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一君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中國文化的精粹大多是通過文言文記載的,因而要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前提是讓學生學好文言文。但是文言文表達方式與內(nèi)容都與學生生活體驗相差甚遠,理解起來不僅有難度,而且相對枯燥無味,自然很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引導,引領學生在多元化、深度化和拓展化的閱讀中展現(xiàn)鮮活思想與鮮明個性,在真正對話文言文文本中獲得不一樣的認知,在積極思考中聚焦核心要點,豐富感思,切實增強閱讀的激情與好奇心。
學生對文言文缺乏興趣,除了語言與內(nèi)容難以理解外,還因為教學方法較為單一。要讓學生真正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最好的辦法就是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動力,喚醒他們的情感體驗??赏ㄟ^誦讀,想象詩詞描繪的景物,體味詩句背后的情感,感悟物象隱喻的哲理和志向;通過擴充、轉(zhuǎn)換、咀嚼等理解手段,抓關鍵詞進行細讀品味;通過適量、適度、適時的語言積累,讓古詩詞真正融會于心。
比如《晏子使楚》這一課,如果直接講解,由于文言字詞難以理解,學生必然興趣不高。對此教師可以從課本劇導入,引導學生分別扮演楚王、晏子、大臣與侍衛(wèi)等人,結合文言文內(nèi)容,鼓勵他們發(fā)揮想象,并且揣摩人物內(nèi)心不同情感。這種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扮演欲望,而且還能發(fā)揮他們想象,鼓勵他們通過換位思考,喚醒類似生活體驗,在與古人形成情感互動的同時,也幫助他們更好地與作者進行深度對話,充分理解文本內(nèi)容,精準把握文本主題。活動過后,有學生表示“正因為晏子愛國,才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有學生表示“晏子非常聰明,也很機智”,也有學生表示“楚王雖然想展示自己國家國威,不過用錯了方法,結果卻顯得小氣”,但是也有學生卻說“楚王也是一個善于容人,能夠接受別人錯誤的人,晏子反過來侮辱他,他也沒有生氣”等等。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文本關鍵語句“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進行分析,讓學生重點分析“得無”一詞,表面上看是猜測,實際上卻十分婉轉(zhuǎn)地回敬了楚王。通過角色互動與情感想象,學生不僅能夠較好地理解人物情感,而且還能準確把握文本重點語句內(nèi)涵。
良好的表達能力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塑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并讓學生認識到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對于文言文學習而言,語言不通是其理解第一障礙。傳統(tǒng)教學中,學習文言文,第一件事就是逐字逐句翻譯,其過程必然相對枯燥乏味,但是要理解文言文,真正掌握其中內(nèi)容,積累詞匯,了解語法,學會翻譯卻是最佳途徑。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實際,積極打造個性翻譯,鼓勵他們結合理解,融入自己想象,嘗試通過翻譯改換人稱,變化表達方式,鼓勵二次創(chuàng)作,對其進行意譯,將文言文翻譯成小說、散文,或者詩歌,等等。這樣既能體現(xiàn)一種時代特征,又能有效提高學生言語表達水平。
比如《小石潭記》這一內(nèi)容,其中所描寫的環(huán)境較為幽深冷寂,而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鼓勵學生結合自己想象,以最擅長的表達方式進行翻譯。有人翻譯成詩歌,也有人翻譯成散文,形式多樣。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改變文言文教學中的沉悶氣氛,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他們思維,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主動與作者、文本進行深度對話,并且融入自己的情感,繼而有效提高閱讀效率,提升個性創(chuàng)作能力。在個性翻譯中,有學生就曾將“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這一句翻譯成現(xiàn)代詩歌,即“孤獨的我/孤獨的潭/竹林向我訴說著孤獨/樹木向我交流著凄涼/沒有鳥/沒有魚/唯有我心中的凄涼……”這不僅對文言文內(nèi)容進行了改寫意譯,而且還通過學生自己的想象,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互動,寫出了作者的真實內(nèi)心。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一步思考,自己在個性翻譯過程中,是怎樣考慮到作者的情感變化的,又是怎樣融入自己情感的,從而引導教學繼續(xù)深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diào)語文課堂教學要探索自主、合作與探究的模式。其目的是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實現(xiàn)從學知識、學方法到學思維的轉(zhuǎn)變。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與技能方法為起點,多給學生自由、自主、快樂的閱讀時間,定能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與發(fā)展。對于語文學習而言,其根本目的是通過學習,能夠讓學生將語文素養(yǎng)融入自己的言行思想之中,為其成為社會上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文言文教學中,由于知識的不對等性,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思維并不活躍。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文本主題,通過小組合作、雙方辯論、話題競賽等形式,在活躍課堂氛圍、強化學生自主性的同時,有效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思維。
比如《黔之驢》這一課,針對“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這一句,以“老虎吃驢是因為驢賣弄嗎”為題組織學生按照辯論會的形式進行辯論,鼓勵他們通過資料查找、小組討論的方式參與其中。運用這種方式,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而且還能通過探究,在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準確把握寓意。辯論中,有學生認為“老虎性格多疑,時間長了,必然會離開,那么驢子也能保全自己”,也有學生認為“即便驢子不反抗,老虎也會步步緊逼,不停試探,最終驢子還是難逃一死”。接著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觀點分別陳述理由。學生缺乏古詩詞語用環(huán)境,學習、理解古詩詞具有一定難度,在初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應用三維分析法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從情感、景物、志向三個維度去深入探究,感受古詩詞中詩人的思想情感,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這種自主辯論形式,學生思考自己觀點同時,也在思考對方觀點。這種形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拓展思維,辯證看待文本寓意,而且還能推促其與作者、文本進行深度對話,為其批判思維培養(yǎng)奠定基礎。
總之,“閱讀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課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突出個性化閱讀策略指導,還學生閱讀的支配權與話語權,讓學生在真正深度閱讀中產(chǎn)生共鳴與同感,定能喚醒學生的真正探知意識,切實提高其綜合語用水平。可以說,文言文是引導學生走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高度重視文言文,主動搭建平臺,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言文,展開個性化閱讀,從中理解其思想內(nèi)涵,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江蘇省張家港市晨陽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