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婷
摘 要: 新時代的數學課堂應當是多元而包容、生動而有趣、民主而真實,每一位教師應當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武裝自己,傾聽兒童真實的聲音,追尋課堂最本真的樣子,幫助學生大膽綻放思維之花,用心營造一個兒童喜歡的魅力數學課堂。
關鍵詞: 關注兒童需求;傾聽兒童心聲;巧設問題任務
一、 引言
《新課程》特別指出:教師不僅僅是教材的實施者,更是教材的“建設者”,要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一個有大格局的教師,應當盡可能地打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構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豐富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實踐操作的機會。
二、 關注兒童需求,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情景化、趣味化,讓學生學習真實而又好玩的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興趣是促進小學生積極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讓學生對學習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去。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興趣,可以用以下的方法:如課前布置學生預習,用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問題圖、游戲活動吸引學生注意力,或者設計有拓展性的課后練習,讓學生從中發(fā)現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從小培養(yǎng)發(fā)現問題的興趣。
在教學《解決兩步式問題》一課時,教師以春游作為教學契機,通過小學生一天的生活場景來展示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體現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最新的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乘法”這一新的運算概念的起始課。學好本節(jié)課將為今后學習乘法口訣、除法運算等數與代數的知識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低年級學生的觀察水平、理解能力、收集整理信息和表達的能力都很有限,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大多是七八歲的孩子,年齡較小,性格活潑開朗,好奇心也強。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其模仿能力和可塑性很強,并且樂于交流和表現;由于心理機制尚未成熟,做事的專注力和毅力不足,學習的穩(wěn)定性不強。怎樣才能營造有趣好玩的數學學習氛圍,讓學生喜歡數學,樂于思考,自覺自愿地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呢?在上課伊始,教師巧妙結合學生熟悉又喜愛的生活場景——游樂園,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請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游樂項目,再數一數,圈一圈,說一說。孩子們在教師熱情洋溢的帶領下,一邊挑選著自己喜歡的游樂項目,一邊沉浸在學習數學的歡樂中。只有教師靈活而巧妙地使用教材例題,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才能使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形成生動活潑、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促成認知活動的探索化、動態(tài)化和情感化。
三、 傾聽兒童心聲,把學生真實的想法展示出來,讓課堂回歸教育的初心
數學課堂研究的問題,常常是枯燥而深奧的。如果教師總能面帶微笑,用溫暖的話語點燃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用欣賞的眼神激勵學生大膽自信地表達,用專注的聆聽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心聲,用溫暖的手臂輕撫孩子的心靈。這些輕松的對話模式,活潑的課堂氛圍,將使學生在愛與被愛中,自由地展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讓課堂扎根到兒童的心靈深處。
比如,在課前的情境導入,教師精心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借助游樂園的活動項目圖片復習連加算式。在圈一圈、數一數的學習活動中慢慢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為進一步學習乘法做好認知鋪墊。在學習乘法時教師沒有急于“教”和“評”,而是引導學生根據認知水平和學習經驗大膽猜想:“像這樣,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還可以怎樣說怎樣寫更簡便?”看似小小的黑板和講臺,卻包容了孩子們大大的創(chuàng)意和想法,留足了讓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黑板上,學生自己書寫的乘法算式,也許字不夠漂亮、符號的筆順不夠規(guī)范;課堂上,關于幾個幾的表述,也許不夠完美。而這一切,正是學生自己逐步到達真知的雛形,我們能輕易地說孩子的創(chuàng)意是對或錯嗎?任何知識的形成并不是一開始就是這樣的,它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實踐和檢驗的過程,在大眾的討論辯證中最終形成現在這個樣子。想要把有限的課堂時間盡量用在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和研究上,就不要輕易地對他們說對或錯,要盡可能地激發(fā)他們不斷求索的精神。課堂上,一塊黑板、一個話筒、一份學具,讓學生大膽自信地展示交流不同的想法,臺上盡情演說,臺下大膽質疑。教師悄悄隱身于課堂,課堂回歸于學生,教育回歸本真的狀態(tài)。
四、 巧設問題任務,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數學的思維之花綻放光芒
課堂上,每一個新問題的出示,就是點燃新課探究的導火線。要想點燃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給學生一個輕松愉快的探究環(huán)境,給學生一個可以自由想象的空間。將問題展現給學生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討論和回答的時間。在課堂學習中,要鼓勵學生展開自由奔放和新穎的想象,并允許他們存在某些暫時性的思考目標的轉移。怎樣才能把學生從舊經驗的認知中,推向新問題的探究前沿呢?教師應精心設計以下三類有針對性的問題,以三上《乘法初步認識》為課例。
第一類問題:關注指導學生基本的養(yǎng)成習慣,幫助學生學習怎樣認真地傾聽、有序而規(guī)范地說、仔細地數等。例如:1. 一架一架地數,每架小飛機上坐了幾個人?2. 小飛機上坐了幾個人?說一說,圖中都有什么?3. 小飛機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一個加法算式表示嗎?
第二類問題:關注指導學生有條理地觀察,深入地思考。例如:1. 解決問題時,我們是先(觀察)——再(提問)——最后(列式);2. 觀察這個加法算式,你發(fā)現它有什么特點?3. 你說我寫,怎樣表述更清楚?是幾個6相加?
第三類問題:關注指導學生情感體驗的交流。例如:1. 讀一讀,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寫這些算式的過程中有什么感受?2. 對比加法和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感受?3. 你聽懂了什么?誰想再來說一說?你有什么收獲?
備課時,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分類理清問題的導向性和針對性,讓數學課堂的思考有效指導學生的學習習慣、思考習慣、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能巧妙地引出新問題,借助課件、學具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讓學生自覺地在活動中質疑,在討論中析疑、在操作中解疑。學生以問題任務驅動為導向,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培養(yǎng)了嚴謹的思維習慣。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變被動為主動,悄悄變成問題研究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