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惠青 劉艷青 李建云
濱州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濱州 256600
剖宮產硬膜外麻醉安全性優(yōu)于全身麻醉,因此近些年該麻醉方式正逐漸成為剖宮產患者常用麻醉方式,但是對于血小板減少癥剖宮產孕婦,硬膜外麻醉存在一定的風險[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40例行粗針腰麻患者與40例行細針腰麻患者麻醉效果。
1.1一般資料 實驗組(n=40):該組女性年齡/平均年齡為:22歲~34歲、(26.62±1.42)歲,孕周/平均孕周為:36周~41周,(38.52±1.52)周。對照組(n=40):該組女性年齡/平均年齡為:21歲~35歲、(26.56±1.41)歲,孕周/平均孕周為:36周~42周,(38.66±1.56)周。
1.2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本次研究對象均血小板計數(shù)在50 X 109/L-80 X 109/L,患者均符合血小板減少癥臨床診斷標準,且符合剖宮產適應癥。(2)患者及其家屬均獲悉本次研究目的與方法,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排除伴心臟病患者。(2)排除伴妊娠期并發(fā)癥患者。(3)排除胎盤早剝以及前置胎盤患者。
1.3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常規(guī)禁食8 h、禁飲4h,在術前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0.2g,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生命指征,實驗組患者取右側臥位,頭抬高10度左右,L2-L3間隙常規(guī)鋪巾局麻后應用12號針頭導皮,細針實施腰椎穿刺,細針置入蛛網膜下腔后回抽查看有無腦脊液流出后,緩慢注入1.6mL0.75%布比卡因、0.8mL 10%葡萄糖注射液、3ug舒芬太尼,共3mL,在確定神經阻滯后拔出細針。實驗組患者L2-L3間隙常規(guī)鋪巾局麻后用粗針行硬膜外穿刺,而后更換為細針,將細針置入粗針內孔,抽吸判斷是否有腦脊液流出,蛛網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參考對照組注入布比卡因、葡萄糖注射液以及舒芬太尼。
1.4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穿刺點出血量、阻滯平面達T6耗時,麻醉維持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1比較兩組患者術中相關指標,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穿刺點出血量比對照組少、阻滯平面達T6耗時比對照組短,麻醉維持時間比對照組長。
表1 兩組患者術中相關指標
2.2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具體情況如下:實驗組術后尿潴留、頭痛以及惡心嘔吐分別有1例、1例、1例。對照組術后尿潴留、頭痛以及惡心嘔吐分別有1例、2例、2例。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50%)比對照組(12.50%)低,χ2檢驗5.207,P>0.05.
剖宮產腰麻實施過程中穿刺針可對蛛網膜下腔臨近血管造成損傷,繼而提升硬膜外下腔阻滯麻醉出血風險,對于血小板減少癥剖宮產患者術中出血量與正常剖宮產腰麻患者出血量大,椎管內血腫發(fā)生率高,因此部分醫(yī)學研究者提出,對于血小板減少癥剖宮產在實施硬膜外麻醉過程中應用細針,從而減少術中穿刺椎管造成的損傷[2]。本次研究顯示應用細針腰麻的實驗組穿刺點出血量少、阻滯平面達T6耗時短,麻醉維持長,與采取粗針腰麻的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不存在明顯差異。綜上所述,血小板減少癥孕婦剖宮產麻醉中細針腰麻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啊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