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薇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血液科 南陽473012)
再生障礙性貧血為多種病因導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綜合征,多見于青壯年,男性發(fā)病率相比女性更高[1]。本病病因較多,主要與放射線、化學毒物、病毒感染等因素相關,發(fā)病后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出血、感染、貧血。若不及時治療,可對機體循環(huán)、呼吸等系統(tǒng)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有腦出血危險。本研究將司坦唑醇與環(huán)孢素A聯(lián)合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臨床治療中,探討其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106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根據(jù)治療方法不同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觀察組男31例,女22例;年齡19~58歲,平均(36.15±2.31)歲。對照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20~59歲,平均(36.19±2.3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告知后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研究,同時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骨髓病理學檢查、外周血涂片等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年齡>18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器官疾病者;因白血病、血紅蛋白尿等疾病引發(fā)的全血細胞減少者;臨床資料不完整或丟失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治療依從性較差者;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僅采用司坦唑醇片(國藥準字H45020728)治療,口服,1片/次,3次/d,持續(xù)治療6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環(huán)孢素A(國藥準字H10960122)治療,口服,4 mg/(kg·d),2次/d,用藥時間間隔>12 h,持續(xù)治療6個月,用藥期間對患者環(huán)孢素A血藥濃度進行檢測,正常范圍在200~300 mg/ml。兩組治療期間每個月進行1次血常規(guī)、肝功能檢查、血細胞檢測,必要時進行心電圖檢查。
1.4 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包括血紅蛋白(Hb)、白細胞(WBC)、血小板(PLT)。(2)治療后6個月,對兩組療效進行判定。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者貧血、出血等癥狀消失,血液指標水平恢復正常,白細胞含量>4.0×109/L,血小板含量>120 g/L。顯效,治療后患者各項癥狀基本消失,血液指標水平接近正常值,白細胞含量>3.5×109/L,血小板含量相應增加;有效,治療后患者各項癥狀顯著改善,血液指標水平與治療前相比明顯升高;無效,血象、臨床癥狀等無改善或加重??傆行?(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觀察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肝功能異常、血壓升高、皮疹。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液指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Hb、WBC、PLT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指標比較(±s)
PLT(×109/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Hb(g/L)治療前 治療后WBC(×109/L)治療前 治療后53 53 t P 43.69±6.52 43.72±6.55 0.024 0.981 96.13±8.41 80.65±7.26 10.144 0.000 2.15±0.71 2.18±0.74 0.213 0.932 4.71±0.86 3.82±0.79 5.548 0.000 26.35±3.61 26.41±3.65 0.085 0.932 68.75±6.17 60.37±4.25 8.143 0.000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 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比較[例(%)]
再生障礙性貧血在臨床較為常見,近年來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對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需及時治療。本病發(fā)病誘因復雜多樣,與造血干細胞損傷、免疫介導反應、血液微循環(huán)功能異常等因素相關。有相關研究表示,T細胞免疫介導功能紊亂抑制造血干細胞造血功能,對機體正常造血功能造成影響,進而引發(fā)貧血癥狀[2~3]。采取合理的治療手段對緩解癥狀有重要意義。
在常規(guī)促造血功能治療上給予高效免疫制劑,可有效促進機體造血功能盡快恢復,并減輕免疫介導反應對機體造成功能形成的影響,發(fā)揮雙向治療作用,為臨床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提供新的思路[4]。目前,異常免疫介導損傷造血細胞抑制造血,抑制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反應,間接抑制了T細胞生成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與白介素對造血的負調控。病因主要包括:(1)藥物,臨床藥品濫用的現(xiàn)象嚴重,導致藥物性再障的發(fā)病率也日趨增多;(2)苯及其衍生物等化學毒物,通過呼吸道侵入人體,從而誘發(fā)機體出現(xiàn)障礙;(3)電離輻射,可破壞造血肝細胞;(4)肝炎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在臨床上通常將環(huán)孢素A作為治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主要藥物,是由11個氨基酸組成的環(huán)狀多肽組成,為一種真菌的活性代謝物,對患者體內的T細胞亞群比例具有調節(jié)作用,而T細胞對白介素受體可有效抑制,促進白介素的生成,同時可以有效加速單核細胞的集落,還能促進蛋白質合成、抑制蛋白質增生、降低血膽固醇和三酰甘油,使鈣磷沉積和減輕骨髓抑制等作用。司坦唑醇為蛋白同化素、雄激素制成的藥物,為臨床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的常用藥物,作用機制為增加紅細胞生成素,促使肝細胞分化、增殖能力增強,進而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5],還能提高血干紅細胞對EPO的敏感性。環(huán)孢素A為一種強效免疫抑制劑,作用機制為對機體內各種免疫性反應進行緩解,對機體內T細胞亞群比例進行調節(jié),對T細胞所產生的干擾素、TNF-α等進行抑制,減少其對造血功能的負性調控,進而促使機體免疫狀態(tài)逐漸趨于正常,減輕免疫介導反應對造血功能的影響[6~7]。所以,將環(huán)孢素A與司坦唑醇配合使用,能有效對患者的機體免疫能力及骨髓造血功能進行改善,極大提高臨床療效。本研究觀察組使用兩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后,Hb、WBC、PLT各項血液指標水平均顯著改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未增加過多不良反應。提示司坦唑醇聯(lián)合環(huán)孢素A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中應用價值較高。綜上所述,對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應用司坦唑醇聯(lián)合環(huán)孢素A治療的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Hb、WBC等血液指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