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貫通培養(yǎng)基礎物理課程沒有完善課程標準的問題,在對課程標準內涵分析的基礎上,給出了基礎物理課程標準設計依據的3個方面:社會依據、學科知識依據與學生依據。該文從建立經驗本位課程觀、構建課程內容聯系專業(yè)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理清教育價值取向不同內涵3個方面明確了社會依據;通過歸納物理學科自身的特點以及與各專業(yè)的聯系構建了學科依據;通過對該階段學生學習特點與身心發(fā)展特點進行總結得到了學生依據。該文的研究結果對于基礎物理課程標準的設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貫通培養(yǎng) ?基礎物理課程 ?課程標準 ?設計依據
中圖分類號:G718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1)03(a)-0133-04
Research on the Design Basis of the Basic Phys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Advanced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 of Run-through Cultivation Project
REN Chao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basic physics curriculum has not the perfected curriculum standard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ree aspects of the design basis of the basic phys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re given: social basis, subject knowledge basis and students basi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social basis from three aspects: establishing an experience-based curriculum view, constructing curriculum content to connect wit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goals, and clarifying the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constructs a disciplinary basis b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s itself and the connection with each major ; constructs a basis for students by summarizing the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t this stag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article have ver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design of basic phys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Key words:run-through cultivation; basic physics curriculum; curriculum standard; design basis
為了探索素質教育的新路徑,滿足首都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于2015年開展了“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yǎng)項目”(以下簡稱“貫通培養(yǎng)”)。學生在貫通培養(yǎng)項目中的學習進程分為基礎文化課程教育、專業(yè)課程及職業(yè)技能教育、本科專業(yè)教育3個階段?;A物理課程是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課程教育階段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育人功能。但目前各“貫通培養(yǎng)”項目均沒有形成與自身契合的基礎物理課程標準,學業(yè)質量與教學過程缺乏準確的指導。因此,從宏觀層面為基礎物理課程標準尋找設計依據與出發(fā)點,為基礎物理課程標準的建設邁出第一步成為亟待解決的任務。
1 ?課程標準的概念與約束條件
課程標準是指在一定的課程理論的指導下,依據培養(yǎng)目標與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的關于課程性質與價值、目標與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fā)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1]。課程標準在課程文件的編制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要受到教育部門課程計劃的制約,另一方面要為學科教材編制奠定基礎。因此,課程標準設計必須必考慮社會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對于課程標準的要求。此外,課程標準的設計也必須審視學科自身特點與學科教學規(guī)律,以契合自身的特點與現狀。該文主要從社會依據、學科知識依據與學生依據3個方面討論基礎物理課程的設計。
2 ?貫通培基礎物理課程標準設計的社會依據
2.1 貫通培養(yǎng)的課程觀
課程是是教育學的基本的概念之一。一般來說,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的環(huán)境下,對于課程的理解存在較大的差異,在課程論的發(fā)展過程中主要有知識本位、經驗本位與活動本位這3種課程觀。長期以來,知識本位的課程觀一直占據著我國教育思想與實踐的主流。這種課程觀將知識作為課程最本質的特征,將傳授知識作為課程的目的。而與該課程觀匹配的評價制度便是考試。在這種課程觀下,“唯分數論”盛行,學生往往可以獲得很高的應試技能,卻很難獲取高端技術技能人才最需要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應變能力。因此,傳統知識本位的課程觀并不契合“貫通培養(yǎng)”項目的培養(yǎng)目標。
經驗本位的課程觀可以有效地涵蓋與彌補知識本位課程觀的缺陷與不足,能夠為學生素質、能力與技能的形成提供堅實的基礎。經驗本位的課程觀中“經驗”一詞具有多重內涵:第一,“經驗”一詞作為名詞,是經驗主體經歷與體驗的結晶與升華,包括理性知識與感性體驗。第二,“經驗”作為動詞,指向學生學習過程中與學習環(huán)境動態(tài)的互動經歷。經驗本位的課程觀擺脫了知識本位課程觀靜止孤立看待課程的視角,從靜態(tài)與動態(tài)兩個方面對于課程做出了詮釋,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且對于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良好的效果。因此,經驗本位課程觀與貫通培養(yǎng)的要求更加契合。
2.2 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課程教育階段培養(yǎng)目標
2.2.1 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課程教育階段培養(yǎng)目標與普通高中培養(yǎng)目標的區(qū)別
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課程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具有很大的區(qū)別。從教育類型上看,貫通培養(yǎng)是職業(yè)教育,聚焦于培養(yǎng)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總目標,基礎文化課程教育階段應當為后續(xù)專業(yè)課程及職業(yè)技能教育階段、本科教育階段奠定文化基礎、理論知識基礎與各項基本能力基礎。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主要承擔著為社會與高等教育輸送人才的功能。從服務范圍來看,貫通培養(yǎng)明確指向首都功能建設,而普通高中指向較為寬泛。因此,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課程教育階段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定位更為清晰與準確。
2.2.2 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課程教育階段培養(yǎng)目標聚焦點
貫通培養(yǎng)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明晰,人才服務的范圍更加具體,因此基礎文化課程教育階段培養(yǎng)目標的聚焦點也更加具體。在知識技能方面,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課程教育階段應當培養(yǎng)具有扎實理論基礎的人才,以應對未來職業(yè)教育與職業(yè)發(fā)展需要。在思想品德方面,除了基本的公民素養(yǎng)外,應當更加專注于職業(yè)精神、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職業(yè)認同感與自豪感,建立學生對未來承擔首都建設任務的高度使命感。在核心素養(yǎng)方面,應當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對技術技能科學的認識與理解。
2.2.3 培養(yǎng)目標在基礎物理課程標準中的落實
物理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與探究能力上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因此,基礎物理課程標準在設計過程中,可以以實驗為切入點,重點強化與學生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相關的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相關動手能力。此外,在理論知識內容選取上可以適當添加與未來職業(yè)相關的知識內容介紹,幫助學生建立職業(yè)認同感與使命感。
2.3 基礎物理課程標準的教育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是指價值主體按照當前的認識水平,以一定的客觀價值標準為依據,在價值實踐過程中的心理行為傾向[2]。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教育的價值取向主要有個人本位、社會本位與國家本位3種[3]。不同的教育環(huán)境與時代背景下,3種價值取向往往并存[4],并各自發(fā)揮應有的作用?;A物理課程標準設計過程中,必須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結合自身教育的特點,理清主次,在價值取向上找準自身的定位。
2.3.1 國家要求是教育價值取向的基本立場
在我國,各項教育實踐活動都要受到國家教育基本政策的制約,因此,國家本位是教育價值取向的底色調。在基礎物理課程標準設計過程中,尤其要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核心要求放在首位,把課程思政有效地融入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以及課程評價的各個方面,促進學生對于自身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定位從情感接納到信念與行動內化的轉變,做到思想政治全方位育人。
2.3.2 社會需求是貫通培養(yǎng)立身之本
貫通培養(yǎng)從設立開始,便立足于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的人才需求,為首都的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的人才。如果說國家本位是對教育價值取向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那么社會本位就是對于培養(yǎng)方向的要求。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要求基礎物理課程標準的設計不僅要具有全局意識,能夠從首都城市的功能定位與發(fā)展的角度審視自身,而且要在基本理念、課程目標等方面契合首都對于人才種類需求的發(fā)展趨勢,發(fā)揮“貫通培養(yǎng)”項目應有的社會功能。
2.3.3 個人發(fā)展是教育的出發(fā)點與落腳點
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一切教育目的、功能的落實都最終要回到培養(yǎng)人這個出發(fā)點上。貫通培養(yǎng)與其他類型的教育一樣,同樣承擔著培養(yǎng)人的基本功能。在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個人發(fā)展已經緊緊地與時代相連?;A物理課程標準要把學生當作發(fā)展中的人來看待,要在準確理解學生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偏好、學習興趣、學習目的的基礎上,在課程結構設計中合理規(guī)劃各項內容的比例與學習順序,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建立連貫的、遞進的課程結構。
3 ?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教育階段課程標準的學科知識依據
3.1 物理學科知識特點
3.1.1 學科知識結構系統性強
物理學科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各個知識內容之間存在著清晰的因果關系與遞進關系[5]。物理學科的這個特點要求課程標準在設計上,必須系統性地組織課程內容,從全局的角度設置課程結構。在知識內容的編排過程中遵循從現象到本質、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學科認知規(guī)律,力求在課程標準的設計中構建完整而清晰的知識網絡,體現物理學科知識結構的系統性,為后續(xù)教材的編寫奠定基礎。
3.1.2 學科知識綜合性強
物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物理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有著較強的聯系,比如數學的極限、微分等思想在物理學中有廣泛的應用[6],牛頓運動定律、楞次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也蘊含著大量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物理學科內部各個分支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比如力學中很多概念與知識會直接為電學與熱學的學習做鋪墊。
因此,物理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的設計中,不能僅僅局限于物理學科的范疇,而要從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能力、科學素養(yǎng)的角度,找到合適的定位點,突出物理學科的育人功能。
3.1.3 學科知識與技術進步和社會發(fā)展聯系緊密
物理學作為自然科學的一員,從誕生開始便成為推動技術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而技術進步與社會發(fā)展反過來也成為物理學科發(fā)展的動力之一[7]。在物理課程標準的設計過程中,必須體現技術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的緊密聯系[8],不僅要從課程內容上體現時代性、前瞻性,而且在育人目標上強調培養(yǎng)學生關注技術進步、社會發(fā)展和適應未來科學技術變革的意識。
3.2 學科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的聯系
在整個貫通培養(yǎng)階段,基礎物理的學科知識與各個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能有著很強的聯系。物理學是推動人類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為技術的發(fā)展奠定了大量的理論基礎。而以工程技術為主要學習對象的工科專業(yè),對于物理基礎理論知識有著直接的需求。基礎物理課程必須擔負起為學生未來發(fā)展提供扎實理論知識基礎的重任。因此,基礎物理課程標準必須考慮到專業(yè)課程應用性強的特點,剔除課程中理論性過強、內容陳舊、與時代發(fā)展脫節(jié)的模塊,主動調整課程內容,確保課程內容面對現在與未來有足夠的適應性與適宜性。
4 ?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教育階段物理課程標準的學生依據
4.1 學習特點
“貫通培養(yǎng)”項目學生招生范圍為北京市各個區(qū)縣,各學校招生最低分數線大多數為430分。以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的貫通培養(yǎng)為例,歷年招生的均分都在460分左右,生源處于各區(qū)縣的中下游水平[9]。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貫通培養(yǎng)學生普遍基礎較為薄弱,理論學習能力不強,對于學習的信心不足。學生在基礎物理課程的學習中,還會表現出對于學習重要性理解不到位、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物理公式定理背后的意義興趣不濃等特點。在知識獲取的傾向性上,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教育階段的學生傾向于攝取與自己生活相關、實用性較強的知識。在課程標準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特點的特殊性,選取合適的內容,設置合理的課程難度,保障學生在基礎物理課程學習的效果。
4.2 身心發(fā)展特點
貫通培養(yǎng)基礎文化教育階段的學生,年齡一般分布在15~18歲之間,處于人從青少年階段向青年階段轉化的關鍵期,是人身心發(fā)展最迅速、最旺盛的時期。在能力方面,學生的認知能力、模仿能力、操作能力已經接近成人水平,可以初步將客觀世界事物變化事實抽象、歸納為規(guī)律,但由于社會生活經驗不足,認知的結果容易受到其他無關事物的影響,導致結果出現偏差。在人格方面,該階段的學生自我意識已經覺醒,尋求人格的獨立,希望可以從周圍環(huán)境中獲得對于自己的認可。因此,課程標準設計中應當設置更加多元的評價標準,從多個維度給予學生認可與引導。
參考文獻
[1]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23.
[2] 趙冬臣.教學價值取向的表征、差距與歸因——對北方兩省中小學教師的調查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20(7):97-102.
[3] 李廣,馬云鵬.我國基礎教育課程價值取向的特征及其文化闡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54-158.
[4] 夏永庚.我國課程哲學研究三十年:特點、問題與展望[J].當代教育科學,2020(1):30-36.
[5] 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點解讀[J].物理教學,2020,42(2):2-5.
[6] 廖伯琴.課程標準與教材修訂(二)——如何在教材中凸顯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物理教學探討,2020,38(2):1-5.
[7] 鄭銳.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生物理學習困難成因調查及應對策略[D].江西師范大學,2020.
[8] 王慧圓.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高中物理新舊教材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9] 任超.貫通培養(yǎng)項目基礎教學階段課程體系建設研究——以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貫通培養(yǎng)項目為例[J].科技資訊,2019,17(3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