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云 林萌 徐蘭芝 高向君
摘要:目的 分析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實際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88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人數均為44例,給予觀察組患者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方案,給予對照組患者單一替普瑞酮治療方案,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后胃粘膜改善情況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兩組各項數據。結果 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前者明顯優(yōu)于后者,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經治療后胃粘膜改善情況,前者較后者更優(yōu),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經治療后均未出現不良反應,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復發(fā)情況,前者顯著優(yōu)于后者,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使用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較為顯著,患者經治療后胃粘膜恢復情況良好,復發(fā)率較低,具有較高安全性,臨床推廣意義較大。
關鍵詞:雷貝拉唑;替普瑞酮;慢性胃炎;價值
慢性胃炎屬于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其特點主要為發(fā)病率較高及病程較長,會給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帶來影響,降低其生活質量[1]。慢性胃炎主要藥物治療方法為抗生素、胃粘膜保護劑及胃質子泵抑制劑等,各種治療方法均具有良好臨床效果[2]。而聯合用藥方式能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慢性胃炎復發(fā)率[3]。本次研究分析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實際效果,以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86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詳細情況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88例慢性胃炎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人數均為44例,給予觀察組患者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方案,給予對照組患者單一替普瑞酮治療方案。觀察者患者中有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為33至74歲,平均年齡為(56.1±4.5)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為32至71歲,平均年齡為(55.8±4.6)歲。此次參與研究的患者均已臨床診斷為慢性胃炎,不存在其他消化系統(tǒng)疾病、嚴重心、肝、腎疾病及相關藥物過敏情況。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一般資料,各項數據均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強對比意義。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給予觀察組患者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方案,給予對照組患者單一替普瑞酮治療方案。對照組患者用藥方法為:患者每次口服50mg替普瑞酮,每天服用三次,連續(xù)服藥14天。觀察組患者用藥方法為:患者每次口服50mg替普瑞酮,每天服用三次;此外,每次服用40mg雷貝拉唑,每天服用兩次。連續(xù)用藥14天。
1.3觀察指標
記錄并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治療后胃粘膜修復情況、不良反應情況及復發(fā)情況,對比兩組患者各項數據。臨床治療效果標準為:顯效,患者經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胃粘膜已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經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胃粘膜恢復情況較好;無效,患者經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未減輕或加重,且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患者胃粘膜未出現恢復情況。胃粘膜恢復情況以慢性炎癥及活動性炎癥評分進行評估。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相關數據均使用SPSS20.0處理,并使用(均數±標注差)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行(%)表示,并以(X2)為檢驗方法,以(P<0.05)代表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25例為顯效,16例為有效,3例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為(95.35%);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19例為顯效,14例為有效,11例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為(75.00)。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前者明顯優(yōu)于后者,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胃粘膜修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慢性炎癥評分為(1.03±0.18)分,活動性炎癥評分為(1.02±0.19)分;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慢性炎癥評分為(1.74±0.35)分,活動性炎癥評分為(1.77±0.22)分。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胃粘膜修復情況,前者較后者更優(yōu),兩組各項數據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2.3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及復發(fā)情況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均未出現不良反應。治療后兩組患者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中3例患者出現復發(fā)情況,復發(fā)率為6.82%;對照組中10例患者出現復發(fā)情況,復發(fā)率為22.73%。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復發(fā)情況,前者顯著優(yōu)于后者,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3討論
慢性胃炎屬于臨床常見消化系統(tǒng)疾病,臨床癥狀表現主要為上腹疼痛、反酸及厭食等。該癥發(fā)病原因多樣,主要由精神、遺傳、藥物及環(huán)境等多個因素引發(fā)[4]。當患者胃粘膜出現損傷時,則易產生慢性胃炎,因而慢性胃炎臨床發(fā)病率較高[5]。慢性胃炎常見發(fā)病原因為HP感染,因此慢性胃炎臨床診斷及治療時需明確患者是否存在HP感染情況,優(yōu)先清除HP[6]。慢性胃炎治療時還需要修復患者受損胃粘膜,恢復其功能,以減少疾病復發(fā)。雷貝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能有效減少患者胃酸分泌,進一步保護患者胃粘膜[7]。替普瑞酮促進胃粘膜再生的效果顯著,其胃粘膜修復效果較好。此外,替普瑞酮還能改善胃粘膜血流狀況,加快受損胃粘膜恢復。
本次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25例為顯效,16例為有效,3例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為(95.35%);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19例為顯效,14例為有效,11例為無效,治療有效率為(75.00)。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前者明顯優(yōu)于后者,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經治療后慢性炎癥評分為(1.03±0.18)分,活動性炎癥評分為(1.02±0.19)分;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慢性炎癥評分為(1.74±0.35)分,活動性炎癥評分為(1.77±0.22)分。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胃粘膜修復情況,前者較后者更優(yōu),兩組各項數據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經治療后均未出現不良反應。治療后兩組患者隨訪結果顯示,觀察組3例患者出現復發(fā)情況,復發(fā)率為6.82%;對照組10例患者出現復發(fā)情況,復發(fā)率為22.73%。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復發(fā)情況,前者顯著優(yōu)于后者,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使用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較為顯著,患者經治療后胃粘膜恢復情況良好,復發(fā)率較低,具有較高安全性,臨床推廣意義較大。
參考文獻
[1]王毅.雷貝拉唑加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效果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yī)藥,2019,26(9):43-44.
[2]何雪.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J].健康大視野,2019,(6):30-31.
[3]于東艷.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飲食保健,2019,6(3):78.
[4]曲淑萍.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臨床療效觀察[J].健康必讀,2018,(36):108.
[5]徐文萍.替普瑞酮+雷貝拉唑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的效果觀察[J].健康必讀,2019,(7):44.
[6]臧葉紅.慢性胃炎患者應用雷貝拉唑與替普瑞酮聯合治療的效果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8,16(12):85-86.
[7]張琪,徐文思,張博, 等.雷貝拉唑聯合替普瑞酮治療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效果 及患者胃黏膜結構功能的修復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9,29(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