暗扣了文章的主旨。
再如,第一段中“……使我不得不回去?!叶紩蝗幌氲绞俏覒摶厝サ臅r候了。我必須回去……”加點的這三個短語,由帶點強迫回去的意味發(fā)展到理所當然需要回去,再至自我加壓,下達指令,語意遞進,語氣加強,不僅飽含思鄉(xiāng)之情,還有高漲的抗日激情及收復失地的強烈的使命感。又如“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一般而言,埋葬的都是失去生命的事物,作者埋葬了自己的歡笑,此情此景,歡樂已成過往,余生唯有復國,既是凄苦與悲憤,又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魚死網(wǎng)破的錚錚誓言。如此的語句還有很多,種種復雜的情感在這些詞語中交織,達到言簡意豐的效果,耐人尋味。
二、自讀難點所在
對于現(xiàn)代文閱讀,《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概括要點內(nèi)容,體味作品中蘊涵的思想情感”。所以將“理解作者對故土立體、復雜且充沛的情感”作為本文的教學重難點。體會作品的情感本身就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加之對生長在和平年代的七年級學生而言,故土的淪陷、背井離鄉(xiāng)的思念與羞恥更加顯得遙遠而陌生。本文在“家國情懷”單元中又屬于自讀課文,以學生的自讀感悟為主。怎么突破難點呢?
朱自清先生在《論朗讀》一文中認為:朗讀,是很重要的教學過程。教者不妨和學生一起,站在作者的立場上,來三次情感飽滿的朗讀,讀出作者的深情,從文字中再現(xiàn)當年那段屈辱的歷史,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感。
第一組句子:“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呼喚我的名字,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她召喚我回去?!薄斑@時我聽到故鄉(xiāng)在召喚我,……聲音是那樣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總是被這種聲音所纏繞,……我都會突然想到是我應該回去的時候了。我必須回去,我從來沒想過離開她?!薄拔矣啦荒芡洠掖饝^我一定會回去?!弊髡唛焺e故土已有十年,日思夜想的是回到故鄉(xiāng),這里讀出回歸的強烈心愿,此為層次一。
第二組句子:“我必定為她而戰(zhàn)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而我將用我的淚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穢和恥辱?!碑斪髡邔懽鞔宋臅r,自己深愛的美好家園正處在侵略者鐵蹄的蹂躪之下,思鄉(xiāng)之情中夾雜著難以抑制的痛苦和悲憤,內(nèi)心的仇恨達到了不共戴天的程度。這里需讀出作者內(nèi)心的痛苦及悲憤,此為層次二。
第三組句子,即在前文中提到的“有特征,有意味的,富有關東原野氣息的景物”,將這組句子與前兩組句子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其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說對立,是因為文中既有贊美、懷念,熱切和堅定,又有痛心、仇恨、悲傷和憤怒。然而,正是因為贊美和懷念,更加襯托出痛心與悲傷;正是因為熱切和堅定,更加襯托出仇恨和憤怒,反之亦然,因此說,對立復雜的情感,讓本文的感情張力更加的充沛,起到最大程度感染讀者的效果,此為層次三。
這是一篇有靈魂的文章,主題鮮明而集中,感情豐富而深刻。那為什么沒有將其作為教讀課文由教師來重點講授,反而編排為自讀課文,恐怕是主題尚淺的緣故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東方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