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磊 劉 洋 王 明 趙曉玲 鹿濱麒 黃鸝麗 陳建明 陶錄嶺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473000
癲癇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其是指神經系統(tǒng)呈現(xiàn)慢性發(fā)作性的短暫腦部功能失調癥。該病具有治療時間長、易反復等諸多特點,同時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臨床發(fā)作類型可分為失神發(fā)作、植物神經性發(fā)作、復雜部分性發(fā)作及單純部分性發(fā)作等,而難治性部分性癲癇相對治療難度較大,又稱頑固性癲癇,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有相關資料顯示,癲癇患者約有70%接受常規(guī)抗癲癇藥物可得到有效緩解,但余下30%左右的患者使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進而形成難治性癲癇。由于難治性癲癇對藥物的敏感性較低,臨床上較常采用兩種常規(guī)抗癲癇藥物進行治療,患者在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的情況下,易導致其認知功能障礙,尤其是青年難治性癲癇患者的認知功能屬于臨床上較為棘手的問題[2]。拉莫三嗪是臨床上一種新型的抗癲癇藥物,具有耐受性好、安全性高、療效好等優(yōu)點,而丙戊酸鈉是治療多種類型癲癇的主要藥物,兩者聯(lián)合使用可有效提高血藥濃度,加強藥效[3]。為進一步證實這一理論,本文針對部分青年難治性部分性癲癇患者給予其拉莫三嗪聯(lián)合丙戊酸鈉進行治療,觀察其認知功能及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難治性部分性發(fā)作癲癇患者86例,將其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28例,女15例;年齡19~39歲,平均年齡(29.35±3.76)歲;病程3~13年,平均病程(6.79±2.20)年。觀察組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30.02±4.03)歲;病程4~12年,平均病程(6.56±2.02)年。比較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性別、病程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條件。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均符合《神經外科與癲癇》[4]中對難治性癲癇的診斷標準;(2)均接受相關檢查并確診為難治性癲癇;(3)癲癇每月發(fā)作次數≥4次;(4)年齡≥18歲;(5)均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心、肺、腎等器官疾病者;(2)精神疾病及惡性腫瘤者;(3)具有貧血、哮喘等病史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者;(5)對本次治療藥物過敏者或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丙戊酸鈉片(湖南迪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861,規(guī)格0.2g)口服治療,0.2g/次,1次/d,治療時間為6個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拉莫三嗪片(三金集團湖南三金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43194,規(guī)格50mg)口服治療,治療前期25mg/次,1次/d,需在隔日服用;治療2周后需在每日持續(xù)服用,在持續(xù)服用后每隔2周均增加1次劑量,劑量增加為50mg/次,直至顯效后劑量保持在50~100mg/次,2次/d,治療時間為6個月。
1.4 評價指標 (1)臨床療效:觀察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的效果,顯效表示治療后病情得以完全控制,且無發(fā)作現(xiàn)象;有效表示治療后癲癇發(fā)作次數減少至治療前50%~70%;無效表示治療后病情未得到改善,且病情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43×100%。(2)認知功能: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分,涉及視空間及執(zhí)行功能、命名、計算與定向、抽象思維、語言、延遲記憶及注意與集中等8個維度,總分為30分,總分<26分則評估為認知功能障礙[5]。(3)癲癇發(fā)作次數:觀察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癲癇發(fā)作次數。
2.1 臨床療效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12例,無效11例;對照組顯效10例,有效13例,無效20例;且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4.42%(32/43),較對照組的53.49%(23/43)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85,P=0.043)。
2.2 認知功能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認知功能總分較對照組高,且視空間及執(zhí)行功能、命名、計算與定向、語言、延遲記憶及注意與集中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評分對比分)
2.3 癲癇發(fā)作次數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癲癇部分性發(fā)作次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癲癇發(fā)作次數對比次/月)
癲癇屬于臨床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的發(fā)病因素較為復雜,與遺傳、罹患腦部疾病或全身疾病均有密切關系,患者發(fā)病期間往往呈現(xiàn)意識障礙、運動障礙及精神障礙等多種情況,其中部分患者接受常規(guī)抗癲癇藥物治療后藥物血濃度在有效范圍,其發(fā)作頻率仍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該類現(xiàn)象可稱為難治性癲癇,其病因較為復雜,因此治療較困難,已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6]。因此,如何在有效治療難治性癲癇部分性發(fā)作類患者的同時滿足較高的用藥安全性是臨床研究的重點方向。
本文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認知功能高于對照組,且視空間及執(zhí)行功能、命名、計算與定向、語言、延遲記憶及注意與集中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癲癇部分性發(fā)作次數低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由此證實,針對該類患者實施拉莫三嗪聯(lián)合丙戊酸鈉治療,可有效提高其認知功能,降低其癲癇發(fā)作頻率,進而提高治療效果。原因在于,拉莫三嗪屬于一種電壓敏感類鈉通道阻滯藥物,可有效降低鈉離子內流,進而對神經元起到加強作用,同時還可控制神經元反復放電,阻止興奮性氨基酸神經遞質,通過控制天冬氨酸及谷氨酸的釋放而加固突觸前膜的穩(wěn)定,進而起到抗癲癇效果,同時易被患者耐受,具有較高的安全性[7-8]。丙戊酸鈉屬于一種抗驚厥類藥物,可有效控制氨基丁酸轉化酶及丁酸脫氫酶的釋放,還可將谷氨酸脫氫酶進行活化,進一步促進神經遞質的增高,起到抗驚厥作用[9]。兩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癲癇部分性發(fā)作,有效解決患病期間存在的諸多問題,提高療效,同時丙戊酸鈉輔助拉莫三嗪治療,可提高其藥物濃度,降低患者發(fā)作次數,一定程度上縮短其治療時間[10]。
綜上所述,針對青年難治性部分性癲癇患者給予拉莫三嗪聯(lián)合丙戊酸鈉治療,可有效改善其認知功能,減少發(fā)作頻率,提高治療效果且具有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