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偉
中華書局的編審張忱石先生今年81歲了,每天還在伏案寫作。他寫得很慢,去年出版的一本書,將近40年才寫完。那是一本很冷門的書,叫《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統(tǒng)計唐代所有當(dāng)過“右司郎官”官職的人,將這些人的生平信息收集整理,編成一本檔案,作為歷史研究的工具書。這本書,在豆瓣只有一條短評,因為評價人數(shù)不足還沒有評分。
年輕時,張忱石是一名古籍編輯,做本職工作的同時為這本書收集材料。他先是花了好幾年收集文獻中的史料,后來唐人墓志如雨后春筍般發(fā)現(xiàn)、刊行,他停下來,邊收集邊等待,又輯錄到大量不見于史書的一手材料。就這樣,收集資料用了近30年,正式寫了七八年。
古典文獻行業(yè)大抵如此,愣把冷板凳坐穿,從少年到白頭。浩如煙海的古籍、史冊,是中國著史傳統(tǒng)為后人留下的寶藏,真正繼承和利用這些寶藏,并不是口頭說說而已,需要極少數(shù)人投入一生,做極為專業(yè)的事。而這事很難為大眾理解,甚至比文物修復(fù)還難以直觀地解釋。
采訪張忱石,是因為他在寫這本書之前做的另一件事:在全球?qū)ふ摇队罉反蟮洹?,影印下來,回到國?nèi)出版,讓大典的內(nèi)容回歸利用。這也是急不得的事。70年代中外民間交流受阻,他得通過各種渠道,托各種關(guān)系,才能幸運地獲得一兩本大典的內(nèi)容。他花了12年,收集了67冊大典的內(nèi)容。
《永樂大典》與《唐尚書省右司郎官考》,一個極宏大,一個極微觀,正是古文獻研究的縮影:在浩瀚的古籍中做精深細致的研究。這個行業(yè)注定與熱鬧無關(guān)、與名聲絕緣,不會太過壯大,卻也很難斷流,路很窄又很長,充滿英雄主義,但隱匿于平凡。
前不久,國家圖書館的《永樂大典》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旨在聯(lián)系組織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對大典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然而,即使有了大平臺、大投入和高科技,要做出真正的成果,依然離不開冷板凳。
22/2021 總第1000期
@秦蒙:風(fēng)華百年,初心如磐!一葉紅船,使命高懸!引領(lǐng)中國,光輝彼岸[贊]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每每看到古人留下的古籍古物因各種原因被毀,我就心痛不已,但是國家貧弱的年代也是無奈,現(xiàn)在一定要盡全力把它們都找回來?。。ˊ阿萊黛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