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茜,郭同蘭
連云港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藥劑科,江蘇連云港 222003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癥之一,屬于代謝性疾病的一種,具有病程長、發(fā)病率高及病因復雜等特點,臨床認為年齡、遺傳及環(huán)境因素均與該疾病發(fā)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臨床將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不同類型疾病的臨床癥狀表現存在一定差異,其中以2型糖尿病最為多見,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肥胖、口渴及疲乏無力等,多見于中老年人群。由于老年患者身體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常并發(fā)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足、糖尿病性心肌病變等,升高病死率[1]。目前,臨床尚未有治療2型糖尿病的特異性方法,多采用藥物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研究發(fā)現,門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應用降糖藥物若存在不合理情況,不僅難以控制血糖水平,甚至加重患者病情[2]。該次選取2020年1—12月期間于該院門診采用降糖藥物治療的5 587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分析降糖藥物用藥特點,并對臨床使用合理性進行評估,現報道見下。
研究對象選取于該院門診采用降糖藥物治療的5 587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納入標準:均經臨床確診為2型糖尿??;臨床資料均完整。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者;中途退出者。入組患者中,男2 426例,女3 161例;年齡60~93歲,平均(67.45±2.48)歲;年齡60~70歲3 592例,平均(63.24±2.07)歲;年齡70~80歲1 469例,平均(72.15±2.19)歲;年齡80~90歲483例,平均(83.49±2.45)歲;年齡>90歲43例,平均(90.25±1.12)歲。患者均同意該研究,并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收集、整理患者臨床資料,記錄患者用藥降糖藥物情況,總結用藥特點,并對藥物合理性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口服降糖藥包括雙胍類藥物(BND)、α-糖苷酶抑制劑(AGI)、二肽基肽酶-4抑制劑(DPP-4)、磺脲類(SU)、格列奈類(NAT)、噻唑烷二酮類(TZD)、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抑制劑(SGLT-2);注射類降糖藥包括胰島素類(INS)、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GLP-1)激動劑。
該院降糖藥物種類包括:吡格列酮二甲雙胍片、格列美脲膠囊、格列美脲片、格列齊特緩釋片、卡格列凈片、那格列奈片、賴脯胰島素、瑞格列奈片、鹽酸吡格列酮片、二甲雙胍緩釋片、門冬30胰島素、鹽酸二甲雙胍腸溶膠囊、鹽酸二甲雙胍緩釋片、生物合成人胰島素、鹽酸二甲雙胍片、沙格列汀片、阿卡波糖膠囊、阿卡波糖片、德谷胰島素、重組甘精胰島素、地特胰島素、重組人胰島素、精蛋白鋅胰島素、門冬胰島素等。
分析門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降糖藥物的給藥方式、用藥頻率及用藥方案,其中用藥方案包括單藥治療、兩藥聯合、三藥聯合及四藥聯合治療方案。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頻數和百分比(%)。
5 58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藥物用藥包括單藥口服、口服+口服、口服+注射、單藥注射、注射+注射5種給藥方式,其中單藥口服方式1 952例,占比最高為34.94%,其次為口服+口服方式1 241例,占比為22.21%,注射+注射方式507例,占比最低為9.07%,見表1。
5 587例患者使用降糖藥物共計9 428次例。用藥頻次比較,INS類藥物最高(32.57%),其次是BND藥物(20.82%),TZD類藥物最低,占比僅有0.65%;累計INS類、AGI類、DDP-4類及BND類藥物的用藥頻率達到86.74%,是門診使用最多的降糖藥物類型,見表2。
表2 降糖藥物用藥頻率
5 587例患者用藥方案中,單藥治療占比最高,為48.26%,兩藥聯合次之,為36.35%,三藥聯合為13.80%,四藥聯合治療占比最低,僅有1.59%,見表3。
表3 降糖藥物用藥方案
2.2.1 單藥治療方案用藥情況分析 在單藥治療方案中,INS單藥治療最為常用,其次為BND、AGI及DPP-4抑制劑類藥物,以上4種藥物累計占比為86.80%,是該院主要的單藥治療方案,見表4。
表4 單藥治療方案用藥情況
2.2.2 兩藥聯合方案用藥情況分析 該院共有26種兩藥聯合治療方案,其中INS聯合INS治療486例,占比最高為23.93%,前8種方案累計占比82.08%,是該院最常用兩藥聯合治療方案,見表5。
表5 前8種兩藥聯合方案用藥情況
2.2.3 三藥聯合方案用藥情況分析 該院共有39種三藥聯合治療方案,其中AGI+BND+INS方案125例,占比最高為16.21%,其次為AGI+INS+INS方案,占比為11.54%;前8種三藥聯合方案累計占比為70.04%,是主要的三藥聯合治療方案,見表6。
表6 前8種三藥聯合方案用藥情況
2.2.4 四藥聯合方案用藥情況 該院四藥聯合治療方案共16種,其中AGI+BND+INS+INS 22例,占比最高(24.72%),前8種四藥聯合方案累計占比為76.41%,是主要的四藥聯合治療方案,見表7。
表7 前8種四藥聯合方案用藥情況
2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較高,以血糖升高為典型表現,可伴有血壓升高或血脂升高,其致病因素較多,除環(huán)境、遺傳等因素外,肥胖也會引起機體胰島素抵抗,進而引發(fā)疾病[3-5]。2型糖尿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臨床對于老年患者的總體管理目標,與較為年輕的患者類似,不僅涉及到高血糖管理,還涉及到各項危險因素管理,但對于具有其他合并癥的患者來說,應當避免多藥治療與低血壓、低血糖的相互作用,因此需保證降糖藥物使用合理性[6-7]。
口服降糖藥物仍然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主要給藥方式,該研究結果顯示,降糖藥物給藥方式中單藥口服占比最高為34.94%,注射+注射方式占比最低為9.07%,提示該院針對門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給藥方式基本合理。李友佳等[8]對2 058例門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藥物用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單藥口服是最為常見的降糖藥物給藥方式,占比為34.94%,與該研究結果相近。究其原因,相較于注射給藥來說,口服給藥方式不僅方便,且更為簡單,而與聯合治療方案比較,單藥治療方案更為簡單,符合老年患者的用藥心理,可促進患者的用藥依從性[9]。若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疾病不斷進展,人體胰島素分泌不足,血糖水平不斷升高,多數患者需應用胰島素治療以降低血糖水平。大量研究資料證實,胰島素早期用藥,可用于預防糖尿病并發(fā)癥,以促進患者及早康復[10]。還有研究資料顯示,患者擁有良好依從性,可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效果。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易受到自身因素影響,如缺乏主動保健意識、認知程度差和心理抵抗等,使得胰島素治療依從性較差,以上因素均可影響患者血糖控制情況,進而對患者臨床療效及預后產生不利影響[11]。
該研究結果顯示,單藥治療占比最高為48.26%,其中單用胰島素類降糖藥物最多,依據指南要求,臨床在指定降糖藥物給藥方案時需首先選取單藥治療方案,在單藥治療無法取得良好療效時,再采取藥物聯用方案。研究發(fā)現,多數患者在單藥治療后,血糖水平維持效果較好,由此單藥治療方案占比顯著高于其他方案。對于降糖藥物用藥方案的選取,必須密切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以迅速且持久地消除糖尿代謝紊亂、降低血糖水平、促進患者恢復[12-14]。近年來,大量學者均主張早期用藥胰島素對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病情控制,于病情發(fā)展早期,給予單獨胰島素治療或聯合口服藥物,可在短時間內降低血糖水平,控制血糖水平處于正常范圍,還可減少藥物不良反應,以減少或避免并發(fā)癥,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但老年患者應用胰島素治療,存在著較高的低血糖風險,且胰島素藥物種類較多,在品種轉換過程中,極易出現劑量錯誤等情況,進而對患者預后造成不利影響[15-16]。除此之外,視力減退、認知功能下降等均可對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使用胰島素治療產生影響,由此,老年患者應當謹慎用藥胰島素,在藥物使用前需準確評估低血糖風險。該研究結果顯示,二甲雙胍使用率(20.82%)較低,提示該院二甲雙胍用藥不符合指南推薦的用藥地位,分析原因,可能與老年患者的體質量較輕具有直接關系,同時與腎小球濾過率、胃腸道反應等密切相關[17-18]。
綜上所述,該院所用降糖藥物種類較多,類別較為全面,可為門診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治療疾病提供較大選擇空間,降糖藥物使用基本合理,但部分聯合用藥可能提高低血糖風險,需謹慎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