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超
常州市中醫(yī)醫(yī)院普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0
現代醫(yī)學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我國由于人口老齡化加劇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我國結直腸癌發(fā)生率有所增高?,F目前治療結直腸癌的首選方法是腹腔鏡手術,但諸多研究表明單純手術治療的遠期生存率不夠理想[1]。新輔助化療是一種輔助治療手段,是一種全身性治療方法,目的是使腫塊進一步縮小,殺滅轉移腫瘤細胞,為后續(xù)手術、放療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該方法在卵巢癌、直腸癌、膀胱癌、乳腺癌、非小細胞肺癌等其他系統(tǒng)腫瘤中均有成功治愈案例[2-3]。本研究就新輔助化療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43例結直腸癌的效果開展探討,現將研究結果敘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間我院收治的結直腸癌患者83例納入臨床研究,所有患者均通過病理確診為結直腸癌,預期生存期>3個月,存在新輔助化療適應癥。對照組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47~77歲,平均年齡(63.8±6.1)歲,部位:結腸16例,直腸24例;類型:未分化癌13例、中分化癌14例、高分化癌13例;分期:II期6例,III期34例。觀察組患者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齡46~76歲,平均年齡(64.1±6.3)歲,部位:結腸17例,直腸26例;類型:未分化癌13例、中分化癌15例、高分化癌15例;分期:II期7例,III期36例。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均無顯著統(tǒng)計學差異存在,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本次臨床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
1.2方法 手術方法(1)術前準備:包括排一般準備和人造肛門的心理準備等;(2)腸道準備:術前3~5天開始,飲食為半流質,術前2天全流質。(3)不同手術方法①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游離回盲部后進入Toldt’s間隙,向頭側及中央游離Toldt’s間隙,游離十二指腸圈、胰頭表面,松解結腸肝曲,轉中央入路于回結腸血管下方打開接腸系膜,根部切斷回結腸動靜脈并清掃SMV表面,清掃胃結腸切斷副右結腸靜脈。根部切斷結腸中血管右支,切斷橫結腸、末端回腸系膜,保留胃網膜血管,切斷大網膜,切斷橫結腸系膜后完成清掃,隨后完成腔內消化道重建。②患者取仰臥位,建立通路Trocar位置后探查腹腔,處理腸系膜下血管,游離乙狀結腸、直腸后壁、直腸側方、直腸前壁,處理直腸系膜后切段直腸,隨后切斷病變腸段,重建腸斷連續(xù)性后完成沖洗、引流。其他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手術操作參考《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操作指南(2018版)》[4]。
新輔助化療:觀察組患者除常規(guī)療法、手術治療外加用新輔助化療。術前應用FOLFOX6方案,亞葉酸鈣400mg/m2(dL)靜滴30min以上,5-尿氟嘧啶400mg/m2(dL)靜滴30min以上,奧沙利鉑100mg/m2(dL)靜滴120min以上,5-尿氟嘧啶2400mg/m2靜脈持續(xù)泵入48h。完成后2周入院行血常規(guī)檢查,腹腔鏡手術后視患者情況于2~4周再次行上述化療方案4個療程(對照組術后方案相同)。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腫瘤直徑、腫瘤侵犯深度達T4期、淋巴轉移率、PS、KPS、并發(fā)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生存質量。PS評分反應患者體力狀態(tài),評分高低與體力狀態(tài)呈反比;KPS評分反映患者功能狀態(tài),評分高低與功能狀態(tài)成正比。以KPS評分為標準判斷患者生存質量改善情況,KPS評分改善≥10分為改善,反之為無改善或惡化。
2.1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組患者腫瘤侵犯深度達T4期N2型人數明顯多于觀察組,P<0.05;兩組淋巴結轉移率對比有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腫瘤直徑明顯小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2.2兩組患者PS、KPS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PS、KPS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PS、KPS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改善,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S、KPS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S、KPS評分對比
2.3兩組患者并發(fā)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fā)生3例吻合口出血、2例切口感染、2例尿潴留、1例腸梗阻、3例惡心嘔吐、4例肝功能異常,總并發(fā)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4.88%。與對照組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2.4兩組患者生存質量改善情況 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改善率79.07%(34/43),對照組患者生存治療改善率52.50%(21/40),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x2=6.544,P=0.011<0.05)。
結直腸癌是一種惡性疾病,在初期患者一般無明顯癥狀,早期診斷也容易與腸結核炎癥性腸病混淆,導致延誤最佳治療時機,確診后多以發(fā)展為中晚期,長期生存率較低。結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也慢慢從傳統(tǒng)開腹手術過渡為腹腔鏡微創(chuàng)療法,提高了全切率,減少了創(chuàng)傷面積,但單純的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切除仍難以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近年來研究發(fā)現新輔助化療聯合手術治療或可取得更好的效果[5]。
在本研究中,應用新輔助化療聯合治療結直腸癌的觀察組患者術后PS、KPS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且在生存質量,并發(fā)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上都存在優(yōu)越性。分析原因可能為新輔助化療可以減少患者原發(fā)病灶,腹腔鏡手術引發(fā)的醫(yī)源性轉移得以控制;同時從本研究結果2.1中數據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的腫瘤直徑較對照組明顯更小,腫瘤侵犯深度達T4期總人數更少,僅為6.98%。這說明新輔助化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較少腫瘤負荷,提高腫瘤切除率。另外,并發(fā)癥、不良反應也是結直腸癌患者的重要問題之一,一般來講,較好的臨床療效通常會引發(fā)更大的不良反應,但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并發(fā)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4.88%與對照組40.00%的并發(fā)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差異,值得注意本研究所有患者都未出現骨髓抑制情況[6]。學者王俊偉[7]等人使用腹腔鏡切除術聯合FOLFOX4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直腸癌,結果表明腹腔鏡切除、FOLFOX4新輔助化療聯合治療方案對直腸癌患者切實可行,療效更加優(yōu)越,且對血清FAS、TuM2-PK、T淋巴細胞亞群功能均有所改善。在未來的研究中可考慮測定患者血清炎癥因子、脯氨酸羥化酶PHD3、趨化因子IP-10等客觀指標,進一步明確新輔助化療聯合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作用機制[8-9]。
綜上所述,新輔助化療結合腹腔鏡手術治療結直腸癌效果確切,腫瘤直徑小,術后PS、KPS評分顯著改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好,且不存在嚴重不良反應、并發(fā)癥,具備臨床應用推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