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亞娟
自從擁有了教師和母親的雙重身份后,我開始不斷地閱讀有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書,讀了不少,收獲良多。前段時間在繁忙的工作和繁瑣的家務之余,我讀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和《不吼不叫:如何平靜地讓孩子與父母合作》。這兩本書雖然是針對“父母和孩子關系”的,讀過之后,我認為其對學校教育同樣有用。
在網(wǎng)上看到這樣一段話;教育的左腿叫學校,教育的右腿叫家庭,兩條腿一起走路,兩條腿和諧走路,才會走得快,走得順。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做一名教師,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修行。雖然所有的父母或者老師都希望自己表現(xiàn)完美,但幾乎所有的人,都曾經(jīng)失去控制,對孩子吼叫過,只不過有人是偶爾為之,有人成了習慣。
作為一名母親,我才“四歲”,作為一名老師,我“九歲”了,不管是“四歲”的母親,還是“九歲”的老師,我都不太成熟,有時會把家庭的煩惱帶到學校,有時會把學校的壞情緒帶回家中,會對自己的孩子、學生發(fā)脾氣,會遷怒于人,結果是“兩敗俱傷”。
在《不吼不叫》一書中,我看到“踢貓反應”一詞,原文說的是這樣一件事:老板罵了員工小王;小王很生氣,回家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覺得窩火,正好兒子回家晚了,“啪”給了兒子一耳光;兒子捂著臉,看見自家的貓,就給了它狠狠一腳;那貓沖到外面街上,正遇上街上的一輛車,司機為了避讓貓,卻把旁邊的一個小孩給壓死了。由此可見情緒是可以傳染的。我們希望得到孩子的認可,孩子同樣渴望看到我們的笑臉,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學生希望從老師這里得到“吼叫”和“指責”。
《不吼不叫》中提到,在你能夠幫助改變他們的行為之前,你需要滿懷愛意地審視自己。本杰明.富蘭克林在他的《窮查理年鑒》中寫道:“有三件事最難:煉鋼,采鉆,自知?!被蛟S很難,不過我相信堅持在吼叫之前審視自己,我們應該可以做到。書中寫道:當父母嚷嚷的時候——不管音量大小——他們往往都充滿怒氣和挫敗感,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控制??吹竭@,我想到自己在課堂上“吼”學生:在我講了很多遍的題,他們?nèi)耘f做錯時;在本該安靜地看書,他們卻在竊竊私語時;甚至我在上課,個別學生在玩手機時。當我對我的學生吼叫時,我確實會存在內(nèi)在的緊張感逐漸增強——呼吸變得粗重,心跳開始加快,我感到身體真的在發(fā)熱,我的思維變得不清晰。我的主要目的是表達自己的惱怒,要讓孩子們知道他們膽敢不聽話,難么......
吼叫可曾有用?有時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危險、有可能導致人身傷害的情境下——阻止一個孩子把手伸向火熱的爐子或者沖入交通繁忙的街道。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大聲吼叫時有用的,我自己的孩子可能會有這樣的時候。我的學生,他們都是高中生了,幾乎不會像小孩子那樣做出一些危險的舉動,吼叫對他們來說除了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我不認為會有多好的效果。
不吼不叫,做智慧型教師。作為老師,我希望我的學生是健康的、快樂的,是有上進心的,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我希望我傳遞給他們的是學習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吼叫來控制他們。和學生溝通時,以審慎而堅定的語氣,要比吼叫有用的多。吼叫或許很容易,但是對孩子傾注關切與愛也并不難。我不希望自己成為孩子懼怕的媽媽,也不希望自己是讓學生懼怕的老師。
不吼不叫,做學生信任的教師。漢娜.卡恩說過:“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讓我能走在你對我的信任之光里?!弊鳛榻處?,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時正在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學生說話,而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在溝通中發(fā)生這種不幸,不是我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學生的理解。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提到了談話的原則:理解和共鳴。學生希望老師能理解他們,當孩子發(fā)現(xiàn)他們的感受是正常人經(jīng)歷的一部分時,他們會感到深深的安慰。傳達這種安慰的最好辦法就是理解他們。當學生表達了自己消極、否定的看法時,我們的否定和反對對他沒什么幫助,他們會更堅信自己的看法,我們能給予的最大幫助就是告訴他,我們不僅理解他的感受,還理解他的特別暗示。例如,楊同學的作文經(jīng)常寫跑題,他很沮喪。楊:老師,我的語文沒救了,我高考要是這樣就完了。以前我可能會說:你確實經(jīng)常寫跑題,但是.....但是“理解和共鳴”會讓我換一種方式回答。我會說:“你真的這么覺得嗎?你不覺得你的作文寫得很深刻嗎?你的思想很特別。你只是有點害怕,很多時候,你認真審題,你的作文是很優(yōu)秀的?!备呖紩r楊同學語文成績是114分,他的作文絕對沒跑題。
不吼不叫,做“春風化雨”的教師。情感是遺傳的一部分,魚兒會游泳,鳥兒會飛翔,人會感知。作為普通人,我雖然是教師,是媽媽,我的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時刻:我感到憤怒、恐懼、悲傷、開心、貪婪、內(nèi)疚、渴望、不屑、喜悅、厭惡。盡管我們無法隨意選擇這些情緒,我們可以控制??突凇度诵缘娜觞c》中提到:“每當你需要解決管教孩子,說服家人或是安撫客戶等具體問題時,請不要聽任自己的本能反應,因為第一反應往往是錯誤的?!蔽也幌M诤鸾兄懈嬖V學生我希望他們我要他們做什么。
真正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為成年人,我們感到傷心、困惑、害怕或者痛苦時,沒有什么比一個人的聆聽和理解更讓人覺得安慰的了。我們是這樣,學生也是這樣。
不吼不叫,用發(fā)自內(nèi)心的關懷取代批評,用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去給予學生慰藉。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親其師,信其道”;在生活中,能夠感師愛,近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