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祖
這里,曾經(jīng)是風蕭馬嘶的古渡,記述著開漳圣祖陳元光,開疆拓土進軍海島的一段傳奇;這里,也是見證“谷公”(谷文昌)移山填海造路那道歷史,是將東山天塹變通途出入門戶的唯一;這里,如今一道大橋飛架兩岸猶如長虹,車水馬龍,日夜川流不息……它,就是國道357東瀘線東山八尺門跨海戰(zhàn)備大橋,一處被東山公路人萬般呵護的東山島路橋交通大動脈。
牛鈴搖春光,“春風花草香”的陽春三月。行走在這處可以縱覽八尺門海景的大橋之上,春風攜帶著咸味,一縷縷,從海面上吹來;一輛輛車子風馳電掣,車輪帶起的灰塵,由車尾旋轉著撲面而來。
東山公路分中心年輕的路政員林文亮告訴我,作為養(yǎng)路工人,這是他們每天必須經(jīng)受的“功課”,必得承受的“歷練”,必然遭遇的“難堪”;所以,“看著車輪滾滾起,吸進了汽車尾氣;夏日戰(zhàn)得了酷暑,嚴寒經(jīng)得住‘刀子;掃平坎坷成大道,斗罷危難再喘氣……”這是他們公路人的真實寫照。
其實,公路人雖然艱苦,但卻不乏豪情與堅毅。話鋒一轉,林文亮即刻把我?guī)нM了眼前這座八尺門公路大橋建設時的情景:它可是咱東山島第二座跨海大橋,建于2006年4月,總長度519.4米,共有15個橋墩。別看它現(xiàn)在比起其它兩座大橋是“小”了些,但可是“大”有來頭。
從林文亮的介紹中,我得知,單就八尺門跨海大橋所肩負著“重任”來講,并不比其它的兄弟橋輕;它直接承擔著對岸云霄縣、漳浦縣以及鄰近縣貨物運輸、建筑工地、私家等車輛往來,可謂是“重任”在肩,無疑是一道暢通往來的交通命脈,暢達社會經(jīng)濟的動脈。
“人勤春早,春天是公路人養(yǎng)護的季節(jié)。”當我們來到這處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的東山公路分中心坑北公路站,剛剛從八尺門大橋養(yǎng)護下來,還沒來得及脫下“橙黃色”工服的站長楊福才對我說。
“養(yǎng)護這座大橋,一直是我們坑北站護路人一份重任在肩的職守,自建設完工交付公路系統(tǒng)養(yǎng)護之后,我與全站的工人,一直伴隨著它?!?/p>
一打開話匣,楊福才與其他工友,便給我講述了他們一個個飽含著苦累與艱辛,卻無怨無悔的心路歷程。
拋灑滴漏,是公路上屢見不鮮的“常見病”,如果是一般的路面,也許“危險系數(shù)”不是太高;但對于橋梁來說,如不及時清理,輕者將導致車輛顛簸、危及行車安全,重則那就會出現(xiàn)車輛翻倒、危及大橋。因此,養(yǎng)護工人必須按照季節(jié)、時段和情況及時上路實施清除,暢通道路,確保路面無障礙。一天早上,坑北站養(yǎng)路工人一上橋就發(fā)現(xiàn),橋面上散落著一塊塊機磚,在橋面上形成了一條“磚頭帶”,有些已被過往的車輛壓碎,部分落在橋梁的間隔縫里。大伙兒馬上擺放好施工標志以及隔離狀錐樁,提醒過往的車輛繞行,即刻將那些橫亙的“危險磚頭”一個個清掃干凈,再用手將那些掉落在橋上間隔縫中的“硬茬”摳出來。將近一個多小時的清除,大家擦擦汗水,這才放心地收工?!扒謇碇T如此類的路面‘常見病,是我們護橋工人的‘常態(tài)化工作?!睏罡2沤又f,“昨天,我們才將一段因拋灑滴漏,而造成橋面坑洼不平的路面鋪平?!?/p>
對那些急難險重的搶險任務,公路人更要隨時待命,聞風而動。
前年,因為臺風突降,八尺門大橋附近的橋頭引道路邊樹木被刮倒,橫亙在道路之中,如不及時排險,一旦車輛碰撞出現(xiàn)險情,橋上的車輛必將滯留,大橋的負荷加重,也是一個危險源。站里的養(yǎng)護工人,二話沒說,披上雨衣,冒著大雨,駕駛清障車,帶著清障工具,傾力出動;盡管汗水摻合著雨水,手磨出了血泡,樹枝刮傷了腿腳,大家的心愿,就是及時搶通道路,保護大橋安全!
一年的11月22日22時許,大雨滂沱,正值冬季,一輛運載40噸玻璃的貨車行駛至東山縣國道357線臨近八尺門大橋附近時,因司機一個不當?shù)木o急剎車,加上雨天路滑,導致車子重心不穩(wěn),車上玻璃全部傾倒路面,占據(jù)了4個車道,嚴重影響過往車輛的通行。接到110報警電話后,東山公路分中心立即指派坑北公路站,組織4名養(yǎng)路工趕赴現(xiàn)場清理,及時在事故兩端擺設警示標志,引導車輛避讓有序行駛。同時,調(diào)來鏟車將地表上的大塊碎玻璃鏟入貨車運走,而殘留的細小玻璃渣容易對過往車輛造成二次傷害,鏟車也無法起作用,只能靠養(yǎng)護人員在雨中人工清理。直至翌日凌晨,養(yǎng)護工奮戰(zhàn)2個多小時終于將碎玻璃全部清掃干凈,確保了大橋暢通無阻。萬幸的是,事故發(fā)生在夜晚,貨車旁無其他車輛,散落的玻璃未對其他車輛和司機造成傷害。
豪情以汗水,榮譽耀心扉。坑北公路站先后兩次榮膺省總工會授予的“工人先鋒號”和“模范職工小家”光榮稱號。
這樣的養(yǎng)護故事,真是不勝枚舉。橋梁“五官檢查”、橋墩“整體透視”、橋洞“定期安檢”,那是必須時時關注,時常觀察,時刻關心。東山公路分中心黨支部書記李桂林形象的比喻,使我這名不懂公路養(yǎng)護常識的人,也能初步知曉,那是養(yǎng)護工人在對大橋施行的猶如對人體之“外觀”“肢體”“骨骼”,直至“五臟六腑”等的“望聞問切”,精心“調(diào)養(yǎng)”“調(diào)理”及至“施治”,讓大橋,更為健美,更加強筋壯體。
除了人工的常規(guī)養(yǎng)護,對大橋的貼身“關照”,在省市公路主管部門領導的關心與支持下,已經(jīng)過渡到機械化養(yǎng)護,以及借助科技手段對大橋進行精細化的“呵護”,那可謂是養(yǎng)護工人的一大造化。
東山公路分中心主任朱堅欽接著介紹,善于總結經(jīng)驗,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方式,降低和減少橋的路面病害。東山公路分中心分別對待:對大面積的坑槽,采用挖補修復,將病害部位采取切割、吹凈、噴潤、攤鋪水泥混合劑等工序進行修補;而對橋面病害面積較小較淺的坑槽及不規(guī)則裂縫則采用先銑刨再用新型材料“華夏一號”進行修補,此材料可直接涂抹在病害部位,有超強的抗壓和粘接強度,可實現(xiàn)超薄修補,在高速和高壓的行車狀態(tài)下不會出現(xiàn)破碎和脫落現(xiàn)象。
對大橋進行號脈、診斷、醫(yī)療及至實施精確部位的“手術”,可謂是方式與手段,實用、適用、適合。
這幾年,漳州公路工程技術人員,先后對大橋從路面、底部、橋墩等全方位的精確體檢達到24次,及時發(fā)現(xiàn)潛伏的隱患和病害56處,采取排除、修復、加固等達到了24次,修補總面積2200平方米。為此,東山公路分中心工會以及中心主任朱堅欽,分別摘取省交通運輸工會“福建省交通運輸工會先進職工之家”和省總工會“職工最可信賴的娘家人”榮譽稱號。
2016年5月25日下午,路政員小林接到位于大橋近鄰的后林村老年人協(xié)會來電稱,臨近端午節(jié),村老協(xié)會預將兩艘龍舟放置于八尺門大橋下,但因聽聞公路部門一直在整治橋下空間,又看到橋下張貼著“禁止利用公路橋梁進行牽拉、吊裝等危及公路橋梁安全的施工作業(yè)”的路政宣傳牌,特來電咨詢是否違章。
路政員雖然已經(jīng)明確告知老人們禁止置放龍舟,但還是放心不下,立刻趕過去查看情況,并與村老協(xié)開展對話,進行勸導與溝通。路政人員以案說法:2016年初,漳州大橋南端橋下廢品堆放點突然發(fā)生火災,導致橋梁結構局部受損的真實案例,與老人們細細講端詳,順帶將相關公路法和公路安全保護條例向老人一并介紹。
響鼓不用重錘,道理一聽明。掏心的話,入情入理,老人有點觸動,也若有所思;路政人員趁熱打鐵,為放龍舟的位置,提出合理化建議。情理法,終于將老人們的心說動了,覺得如果不聽路政人員的善意指導與規(guī)勸,一旦發(fā)生不測,那是“菜瓜貢狗雙頭了”,有可能為此得去看守所了。他們決定再商議龍舟的放置處。橋洞放置龍舟一事,得到了妥善解決。
凡此種種,為了大橋安全,東山公路人動了一番的心思,還針對橋洞下經(jīng)常有養(yǎng)殖戶,為圖一己之便,臨時用于加工海產(chǎn)品的違章搭蓋,實施橋洞空間違章大整治;發(fā)現(xiàn)群眾危及大橋的危險源,及時勸導拆除;并劃定區(qū)域“紅線”,制止養(yǎng)殖戶的違章行為,消除人為危及大橋安全的隱患,營造道路安全的保護法治宣傳,讓“護路保橋,人人有責”深入人心。
“突突突”,似春雷,伴隨著料峭的春寒響起;“沙沙沙”,如春雨,幻化出一道道彩虹猶如騰龍;“吭吭吭”,像春牛,奔忙在田野壟上行……那不是公路人辛勤勞作的身姿嗎?
讓“臥龍”安康,行者安心,大道無恙!這就是護“虹”者之愿——安全,安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