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香,楊 群,武姮靜,潘 可
結直腸癌是消化道常見的惡性腫瘤,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病率、病死率呈上升趨勢[1]。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療效較好,但術后會有并發(fā)癥發(fā)生。腸梗阻是結直腸癌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以腹痛、腹脹等為主要表現(xiàn)[2]。臨床可根據(jù)患者病史、X線檢查等結果獲得診斷線索,但因缺乏有效的實驗室指標,使得早期檢出率不高[3]。腹腔引流液細胞因子在術后炎癥反應評估中具有重要作用[4]。血清降鈣素原(PCT)是監(jiān)測全身性感染嚴重程度的敏感、可靠指標;C反應蛋白(CRP)是炎癥反應急性期的非特異性敏感指標。既往有關腹腔引流液細胞因子聯(lián)合血清PCT、CRP預測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研究較少[5-6]。故本研究通過分析結直腸癌根治術后患者腹腔引流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6(IL-6)及血清PCT、CRP水平,探討聯(lián)合檢測對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預測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6月—2020年7月收治的結直腸癌92例,男37例,女55例;年齡23~69(54.38±18.25)歲;體質量指數(shù)(BMI)(21.25±3.61)kg/m2;腫瘤分期:Ⅰ期29例,Ⅱ期35例,Ⅲ期28例。納入標準:術前未接受放化療或其他治療手段者;經(jīng)手術或病理檢查確診者;未行預防性造瘺者;術前無阿片類藥物、免疫抑制劑使用史者。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二次手術者;急診手術者。
1.2研究方法及觀察指標 記錄92例術后腸梗阻發(fā)生例數(shù)及時間。根據(jù)術后是否發(fā)生腸梗阻,將92例分為研究組(發(fā)生腸梗阻)和對照組(未發(fā)生腸梗阻)。①比較2組一般資料及圍術期相關指標;②比較2組術前、術后當日、術后5 d腹腔引流液TNF-α、IL-6及血清PCT、CRP水平;③分析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影響因素;④分析腹腔引流液TNF-α、IL-6聯(lián)合血清PCT、CRP檢測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預測價值。
1.3檢測方法
1.3.1腹腔引流液細胞因子檢測:檢測前禁食>8 h,于術前、術后當日、術后5 d抽取2組靜脈血3 ml,3000 r/min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0 cm,分離血漿,置-20℃環(huán)境中保存待測。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腹腔引流液TNF-α、IL-6水平,試劑盒由美國R&D公司提供。TNF-α≥100 ng/ml為陽性,IL-6≥10 pg/ml為陽性。
1.3.2血清PCT、CRP檢測:術前、術后當日、術后5 d抽取2組空腹外周靜脈血3~5 ml。應用BD730型全自動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RP水平。應用CDE68型全自動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采用酶聯(lián)熒光分析法檢測PCT水平。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PCT≥0.5 ng/ml為陽性,CRP≥10 ng/ml為陽性。
2.1術后腸梗阻發(fā)生情況及2組一般資料比較 92例結直腸癌術后5~8 d內11例(11.96%)發(fā)生腸梗阻,其中8例經(jīng)保守治療后腸蠕動恢復、梗阻解除,余3例急診行腸粘連松解術,11例經(jīng)治療后恢復良好。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結直腸癌2組一般資料比較
2.2術后不同時點TNF-α、IL-6、PCT及CRP水平比較 術后,2組腹腔引流液TNF-α、IL-6及血清PCT、CRP水平較術前明顯升高,并隨術后時間的延長除研究組血清PCT、CRP水平呈上升趨勢外,其他指標水平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術后當日、術后5 d時腹腔引流液TNF-α、IL-6及血清PCT、CRP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結直腸癌2組術后不同時點腹腔引流液TNF-α、IL-6及血清PCT、CRP水平比較
2.3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影響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有吸煙史、有COPD史及TNF-α、IL-6、PCT、CRP陽性是影響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危險因素(P<0.01)。見表3。
表3 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2.4腹腔引流液TNF-α、IL-6聯(lián)合血清PCT、CRP檢測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預測價值分析 ROC曲線分析顯示,腹腔引流液TNF-α、IL-6及血清PCT、CRP單一和聯(lián)合檢測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64、0.755、0.730、0.657、0.871,以聯(lián)合檢測曲線下面積最大。見表4及圖1。
圖1 腹腔引流液TNF-α、IL-6聯(lián)合血清PCT、CRP檢測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
表4 腹腔引流液TNF-α、IL-6聯(lián)合血清PCT、CRP檢測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預測價值分析
腸梗阻是指腸管內或腸管外病變引起腸內容物通過障礙,是結直腸癌根治術后常見的急腹癥[7-9]。腸梗阻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等特點,臨床雖可根據(jù)患者癥狀及影像學征象對其做出正確診斷,但目前尚無能早期預測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標志物[10-11]。若能找到合適的檢測指標,并加以及時干預,對避免或減少腸壞死、穿孔等并發(fā)癥具有重要意義。
炎性因子是引發(fā)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的重要危險因素。Zurlo等[12]研究已證實,血清細胞因子已成為評估疾病的有效指標,且在患者預后評估中亦具有一定價值。但Burns等[13]報道發(fā)現(xiàn),腹部手術后腹腔引流液中細胞因子較血清細胞因子發(fā)生反應快。故本研究分析腹腔引流液細胞因子聯(lián)合血清細胞因子檢測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預測價值。CRP是反映機體各種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癥的較敏感指標,不受患者性別、年齡等基本因素的影響,對局部炎癥反應具有較高的敏感性[14-15]。PCT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活躍程度的一種蛋白質。正常情況下CRP、PCT水平低表達,繼發(fā)感染后會持續(xù)升高[16]。Cho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直腸癌患者PCT水平與腸黏膜通透性和損傷程度有關。最近研究發(fā)現(xiàn),局部炎癥反應導致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升高是腸道運動減弱的重要原因,而IL-6、TNF-α是參與此反應的重要細胞因子[18-19]。
本研究顯示,2組術后腹腔引流液IL-6、TNF-α及血清CRP、PCT水平均較術前升高,且研究組術后5 d上述因子水平亦高于對照組。一般來說,細胞因子水平通常于術后1 d出現(xiàn)高峰,后逐漸下降。因此術后患者在尚未出現(xiàn)臨床癥狀、體征前,監(jiān)測腹腔引流液或血清中某些細胞因子水平可能為預測術后早期腸梗阻發(fā)生的有效方法[20-21]。Ray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腸梗阻和局部組織中高表達的細胞因子與相關趨勢因子有關,可導致白細胞浸潤至腸壁黏膜肌層,釋放炎性介質,進而促進白細胞聚集,抑制腸壁平滑肌收縮,引發(fā)腸梗阻。此外,本研究還進一步分析IL-6、TNF-α、CRP、PCT水平對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預測價值,結果顯示腹腔引流液TNF-α、IL-6聯(lián)合血清PCT、CRP檢測對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預測價值最佳,進一步提示上述細胞因子聯(lián)合檢測可作為預測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的有效手段。
綜上,腹腔引流液TNF-α、IL-6和血清PCT、CRP水平是反映結直腸癌患者炎癥反應的敏感指標,臨床可通過檢測腹腔引流液TNF-α、IL-6與血清PCT、CRP水平評估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腸梗阻發(fā)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