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榮基,陳榮煥,金躍兵,蘇國平,樊亮波
(臺山市中醫(yī)院放射科 廣東 臺山 529200)
髖關節(jié)撞擊綜合征(femoroacetabularimpingement,FAI)主要包括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種形式,其主要源自于細微的解剖異常,所以又將其分為鉗夾撞擊、凸輪撞擊以及混合撞擊。凸輪撞擊是由于股骨頭/頸連接處骨性突起導致的髖臼緣損傷,而鉗夾撞擊主要源于其他髖臼錯構或者是髖臼過度覆蓋[1]。髖關節(jié)病的產生和外傷、體重以及解剖特征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撞擊以及不穩(wěn)定是其主要風險因素,并且關節(jié)以及軟骨的損傷程度會對手術成功和失敗產生影響。以往臨床診斷中,CT成像是對FAI進行診斷的重要方式,而最近幾年,磁共振成像(MRI)在臨床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其診斷效果更為明顯,獲得了醫(yī)生的普遍認可[2]。本文主要目標是探討磁共振成像診斷FAI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FAI患者,根據(jù)診斷方式的不同將其分成兩組,各45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齡為(40.02±1.22)歲,參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為(40.17±1.01)歲。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并未發(fā)現(xiàn)其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FAI相關診斷標準;患者主訴為臀部、髖部以及腹股溝不存在顯著誘因疼痛;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經知曉并且同意本次研究,依從性較高。排除標準:合并骶髂關節(jié)炎、股骨頭壞死以及強直性脊柱炎等髖關節(jié)疾病的患者; 嚴重臟器功能損傷以及精神障礙患者;溝通困難患者;拒絕參與本次研究以及臨床資料欠缺者。
1.3.1 參照組 該組實行CT掃描(SIEMENS Somatom perspective 64排128層CT)?;颊呷⊙雠P位,參數(shù)設置:電壓120 kV,電流220 mA,層距3 mm,層厚3 mm,掃描時間1 s。通過骨算法沿股骨頸軸斜矢狀面實行圖像重建。
1.3.2 觀察組 該組實行磁共振檢查(SIEMENS ESSENZA 1.5T MR)。患者保持臥位,足先進。兩側手臂置于胸前,合攏腳尖,線圈中心對準股骨粗隆行但髖關節(jié)掃描,先常規(guī)平掃橫軸位T1WI、T2WI脂肪抑制序列、冠狀位T1WI及PDWI脂肪抑制序列。在髖關節(jié)冠狀位T1W1圖像上,定位線要和患者患側股骨頸長軸方向保持平行狀態(tài),對患者進行斜矢狀面掃描,序列主要包括T1WI序列、PDWI脂肪抑制序列,然后在斜矢狀位上定位掃描斜冠狀位PDWI脂肪抑制序列。
分析CT以及MRI的圖像特征,同時對兩組的診斷準確性進行比較和記錄[3]。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和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s)、率(%)描述,開展t和χ2檢驗;組間值P<0.05時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在CT圖像中,其主要特征為股骨頭骨贅或者骨性突起以及髖臼緣增生硬化,見表1。
表1 CT圖像特征分析
在MRI圖像中,其主要特征為髖臼唇形態(tài)及信號異常、關節(jié)積液等,見表2。
表2 MRI圖像特征分析
參照組中,其診斷準確率為77.78%,觀察組為95.56%,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診斷準確率比較
FAI是臨床常見的骨科疾病,其常見并且多發(fā)于中青年,其主要是髖臼邊緣以及股骨近端異常碰撞或者是接觸所造成的退行性關節(jié)炎,在抬腿、下蹲時,其疼痛感更為強烈。當前其發(fā)病機制尚無定論,有研究認為其產生和髖臼、股骨之間的異常接觸有著一定關聯(lián),并且髖臼以及股骨近端形態(tài)學異常是引發(fā)異常接觸的重要因素[4-5]。有研究發(fā)現(xiàn),寬展突出的股骨頸或者是頭頸連接部位會縮小關節(jié)間隙,很容易使髖臼緣以及股骨頸之間產生異常接觸,患者則會產生髖部疼痛現(xiàn)象,而骨骼則會產生髖臼關節(jié)軟骨損傷以及髖臼盂唇磨損變形等一系列變化[6]。以往臨床在對患者進行檢查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通過X線片進行輔助檢查,其能夠對關節(jié)間隙的寬窄程度進行粗略判斷,進而輔助臨床診斷。臨床中,在使用MRI技術之前,關節(jié)軟骨影像學檢查一般為零。髖臼唇是在髖臼邊緣附著的纖維軟骨環(huán),其能夠進一步加深髖臼窩深度,進而使骨性髖臼內股骨頭的穩(wěn)定性得到有效維持[7]。對于正常髖臼唇,其主要位于髖臼四周,在MRI上通常以低信號結構為主要表現(xiàn),髖臼唇損傷主要分為髖臼唇撕裂、髖臼唇退變以及髖臼唇旁囊腫等,髖臼唇退變通常以PDWI脂肪抑制序列盂唇內局限性稍高信號,未達關節(jié)面或關節(jié)囊面為主要表現(xiàn),撕裂通常表現(xiàn)為PDWI脂肪抑制序列髖臼唇內線狀高信號達關節(jié)面或關節(jié)囊面、臼唇與髖臼分離等[8]。
對于軟骨裂傷以及盂唇,MRI的診斷特異性以及敏感性都相對較高,是對髖關節(jié)進行評估的重要方式。但是在骨關節(jié)病早期所進行的診斷中,其存在一定約束,對于關節(jié)軟骨尤其是較薄的關節(jié)軟骨其位移以及裂痕的檢出率相對較低。在影像學診斷中,需要對股骨頭壞死缺血以及原發(fā)性髓關節(jié)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影像學之間的差異進行重視,進而為臨床鑒別診斷提供有力依據(jù)[9]。特別是對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來說,因為其臨床癥狀和FAI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其臨床病史明顯不同,所以在對患者進行診斷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疾病史進行耐心詢問。通常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有著發(fā)病急促以及病情進展速度慢等特征,而對于FAI患者,其多發(fā)于青年人,且發(fā)病緩慢。對這兩種疾病進行鑒別,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便利。因為臨床缺少對FAI的認識和了解,其漏診以及誤診率都相對較高,很容易造成病延誤情以及誤判等現(xiàn)象,進而對臨床治療帶來影響,影響患者恢復和預后[10]。所以臨床對FAI進行早期診斷是非常必要的。當前,磁共振成像檢查法已經成為對FAI陰性檢查的重要方式,其有著掃描視野清晰以及空間分辨率高等優(yōu)勢,能夠對髖關節(jié)骨質、軟骨、軟組織以及韌帶等進行清晰呈現(xiàn),特別是可以更加清晰展現(xiàn)髖臼唇,能夠按照不同的序列進行掃描進而對盂唇的解剖形態(tài)進行整體性探查[11]??梢?,磁共振成像檢查在臨床中有著較高的準確性,能夠為后續(xù)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依據(j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臨床在對患者實行輔助性檢查的過程中,要耐心詢問其既往病史,如果必要則需要和患者以及臨床醫(yī)師保持溝通,進而使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得到有效保障,以便于后續(xù)治療的順利進行[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在CT圖像中,其主要特征為股骨頭骨贅或者骨性突起以及髖臼緣增生硬化;在MRI圖像中,其主要特征為髖臼唇形態(tài)及信號異常、關節(jié)積液等;參照組中,其診斷準確率為77.78%,觀察組為95.56%,MRI診斷準確率顯著高于CT診斷(P<0.05)。表明對于FAI患者來說,CT以及MRI診斷的圖像特征存在明顯差異,并且和CT診斷相比,MRI診斷有著較高的準確性,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和應用。
綜上所述,CT以及MRI在FAI患者診斷中的應用,MRI的診斷效果更為明顯,準確性較高,能夠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有力依據(jù),臨床中有著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