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斌
地域文化形成于一定的區(qū)域范圍,反映著當?shù)鬲毺氐娜宋木?,是中小學生最親近、最直觀、最生動活潑的德育課程資源。將地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易于讓學生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是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和實效性的有效手段。本文以增城文化為例,深入探究地域文化進校園的途徑與方法,尋找地域文化與校園建設、學科教學、主題教育活動相促相長的有效方式。
一、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到校園建設中
改善人文環(huán)境,提升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內涵和品味,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學校可將地域文化融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用校園環(huán)境濡染兒童的心靈。學??梢栽O置學校歷史名人堂、詩畫長廊。在名人堂展示諸如湛甘泉、胡庭蘭、郭繼枚、湛菊生等增城名人的生平事跡;在詩畫長廊展示符合校園文化建設主題的各名家名言警句、書畫作品等,凸顯優(yōu)秀文化內涵,讓學生了解地域歷史名人、接受文化潛移默化的熏陶,以先賢為榜樣,爭做學校未來的驕傲。同時,可結合德育主題開辟宣傳專欄,營造濃厚氛圍,培養(yǎng)學生對地域文化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對地域文化內涵的挖掘和將地域文化與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相融合,用我們親切的、熟知的文化說話,凝聚的是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體現(xiàn)的是學校寄予學生的厚望。
二、將地域文化適時鏈接到學科教學
將學科教育與地域文化有機融合,落實課程育人,既能使德育工作不單一孤立,又能使學科教育扎根生活,可謂一舉多得。
在增城,仙姑文化源遠流長,甘泉文化博大精深,牛仔經(jīng)濟務實創(chuàng)新,這些文化無不對增城發(fā)展有著深遠影響,教師應充分利用地域文化,遠離假大空的泛泛而談,尋找接地氣的突破口,切實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做“有根”“有魂”的教育。要使語文和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滲透地域文化教育,教師可在課堂導入、情境教學、探究實踐中作出合理的引導和指導,以此打造高效課堂。
(一)語文學科的探究性學習
為了讓學習情境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教師進行適當?shù)囊龑В玫赜蛭幕Y源進行拓展延伸,熟悉的地域文化會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使探究活動事半功倍。如在四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講歷史人物故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引導學生認識增城新塘鎮(zhèn)的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湛甘泉,一位為中國理學、為增城教育文化事業(yè)作出巨大貢獻的大儒。再如四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很久很久以前》,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增城正果、小樓地區(qū)的何仙姑文化、掛綠傳說等。教師還可以結合三年級下冊語文園地三“剪紙”、二年級及六年級課文《難忘的潑水節(jié)》《老北京的春節(jié)》引領學生了解增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增城欖雕”“舞貔貅”、盛大的民俗活動“龍舟景”等。這樣的一節(jié)節(jié)綻放著本地域的民間典故、民風民俗、名人事跡的語文課堂,如何不能稱作為一節(jié)美的課堂呢?
(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實踐性活動
教育即生活,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遠離空談,走向生活,加強其實踐性、操作性、有效性。教師應積極開展實踐活動,將實踐與地域文化相結合,優(yōu)化學習方式, 化主動為被動,生活化的教育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教學“感受家鄉(xiāng)文化 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這一單元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收集和探究家鄉(xiāng)的風俗和民間藝術,并布置實踐作業(yè),請同學們借助上網(wǎng)、聽老人講故事或者實地考察,去收集增城有趣的民俗活動和演變歷史。學生們可以收集到“麻車火狗”“廣東漢樂”“舞貔貅”“欖雕”傳統(tǒng)藝術,這些傳統(tǒng)藝術有的衰落有的依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學生們在探究與實踐中完成《衰落與保護調查報告》,爭做民間藝術“小傳人”。在教學《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一課時,教師可以布置實踐作業(yè),請學生們結合單元主題尋找家鄉(xiāng)的風景和故事,記錄并分享。學生在課后會積極地開展實踐活動。在分享活動課中,有的學生介紹了新塘伍氏祠堂、繼枚路、東江縱隊抗日游擊根據(jù)地等,師生充分利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了解增城及國家紅色革命歷史,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人、革命烈士的敬佩和熱愛,體會和平來之不易,少年當立志報國。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實踐性、探究性學習,深入社區(qū),走進生活,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生動且具有極強感染力的素材,這樣的教育可謂是扎實的教育。
三、將地域文化融入主題教育活動
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主題活動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在體驗中成長、在實踐中內化道德品質。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時,我們要積極開創(chuàng)“走出去、引進來”的局面,借助得天獨厚的地域優(yōu)勢,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德育品牌。
讓地域文化“引進來”就是要結合校園傳統(tǒng)活動和德育目的,開展書香校園、傳誦經(jīng)典、“我們的節(jié)日”民俗體驗、“甘泉文化進校園”“非遺進校園”“校園荔枝節(jié)”等傳統(tǒng)文化活動。學生們通過參加活動等了解文化內涵,在活動中汲取營養(yǎng),傳承鄉(xiāng)土文化。
與此同時,還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去”。如開展以“大埔圍——荔城街馬屋——白面石村”為線路的“紅色研學之旅”,開展“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基地”“走進博物館”“走進文化古跡”“尋訪身邊故事”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資料查閱、實地探訪形成相關報告,實踐活動之后,在分享會中舉辦圖片、文字、視頻等成果展,進行交流分享。
責任編輯 ?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