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貞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手術麻醉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膝髖關節(jié)損傷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病因包括外力所致的骨折、各種膝髖處病理性疾病等,由于老年人多存在骨質疏松現象,更易導致其膝髖關節(jié)受損[1]。臨床多使用膝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該癥,利用人工制造的膝髖關節(jié)代替原有受損關節(jié),能有效矯正畸形,促使患者膝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2]。羅哌卡因是一種常見的局麻藥,能有效阻斷神經興奮傳導,阻滯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但其對老年患者機體刺激較大,使用時需慎重選擇濃度[3]。本研究通過對66例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小劑量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對麻醉效果及應激反應的影響,結果匯報如下。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行膝髖關節(jié)置換的老年患者6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33)與對照組(n=33)。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62 ~79 歲,平均年齡(70.91±5.62) 歲;膝關節(jié)置換20例,髖關節(jié)置換13例。對照組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齡63 ~79 歲,平均年齡(70.95±5.52) 歲;膝關節(jié)置換21例,髖關節(jié)置換12例。兩組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基線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骨科學》[4]中膝髖關節(jié)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②經影像學檢查,均符合膝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指征;③年齡60 ~80 歲;④生命體征穩(wěn)定,可耐受麻醉及手術;⑤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且對本研究無異議,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既往有精神病史者;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嚴重感染、脊椎畸形等疾病者。
患者術前需禁食、禁飲8 h;手術開始前先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血壓、心電圖等,面罩吸氧后實施常規(guī)消毒,使患肢朝上,利用穿刺針在患者L2—3 間隙進行穿刺,見腦脊液流出后推入3 mL 羅哌卡因(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H20103636),速度0.12 mL/s,完畢后退出腰麻針;8 min 后測試麻醉平面,若平面滿足手術需求,則開始手術。0.75% 羅哌卡因2 mL,混合生理鹽水1 mL,稀釋成0.5% 羅哌卡因,供對照組使用;0.75%羅哌卡因1 mL,混合生理鹽水2 mL,稀釋成0.25%羅哌卡因,供觀察組使用。
①麻醉效果:比較兩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阻滯平面消失時間、運動阻滯消失時間。②應激反應指標水平:分別于患者麻醉前、麻醉后30 min 抽取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漿皮質醇(Co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內皮素(ET) 水平。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n(%)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 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阻滯平面消失時間、運動阻滯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s )
表1 兩組麻醉效果比較(± s )
組別 例數 感覺阻滯 起效時間/s阻滯平面 消失時間/min運動阻滯 消失時間/min觀察組 33 19.37±1.69 75.85±7.69 82.23±4.69對照組 33 18.87±1.65 94.69±8.75 110.65±6.27 t 1.216 9.291 20.851 P 0.228 <0.001 <0.001
麻醉前,兩組Cor、SOD、ET 水平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麻醉后30 min,兩組Cor、SOD、ET 水平均明顯高于麻醉前(P<0.05),但觀察組Cor、SOD、ET 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水平比較(± s )
表2 兩組應激反應指標水平比較(± s )
注:與同組麻醉前比較,①P <0.05。
組別 例數 Cor/(ng·mL-1) SOD/(U·mL-1) ET/(pg·mL-1)麻醉前 麻醉后30 min 麻醉前 麻醉后30 min 麻醉前 麻醉后30 min觀察組 33 276.92±30.56 313.15±29.65① 40.85±7.39 52.75±10.16① 66.59±13.26 74.34±10.25①對照組 33 277.81±29.15 341.27±35.57① 40.62±7.44 58.73±11.29① 66.81±13.47 79.45±9.52①t 0.121 3.488 0.126 2.262 0.067 2.098 P 0.904 0.001 0.900 0.027 0.947 0.040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膝髖關節(jié)損傷在臨床上越發(fā)常見,老年群體大多抵抗力較差且骨質疏松,易患關節(jié)炎、股骨頸骨折等癥,發(fā)病后不僅伴隨劇烈疼痛,還會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運動[5]。膝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一種有效、可靠的治療手段,能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矯正畸形,對其關節(jié)功能恢復有著重要作用[6]。
臨床常使用羅哌卡因進行手術麻醉,該藥物屬酰胺類局麻藥,適用于外科手術麻醉及急性疼痛,可減少神經纖維對鈉離子的透過性,分離神經阻滯和神經感覺,其心臟毒性及中樞神經毒性均較低,起效較快[7]。但羅哌卡因使用劑量不當,可出現低血壓、惡心、感覺減退等不良反應,老年患者身體素質較差,對該類不良反應的耐受能力相對更弱,風險性較大[8]。0.25% 濃度的羅哌卡因可有效達成麻醉效果,其對感覺阻滯、運動阻滯的維持時間較短,有利于患者術后更快恢復,麻醉不良反應也隨之減少[9-10]。從本研究結果可知,兩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比較無顯著差異,但觀察組阻滯平面消失時間、運動阻滯消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這表明0.25%羅哌卡因可在相同起效時間的基礎上,縮短阻滯維持時間,減少其對患者術后的不利影響。
Cor 是由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激素,對機體代謝及免疫等生理功能有著重要作用;SOD 可消除新陳代謝過程中的有害產物,催化過氧陰離子發(fā)生歧化反應;ET 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可劇烈收縮冠狀動脈、腎小動脈等,提高全身血壓;當機體因疼痛而出現應激反應時,Cor、SOD、ET 水平均會明顯升高,患者血壓上升、心率加快,為手術帶來一定風險[11-12]。本文中,兩組麻醉后Cor、SOD、ET 水平均有升高,但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這表明0.25% 羅哌卡因可有效減輕患者應激反應,穩(wěn)定應激反應相關指標水平,在降低手術風險的同時,更利于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老年膝髖關節(jié)置換中使用小劑量0.25%羅哌卡因效果較好,對阻滯平面消失時間、運動阻滯消失時間有著明顯縮短作用,同時能減輕患者應激反應,穩(wěn)定相關指標水平,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