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吉林體育學院田徑教研室 吉林 長春 130022)
蹲踞式起跑是現(xiàn)在校園與比賽中短跑項目最常用的一種起跑姿勢,對于短跑運動員而言,蹲踞式起跑技術是影響其比賽成績的關鍵因素之一,只有有效的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使得運動員在起跑初期節(jié)省更多的能量使起跑更加順暢,從而在比賽中獲得更好的成績。對于短跑運動而言,蹲踞式起跑技術的好壞,主要取決與身體的爆發(fā)力和肌肉的力量以及瞬間的反應能力。運動員在起跑的時候,其起跑的穩(wěn)定性和速度,直接影響了其比賽的成績,因此,短跑運動員應該不斷的提升其起跑技術與途中跑、沖刺跑相結合的技術。以吉林體育學院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短跑中蹲踞式起跑和途中跑、沖刺跑技術的結合,有效的探索蹲踞式起跑在運動訓練中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更好的提升短跑運動員的成績。
以吉林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yè)田徑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5人。
(1)文獻資料法。
本文通過體育期刊和中國知網文獻庫搜索相關文獻資料,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總結了近5年來發(fā)表的蹲距式起跑教學的理論和實踐資料,以及教學訓練方面的研究,了解蹲距式起跑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為所研究的教學方法提供理論依據(jù)。
(2)實驗法。
為了更好的了解通過對相關肌肉群的訓練來提高蹲踞式起跑的技術和短跑成績的影響,選擇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一個月時間的訓練,從而更好的對蹲踞式起跑的教學方法進行對比分析。
(3)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軟件對調查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整理。
(4)邏輯分析法。
對蹲踞式起跑教學方法各部分要素的數(shù)據(jù)和文獻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進行研究。
(5)訪談法。
與吉林體育學院、吉林大學的老師進行溝通和討論有關田徑短跑蹲踞式教學的相關問題,從而更好的了解蹲踞式起跑的訓練和規(guī)律。
為了有效的保證實驗的準確性,在吉林體育學院田徑專選班選擇30名田徑專選學生作為實驗對象,所選擇的30名學生的身高、體重以及身體素質基本一致。對所選擇的30名學生進行分組,對于兩組的學生進行50m成績的測試(采用蹲踞式起跑),根據(jù)他們的成績做相對的分組,每一組為15人,其中一組為實驗組,另外一組為對照組。分組后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如表1、2所示:
表1 實驗組50m跑成績(單位:秒)
表2 對照組50m跑成績(單位:秒)
由表1、2可見,兩個實驗組差別很小,這有效的保證了訓練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成績上無顯著差別。針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不同的實驗方法進行訓練,訓練的周期為一個月。對于實驗組的訓練采取的是蹲踞式起跑相關肌肉群訓練和蹲踞式起跑技術相結合作為一個整體動作進行訓練,而對于對照組的訓練方法采取的依舊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學生在蹲踞式起跑的準備到開始階段,需要克服摩擦力、重力、身體向前沖的慣性以及協(xié)調等問題,在實現(xiàn)穩(wěn)定起跑的時候,需要學生有適合自己身體素質的的蹲踞式起跑姿勢,而克服這些阻力主要的需要自身的肌肉力量。在實現(xiàn)起跑平衡且起跑速度這一目標過程中,需要學生雙手推離地面,在后蹬起跑器時,注意控制身體、以及克服起跑的慣性問題。
(1)實驗組訓練方法。
實驗組的訓練方法主要是針對實驗組學生在手臂力量、腰腹力量、下肢力量和起跑瞬間的反應能力以及蹲踞式起跑技術這幾個方面因人而異進行彌補性訓練。如表3:
表3 實驗組訓練內容
(2)實驗組學生訓練前測試。
通過表4我們得到的數(shù)據(jù)將實驗組的學生不足的方面進行分類,以便于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引體向上以十個為合格,可以看出2、5、7、8、10、15號學生需要針對上肢力量的練習;仰臥起坐以40個為合格,可以看出 3、4、7、10、13號學生需要針對腰腹力量的練習;立定跳遠以 2.50米為及格,可以看出 3、7、8、11、15 號同學需要針對下肢力量的練習;反應能力有 1、4、5、6、8、11、12、13 號同學需要針對性練習; 蹲踞式起跑的技術 1、2、3、6、8、9、11、12 號同學需要針對性練習。
表4 實驗組學生各項目成績
(3)實驗組學生上肢力量訓練方式。
通過收集資料我們可以知道與上肢力量有關的肌肉主要有胸大肌、背闊肌、二頭肌、三頭肌、三角肌,針對這五塊肌肉的練習制定了如表5的練習方式。
表5 上肢力量練習內容
通過上肢力量的練習主要是彌補學生在蹲踞式起跑時手臂的力量不足,撐地時導致身體不穩(wěn),身體的重心無法移動到位。
(4)實驗組學生腹部力量訓練方式。
通過收集資料我們可以知道與腹部力量有關的肌肉主要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內斜肌和腹橫肌,針對這五塊肌肉的練習我們制定了如表6的練習方式。
表6 腹部力量練習內容
通過上肢力量的練習主要是彌補學生在蹲踞式起跑身體呈弓形的力量支撐,以便于運動員在起跑階段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體避免身體出現(xiàn)晃動消耗更多的能量。
按照教學大綱進行訓練:(1)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交叉步跑等輔助素質性練習;(2)學習蹲踞式起跑技術;(3)學習擺臂技術;(4)身體素質練習。
(1)通過對蹲踞式起跑技術的分析,指出了有效提高成績的有效辦法之一就是提高學生與蹲踞式起跑有關的肌肉群力量,只有在肌肉有力量能夠支撐起身體的重心才會是起跑更加穩(wěn)定并且減少在起跑時的身體能量消耗。只靠傳統(tǒng)的以熟練蹲踞式起跑的技術動作的機械性訓練是不科學的;
(2)通過在實驗組中的測試成績可以看出,現(xiàn)在很多學生在起跑的反應時間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可能導致學生在比賽中往往從起點就落后于其他學生,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消耗,擾亂自己的跑步節(jié)奏;
(3)通過實驗組訓練的過程可以看出,學生一開始的蹲踞式起跑技術存在很大問題,主要是身體重心由于肌肉力量的不足都比較靠后,沒有起到向前的沖力,起跑瞬間身體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搖晃,在加速跑的過程中出現(xiàn)步伐紊亂,最終影響成績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