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丹
1920年5月,趙世炎(第三排右一)等勤工儉學留學生抵達法國凡爾賽后合影。本版圖/FOTOE
1920年6月,五四運動一周年之際,北京大學師生和社會名流聚集于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茶樓,歡送五位新文化運動干將集體赴美國留學。
五人即段錫朋、羅家倫、汪敬熙、周炳琳、康白情,他們的留學是由大實業(yè)家穆藕初全額資助的,成為轟動一時的盛事,被戲稱為“五大臣出洋”。
消息傳來,讓正在法國勤工儉學的許德珩深受震動。五四運動中,他與傅斯年、羅家倫、段錫朋、康白情被譽為“五大學生運動領(lǐng)袖”。此前,傅斯年已于1919年秋考取英國庚款留學官費名額赴英國留學。許德珩說,五人的集體出洋是五四之后新文化運動統(tǒng)一戰(zhàn)線分裂的導火索之一。
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留學是尋求救國之路的必要途徑。“留學生者,強國之原素也。凡吾學生之愛國者,不可以不留學。”五四運動前,留日學生是最早的“盜火者”。陳獨秀、李大釗都曾留學日本,中國共產(chǎn)黨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時的8名發(fā)起人中就有6人曾留學日本。
五四運動后,一股新的留學大潮風起云涌。中國青年的留學熱點不再是西方思想文化的中轉(zhuǎn)站日本,而是其直接發(fā)源地,其中又分為三股潮流:留學歐美、赴法勤工儉學、蘇俄受訓。
來今雨軒之后,風雨來兮,新潮浩蕩。五四之子們負笈出洋,從此向左轉(zhuǎn),向右轉(zhuǎn),陣營兩分,命運殊途。
1920年9月下旬,羅家倫來到紐約。他的第一志愿是老師胡適的母校哥倫比亞大學,但來到紐約后,他覺得這里人地太雜,非讀書之地,就轉(zhuǎn)到新澤西小鎮(zhèn)普林斯頓,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文學哲學和教育。
他在給女友張維楨的信上寫道,此地風景極美,滿林的霜葉,明媚的湖光,低回的曲徑,映出自然的化工。晚來霜氣新來,樹影在地,他獨行踽踽,月色淡淡。
他說,普林斯頓大學院巍然獨立,尤有特別空氣。同學僅130人,教授倒有一百來人。大家同吃同住,四周都在學者包圍之中。他來此之后,受了這種環(huán)境的感應,精神與身體都大大改變了狀態(tài),多讀書,少作文,暇則談天、游泳,極健康,惟功課極忙。此地美如春花,靜如古寺,每晚會餐時要穿黑大禮袍,所以極像一種隱士生活。
他在《普林斯頓的秋夜》一詩中寫道:
我疲乏的心靈,
似散盡的水紋,
輕輕地,
融入世界的寂靜。
這位第一個為“五四運動”命名、15分鐘倚桌寫出“外爭主權(quán)、內(nèi)除國賊”“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等名句的五四風云人物,如今對學生運動已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幾個月前,他在自己主編的《新潮》雜志上發(fā)表了《一年來我們學生運動底成功失敗和將來應取的方針》。他認為五四運動開創(chuàng)了歷史新紀元,其最大的功勞就在于讓中國動起來了,并且總結(jié)了五四運動的三種真精神:學生犧牲的精神、社會制裁的精神和民眾自決的精神。
同時他對群眾運動的得失也進行了一些反思。作為學生運動領(lǐng)袖,他尤其反思了運動中一些人可能會有的投機心理,認為這是群眾運動中最危險的事。他也有感到很遺憾的地方,那就是,幾乎整整一年沒能好好讀書。
左圖:由穆氏獎學金資助留美的五人。前排右起:汪敬熙、康白情,后排右起:周炳琳、段錫朋、羅家倫。右圖:傅斯年、羅家倫等主編的《新潮》月刊。
因此,他很珍惜這個留學的機會。第一學期結(jié)束,他因成績優(yōu)異獲得了普林斯頓免學費的獎學金。1921年,他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計劃研習歷史和哲學。
1921年底即將召開華盛頓會議的消息,再次把羅家倫從寧靜的書齋拉回到政治中去。華盛頓會議的主題,是解決巴黎和會遺留的日本歸還青島問題,這一問題正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索。得知消息后,羅家倫、段錫朋、周炳琳等立即召開東部留學生年會,發(fā)起“留美中國學生華盛頓會議后援會”。
或許是吸取了巴黎和會以及五四運動的教訓,中國政府代表施肇基、王寵惠和顧維鈞等及時接見了羅家倫等學生代表,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態(tài)度非常好。中日最后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在法律形式上結(jié)束了日本對山東的軍事占領(lǐng),中國以一定的代價收回了部分喪失的主權(quán),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外交的勝利。但國人還是普遍感到失望,羅家倫感嘆“腐敗國無外交”。
華盛頓會議之后,羅家倫轉(zhuǎn)學到哥倫比亞大學。他打消了攻讀學位的念頭,成為一名真正的“游學”生。
當時歐美留學生的風氣都是追求先博后專,渴望成為一代宗師。而穆氏獎學金則為他們提供了極為優(yōu)越的游學條件。
1920年,一些中國留法學生在法國蒙達尼公園合影。人員包括:向警予、熊焜甫、蔡暢、蕭子暲、曾琦、唐靈運、蔡和森、侯昌國、熊叔彬、蕭子升、羅學瓚、陳紹休、孫世灝、熊季光、張昆弟、葛健豪、顏昌頤、歐陽澤、李維漢、張增益、孫發(fā)利、陳紹常等。本版圖/FOTOE
(上圖)1920年5月8日,毛澤東在上海半淞園為翌日赴法勤工儉學的新民學會會員送行。左起;蕭三、熊光楚、李思安、歐陽王生、陳紹休、陳純粹、毛澤東、彭璜、劉望成、魏璧、勞君展、周敦祥。(下左)初抵巴黎時的周恩來。(下中)留法勤工儉學時的鄧小平。(下右)鄧小平留法期間的工作登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