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繼《小歡喜》、《小別離》后,電視劇《小舍得》同樣收視飄紅。一部劇之所以引起廣泛共鳴,原因就在于它反映了社會現(xiàn)實,引發(fā)了人們的思考:我們該如何面對集體教育焦慮?雞娃對還是不對?我們的孩子應該如何健康成長、成才?
雞娃戰(zhàn)線環(huán)環(huán)相扣
曾經(jīng)有人說,壓垮一個成年人,只需要一個“家長群”;而今又有人說,徹底壓垮一個成年人并使其永無翻身之日,只需要一個“雞娃群”。
“雞娃”即給娃打雞血,指家長調動一切資源,力求使孩子成為考學競爭中的佼佼者。簡單點說就是:孩子要上最好的幼兒園,以增加上最好小學的概率;上最好的小學,以增加上最好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大學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學,以增加找到最好工作的概率。雞娃戰(zhàn)線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絲毫不容懈怠。
“雞娃群”里有自己的行話:比如“海淀六小強”,指人大附中等北京海淀區(qū)的6所名校;“上岸”,指孩子成功考入名校;“自雞”,家長給自己打雞血,傾其所有為孩子做榜樣;“天?!笔侵柑熨Y聰穎的牛孩子;“人工?!眲t是靠后天努力、“雞”出來的很牛的孩子;學體育、藝術的叫“素雞”;學應試教育課程的叫“葷雞”;扛不住家長打雞血的小孩叫“不耐雞”……而當所有家長都開始“雞娃”時,又出現(xiàn)了“戰(zhàn)斗雞”:你娃考90分,我娃就要考95分,你娃得97分,我娃就要科科沖百?!澳汶u娃、我雞娃,我們一起考清華”是雞娃群的終極目標。
搶跑催生“全民雞娃”時代
一般家長養(yǎng)娃有兩個基本的策略:一個是老鷹策略,就是“雞娃”;另一個是鴿子策略,就是放養(yǎng)娃。一開始所有的娃都是放養(yǎng)娃,當中間出現(xiàn)一個雞娃的時候,他的收益是巨大的,這樣就會導致同伴中出現(xiàn)更多的雞娃,當所有的家長都采取老鷹策略的時候,就沒有人再敢去使用鴿子策略。所以,現(xiàn)實的情況就是,別人都在“雞”,你不“雞”,你就可能會落后,你的孩子,將來會和這些孩子在中高考中競爭,你能接受一個比較差的結果么?
應試這場長跑,本來該勻速前進,高中開始沖刺的。結果因為有人初中就開始搶跑,為不掉隊,大家只好跟著一起快跑。然后又有人在小學、幼兒園階段開始搶跑,邊際效應遞減的結果就是把馬拉松跑成了無數(shù)個百米沖刺的疊加。
“教育內卷”下沒有贏家
全民“雞娃”,無非都想讓自己的孩子贏得人生的這場長跑,但結果卻是每個人都成為輸家,并由此產(chǎn)生的一個直接后果是——“教育內卷”。
內卷的定義是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個發(fā)展階段達到一定形式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先進模式的現(xiàn)象。通俗說就是個體在某一領域付出更多時間、精力,投入更多資源,卻沒有收獲更多收益。原本人們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獲,可現(xiàn)在人人必須付出三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獲。反映在教育上就如同幼升小,以前對孩子的英語水平根本沒要求;可當有孩子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后,其他不會英語的孩子就成了一種競爭劣勢,于是家長們都將幼小的孩子抓去學英語;而當會英語不再成為一種優(yōu)勢,家長只能馬不停蹄地帶著孩子培養(yǎng)另外一種優(yōu)勢。所以一開始每個孩子一天只學四個小時,大家都很安心,后來有些孩子一天學六個小時,自己的孩子也跟著一天學六個小時,孩子學習時間越來越長,但學習效果卻反降不升。
集體焦慮或已無可避免
教育內卷下集體緊張焦慮已無可避免。對于家長來說,這種內卷就像“劇場效應”,所有人都站起來看戲,你也無法再穩(wěn)穩(wěn)坐著了。在這種氛圍下,“雞娃”已不是為孩子出類拔萃,而僅僅是為讓孩子成為一個可以融入進周圍人的“普通人”。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shù)調查報告》顯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94% 的一二線城市父母存在焦慮情緒。其中,孩子在幼兒和小學階段,家長們最焦慮。一項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專題調查顯示,超過半數(shù)受訪青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問題,中學在讀學生的重度焦慮比例達到5.5%。其中,學業(yè)壓力是中學生的主要壓力來源。
記得曾看到過某教育機構的一個廣告牌上寫道“你來,我培養(yǎng)你的孩子,你不來,我培養(yǎng)你孩子的對手”。無論你來與不來,這絕對是抓住了家長的心理,販賣了焦慮。“三角欲望學說”指出,人的欲望是由他人引起的,當你觀察到眾人都在追逐同一樣東西時,你判斷它是有價值的。而驅動這種欲望甚至不需要事實,只需要制造瘋狂追逐的假象,就能讓你掉進從眾心理陷阱。在我們的意識里,多數(shù)人的決定就是正確的,你不去補課班,你的成績就會差,你不去學習特長,你就缺少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你不去……你將來就什么都不是。
不要違背孩子成長“時間表”
專家早就指出,過早教育、過度教育表面上似乎豐富了給孩子的心理刺激,實際上卻造成刺激剝奪的后果,屬于揠苗助長。
著名的“雙生子爬臺階實驗”也印證了這一觀點。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讓一對雙胞胎練習爬臺階,其中一個孩子在48周時開始練習,另一個則在53周時開始,練習在他們滿54周時結束。結果出人意料:練習少的寶寶,爬得反而又快又好。格塞爾分析說,48周時練習為時尚早,孩子沒做好準備,事倍功半;53周時練習,孩子做好了準備,所以能事半功倍。
這個實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fā)展的內在“時間表”,試圖通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fā)展。
“超前”優(yōu)勢不可持續(xù)
有研究顯示,“超前”的優(yōu)勢不可持續(xù)。美國某大學做過一個實驗:把175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正常教養(yǎng),另一組從3個月開始進行早教。他們發(fā)現(xiàn),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智商確實平均高出15個點。然而,這種優(yōu)勢并沒有一直保持下去,有些兒童上小學四年級后,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yōu)勢,而接受循序漸進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
專家指出,隨著孩子成長,他們的學習興趣、態(tài)度漸漸開始支配學習效果,而不是單一的智商。而且,超前教育兒童早年體現(xiàn)出來的智商優(yōu)勢并非真實能力的體現(xiàn),而是建立在比其他孩子多學了很多知識的基礎上。等到其他孩子追上知識量后,超前教育兒童的優(yōu)勢就不明顯了,相反,他們在幼年較少獲得學習之外的其他能力,其不足則會慢慢表現(xiàn)出來。
接受孩子可能的平凡
我們能接受自己成為一個普通人,卻很難接受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曾經(jīng)有個段子準確地描述了父母心目中的孩子:孩子剛出生,他的將來可以拯救地球;孩子一歲了,肯定是上北大清華的料;上幼兒園了,985是跑不了的;上初中了,怎么也得考個重點本科;上高中,有學上不錯了;上大學了,孩子能平安幸福就行。其實本來我們最開始對孩子的期待就是健康快樂,轉了一大圈,還是回到了開始。
有資料數(shù)據(jù)顯示,世界范圍內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的發(fā)病比例已經(jīng)達到20%左右,孩子們承受著來自各方的密切凝視和沉重期待,所有的活動都指向了考高分、要成功、要成為“人中翹楚”。教育本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兩代人的事情,但是在成功學驅動下,孩子的身影不見了,他們的興趣需求變得不再重要,而被一串串數(shù)字化的衡量指標所替代。那些得了抑郁癥的孩子背后,往往是一個生病的家庭。不論孩子抑郁癥問題成因多復雜,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便是家長。孩子是獨立個體,而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續(xù)。如果父母的快樂來自于讓孩子不斷地“升級打怪”,這些小成就不過就是為父母的自我滿足。接受孩子的平凡,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煩惱。畢竟名校不能代表幸福,但健康快樂能。
放下你的“糖果和鞭子”
心理學家們發(fā)現(xiàn),控制感是緩解壓力的良藥。比起來自父母的規(guī)劃,讓孩子獲得更扎實的掌控感,才是他們一生都要學習的課題。聰明的家長應該學會站在孩子身后出謀劃策、提供支持。為培養(yǎng)孩子能“自覺行動”的干勁兒,我們該怎么辦呢?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心理學家從智力水平測驗成績相當?shù)膶W生中,隨機抽取了1/5學生,然后暗示老師“這些孩子很有天賦”。1年后,被選中的學生成績都有所提高。這個測驗表明,學生智力的開發(fā)程度源于老師在無意識中通過某些行為激發(fā)了學生的干勁兒。老師對于自己期待的學生,會不自覺地做出一些鼓舞學生士氣的行為,例如“如果你能取得好成績,我就會表揚你”或“即使你成績不好,我也不會過度批評你”等。這種因“莫名的期待”而產(chǎn)生了實際效果的現(xiàn)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要想讓他人做一件事情,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糖果和鞭子”。通過糖果或鞭子這種外部作用激發(fā)出來的干勁兒,叫做“外在動機”。不過,利用糖果或鞭子讓孩子學習,會讓孩子心存抵觸。心理學認為,對做某件事情樂在其中,并采取積極的行動,這種“內在動機”才會更有效地激發(fā)干勁兒。
【鏈接】
“雞娃”的前提是科學
1.你必須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孩子極端不情愿的情況之下,逼迫孩子去學習,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如何讓孩子自愿學習,這是一種心理學,也是溝通技巧。
2.“雞娃”必須要有科學的方法,家長要學會如何減輕學習痛苦,提升學習效率的方法,再讓孩子去使用,才能夠讓孩子學得輕松快樂,增加孩子對家長指導的信任。
3.“雞娃”的前提是孩子的智商發(fā)育達到了應有的水準。有些孩子的大腦發(fā)育就是比其他孩子更慢一些,家長不要急于拔苗助長,要緩一緩,等到孩子開竅了再去讓孩子學習,否則反而容易讓孩子厭惡學習。
學做60分父母
雞娃父母,最愛做且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給孩子列清單,一天下來,從幾點幾分起床到幾分鐘洗臉刷牙吃飯,再到一個特長班過渡到另一個特長班,完成一項作業(yè)到另一項作業(yè)……因為過多清單的存在,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剝奪了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一旦外界力量消失,他們就變得迷茫和不知所措。
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法則,是當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產(chǎn)生成果而建立起來的,它的反饋機制是:自我行動—產(chǎn)生成果—建立能效—決定下一步行動。也就是說,自我能效的建立,首先需要孩子自己思考、規(guī)劃、決定、行動、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生活充滿激情和熱愛,對所做的事更有行動力。
心理學家說,父母的愛是一個從100分漸漸變成60分的過程。拿100分愛孩子的家長容易喪失自我,被包辦的孩子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而家長自己也因為犧牲了全部,將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如果孩子達不到要求,更容易歇斯底里,兩敗俱傷。拿60分愛孩子的家長,處處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想法,孩子在“試錯”的過程中也許會有更多的經(jīng)驗和教訓,但卻終生受益。60分的父母,孩子感激他們,他們也還能有足夠的時間充實自己,愛自己又不為難他人,溫柔有愛,在這樣家長的影響下,孩子即使不十分成功,但心理素質和教養(yǎng)一定不差。
【鏈接】
識別“雞娃”過度行為
1.父母情緒失控,無形中封印孩子內心能量。父母需管控好自身情緒,經(jīng)常遭受語言、行為暴力的孩子,從小內心就深埋著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是許多抑郁癥患者的心理根源。
2.父母關心孩子成績,超過孩子本身。父母唯成績論,不允許孩子與既定目標有一絲一毫的偏離,當孩子對學習感到力不從心,用語言、表情向父母“求助”時,他們接收不到,直到孩子出現(xiàn)嚴重心理問題時才后悔莫及。
3.父母缺乏邊界意識,不允許孩子有私人空間。青少年在心理發(fā)育階段,開始逐漸建立自我世界,這時如果父母缺乏邊界意識,隨意出入孩子房間,隨意安排孩子時間,他們就會感到不被尊重。孩子們需要在一個穩(wěn)固的自我空間里伸展,才能培養(yǎng)起穩(wěn)穩(wěn)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