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號長素,又號天游化人等,廣東南??h人,人稱康南海,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學者、書法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曾推行戊戌變法,后失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其后,他與袁世凱又成為了復避運動的精神領袖。
康有為書法早年學王羲之、歐陽詢、張芝、顏真卿等,后力倡北碑,取法《石門銘》。他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所著的《廣藝舟雙輯》是書論史上一部力作,提出“卑唐尊碑”之說,大力推祟漢魏六朝碑學,對喚起人們對原始美、稚拙美的認識起到了積極作用,對碑派書法的興盛產生極大影響。但他的“卑唐”一說,將有唐數百年書家的創(chuàng)作全盤否定,也是太過偏激了??涤袨樵跁▌?chuàng)作上,書寫時以長弧線為基調,轉折取圓轉為主,長鋒羊毫所發(fā)揮出特有的粗茁、渾厚效果有很好的體現,有氣勢開張、渾穆大氣的陽剛之美。但也有批評者認為,康字中存在的不夠凝斂緊湊,粗筆時見,松散空虛,也是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