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毅
(武漢市武東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84)
躁狂癥在我國臨床上屬于一種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語言增多、精力旺盛、情緒波動異常。若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就會嚴重影響到患者及周邊人們的正常生活。據相關臨床研究顯示,對躁狂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夠有效緩解心理壓力,減輕經濟負擔,進而加快其病情的康復?;诖?,本次研究主要針對心理護理干預對躁狂癥患者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武漢市武東醫(yī)院治療的52例躁狂癥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26例。參照組男10例,女16例,年齡25~55歲,平均(40.0±15.0)歲;研究組男11例,女15例,年齡24~56歲,平均(40.0±16.0)歲。兩組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患者為躁狂癥;②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③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許可。排除標準:①一般資料不完整;②患有認知障礙與神經疾病患者;③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參照組:給予參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首先,護理人員要嚴格根據醫(yī)囑,科學指導患者用藥;其次,護理人員要認真觀察與記錄患者具體的服藥情況,并保持病房環(huán)境的整潔、衛(wèi)生與安靜,同時也要合理調節(jié)病房內的溫濕度,以此來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修養(yǎng)環(huán)境;最后,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保證充足的睡眠,對患者病情進行實時監(jiān)控。
1.2.2 研究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研究組應用心理護理干預,詳細護理內容如下:①在患者正式入院接受治療后,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客觀的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來總結與記錄其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來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方案[1]。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要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和與家屬間的交流,以此來進一步了解與掌握患者最新的心理狀況,并利用溫和的態(tài)度去面對患者,與家屬一起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與關懷,進而有效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另外,在與患者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護理人員的語言要親切和藹,態(tài)度要誠懇親和,并給予患者一定的人文關懷,以此來更好地消除患者恐懼、不安以及孤獨等負性情緒,防止患者在治療與護理期間出現(xiàn)偏激行為;②當患者病情趨于穩(wěn)定后,可以通過病房座談會的方式來增強護理人員與患者以及患者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同時也可以邀請已經治愈的患者來分享其自身的恢復經驗與體會,進而大大增強患者的治愈信心。另外,在座談會上,護理人員也要通過視頻講解的方式來為患者普及與躁狂癥相關的知識,并簡單的介紹一些基礎的治療與護理方法,以此來讓患者從容應對治療期間所產生的不良反應與應激情況,大大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水平與應激反應能力的提升;③在患者治愈出院前,護理人員要再次對患者實施一對一的心理護理指導,糾正其對該疾病的一些錯誤認識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項。并明確告知患者該疾病具有較高的復發(fā)性[2]。與此同時,護理人員也要叮囑患者要遵醫(yī)用藥,以此來確保藥物治療的效果,并要求其出院后要定期返院復查,一旦發(fā)生異常情況就要及時送院接受治療。另外,對于部分過度擔心預后與疾病再次復發(fā)的患者以及過度樂觀的患者來說,要積極糾正其錯誤的觀念。一方面,要告知過度樂觀的患者,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完全康復就不需要進行藥物治療,而是要繼續(xù)遵醫(yī)囑用藥;另一方面,要告知過度擔心疾病復發(fā)與預后效果的患者,只要遵醫(yī)用藥,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復查,就可以明顯改善預后,有效防止疾病的復發(fā)。
1.3 觀察指標。①觀察與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用藥時長與治療費用;②比較兩組患者的依從性。從遵醫(yī)用藥、嚴禁飲酒、不私自更換藥物、未擅自增減藥物劑量、不自主停藥這五個方面來對兩組患者的依從性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標準如下:上述五個方面患者全部遵守表示優(yōu);患者只遵守上述3~4個方面表示良;患者遵守上述2個方面及以下表示差;③采用問卷形式對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滿分為100分,>90為滿意、60~90一般滿意、<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滿意數(shù)+一般滿意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研究數(shù)據采用SPSS 20.0軟件實施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表示,計量資料用t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用藥時長與治療費用比較。研究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用藥時長均短于參照組,治療費用低于參照組,數(shù)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用藥時長與治療費用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用藥時長與治療費用比較(±s)
?
2.2 兩組依從性比較。研究組的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依從性比較[n(%)]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組間數(shù)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據多年的臨床研究表明,躁狂癥的發(fā)生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是單獨出現(xiàn)的,而是會伴隨抑郁癥一起發(fā)生,因此在國際上,屬于一種雙相障礙疾病。在一般情況下,躁狂癥的發(fā)作時間可以長達1周以上,且具有發(fā)病快,復發(fā)性高以及病情進展迅速等一系列特點,嚴重的情況下,躁狂癥還會誘發(fā)精神緊張、幻覺、妄想等多種癥狀,并會對患者自身與家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
心理護理干預在臨床護理中作為一種更為先進的護理方法,主要是以心理學理論為重要指導的基礎上經過發(fā)展與完善而演變成的一種科學化護理方法[3]。其主要優(yōu)勢就是可以通過科學、全面的心理狀態(tài)評估來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方案。在對躁狂癥患者實施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座談會與病友見面會等多種途徑來增強護理人員、家屬、病友與家屬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也能夠通過營造整潔、衛(wèi)生、安靜的病房環(huán)境與輕松的氛圍來緩解患者的心理負擔與負性情緒[4]。除此之外,護理人員還可以通過普及躁狂癥知識,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等方式來提高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幫助患者樹立治愈信心,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進而有效加快病情的康復,縮短住院時間、用藥時長,減少治療費用,為后續(xù)的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改善預后,進一步提升患者對于心理護理干預的滿意度。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選擇心理護理干預的研究組,患者住院時間、用藥時長均短于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參照組,且治療費用低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數(shù)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與楊桂芬[5]等在個性化護理干預在躁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中給出的結論十分相似。由此可證,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用藥時長,節(jié)約大量的治療費用,提高患者對于護理干預的滿意程度。另外,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護理人員還可以在心理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評估結果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并采用更為科學的護理手段,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實施個性化的心理干預,以此來進一步緩解與消除狂躁癥患者的精神壓力與心理負擔,并積極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幫助患者更為全面的認識疾病,進而大大提升患者的依從性,在日常護理中更加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對躁狂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十分顯著。因此,心理護理干預在我國具體的臨床護理實踐中應該得到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