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鳥原隆志著 林冠汾譯
對于工作上的判斷,誰都不想有失誤,因此,就會忍不住往后拖延,非得等到最后一刻才肯作出判斷。如此一來就會在匆忙之下作出判斷,也會變得更容易產(chǎn)生失誤。
還有,工作會越積越多,讓自己更加無法從容作出判斷。
工作能力強的人不會讓自己到最后一刻才開始思考,而是會接二連三地作出判斷。即使還有好一段時間才必須作判斷,他們也會作出“暫定的判斷”,先思考好要怎么做。
不過,對于重要的判斷,他們會取得佐證、尋求是否有其他選項,或是確認局勢有無變化,對于提升判斷的準確度毫不懈怠。
面對這種狀況時,如果等到最后一刻才開始思考,就會沒有時間取得佐證或?qū)で笃渌x項。一個懂得在充裕時間內(nèi)作判斷的人,能明顯看出他的判斷力在不斷地進步。
“思考到最后一刻”和“等到最后一刻才開始思考”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等到學會有效率地一一作出判斷,時間自然會變得充裕。懂得先出招,就能夠向前邁進。漸漸習慣該怎么作判斷之后,判斷速度肯定會大大提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5秒法則”?下國際象棋時要求必須在5秒內(nèi)走下一步棋的玩法,以及慢慢思考30分鐘也無所謂的玩法,人們在上述兩種情況的下一步棋有86%都是相同的。
也就是說,慢慢累積出經(jīng)驗后,可以在短短5秒內(nèi)想出相同于30分鐘后所得到的答案。
換句話說,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最后還是會作出和立即下結論時一樣的判斷。重點就是,就算往后拖延判斷,也不會和最終采取的行動有太大差別。
這么說來,還是不要“保留”判斷,盡早作出判斷會比較好。只要接二連三地作出判斷,不但“心情會變得輕松”也能做到“不失誤”。這不正是在告訴我們只要作“正面判斷”就好嗎?
聽到我這么說,或許有人會說:“不是啊,我想要作判斷,但沒有足夠的信息做支撐,這要怎么判斷?”
請仔細想一想,正因為不知道結果會如何,才更值得作出“這么做肯定沒錯”的決定。在當下所知的有限信息下作出“就這么辦”的決定,才是所謂的“判斷”。
照著判斷來擬訂、執(zhí)行計劃,再查核執(zhí)行結果,最后采取行動。只要讓這個所謂的PDCA(指針對質(zhì)量工作按規(guī)劃、執(zhí)行、查核與行動的步驟來進行,以確保質(zhì)量持續(xù)改善)達到高速循環(huán),自然就會作出好判斷。
(摘自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判斷力思維:抓住風口機遇、實現(xiàn)財富暴漲的思維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