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大箴
張東林,河南省鄲城人,定居北京?,F(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高研班導師、特聘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山水畫高研班特聘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啟功書院藝委會委員,曲阜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首都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出版有《國畫名家經(jīng)典—張東林》等。
張東林在2007年“百家金陵畫展”中以《泛區(qū)故道》獲得金獎;2012年,中國畫作品《即將失去的綠茵》入選第五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尚志縣傳說》參加了第十二屆全軍美展。這充分說明,他的細密山水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畫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關注。
細密山水又稱作工筆山水,和言簡意賅的寫意山水除了在藝術特色上的區(qū)別外,在畫法上也有一定的差異。細密山水更加強調創(chuàng)作的程序與步驟,追求一絲不茍、巧密精細的風格。
傳統(tǒng)山水畫,不論是寫意型還是細密體,其學習方法主要是通過臨摹和寫生積累經(jīng)驗,為創(chuàng)作做準備。初學山水畫,臨摹非常重要。在臨摹過程中,掌握前人總結的一套程式化語言。繪畫中的筆墨、章法,類似京劇中的唱念做打,帶有強烈的符號色彩和有嚴格的規(guī)范。這種程式化的語言承傳著歷史沉淀的審美情趣,有它自身無可替代的美感。但是,由于和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距離遙遠,往往使年輕人產(chǎn)生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生疏感。如果沒有一定閱歷或對傳統(tǒng)文化缺乏理解,也很難真正感受到其中的美。學習傳統(tǒng)繪畫經(jīng)過了臨摹階段,掌握了前人的方法之后,必須要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在描寫真山水的過程中,加深對古代典范作品的理解,將前人的經(jīng)驗化為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形成有自我面貌的藝術語言。
從張東林的作品中,我們幾乎看不見那些傳統(tǒng)的、程式化的技巧對他的影響,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是一個非常注重寫生的畫家。不過,事實上他很尊重傳統(tǒng)和很注意向古人學習,只是他善于消化古人的經(jīng)驗,承繼古人的文化精神而不流入表面技巧的模仿。在《泛區(qū)故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專注于表現(xiàn)層巒疊嶂的山野中那些千姿百態(tài)的樹木,然而從樹干的刻畫到樹梢的描繪,沒有運用傳統(tǒng)山水的方法,反而處處能看到他新鮮、細致的寫生狀態(tài)。同樣,在后來的《密林行旅圖》《豫東二月》等大幅山水里,樹木形態(tài)各異,有在風霜中伸展著堅挺的枝丫,有在春風里搖曳擺動的樹梢……這些樹不曾在《芥子園畫譜》里有過范本,也不曾在古人的山水里見過這樣的描寫,如果不通過自己常年的寫生,是不可能畫出這么豐富而又生動的形象的。
張東林 尚志縣傳說 220cm×220cm 紙本墨筆 2012年
寫生帶給張東林的不僅是樹木的外形和姿態(tài),同時讓他體會到實景中的透視,以及樹木在環(huán)境中光和影對它的影響。因此,他作品中的構圖與傳統(tǒng)文人畫不同,很多近處的房屋、院落、樹木采用了焦點透視方法。通過很多層的暈染和皴擦,表現(xiàn)出屋檐的投影、樹干的暗部和陰影,灰度非常豐富,似乎是一張?zhí)貏e結實的素描風景。但是細看則會發(fā)現(xiàn),它又與素描造型迥異,是一幅地道的中國畫,因為張東林完全是用中國畫的筆墨去描寫的,作品深處呈現(xiàn)出傳統(tǒng)藝術的意境。在《豫東二月》中,四周云煙慘淡、風月陰霽,隱隱約約見到夜色中黑壓壓的老樹密林。在處理暗處的樹木時,張東林通過層層不斷疊加的積墨,用筆雄健而渾厚,墨色豐實而滋潤,予人密不透風的感覺。就在這沉重氛圍的畫面中,一叢被雪光映亮的灌木,耀眼地矗立在中央,晶瑩剔透。他沒有過多地在這叢樹上去繁復刻畫,而是用了白描手法,通過干澀的線描表達出樹枝的穿插和糾纏。這種單純的表達方法,和后面的樹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畫面張弛有度,充滿生機。
張東林 老君升仙臺 180cm×180cm 紙本設色 2009年
有人認為細密山水不如疏體的寫意山水意境高雅,我認為這種認識過于簡單。疏體與密體只是兩種不同的畫體,各有自己的技巧要求,各有藝術特色,都是追求表現(xiàn)充足的文化內(nèi)涵。就畫體而言,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君不見一些看似瀟灑的闊筆山水,草率粗陋,哪里談得上什么意境?宋畫技巧的細致、周密,何嘗沒有難以企及的藝術高度!
張東林的山水,細密、精致,但細而不繁雜,工而不匠氣。這些精細的筆法、細節(jié)的描繪,服從于畫面的整體,表達他對客觀景致的體會和他的主觀情懷。有些藝術家,在細密描寫中會不知不覺地沉湎在技術的細枝末節(jié)之中,忘記整體,忽視了精神層面的表達,或過分強調技術,最后形成一套束縛自己的固定模式,這當然不可取。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藝術家在畫面處理上的把控、拿捏、取舍的能力,依賴于內(nèi)在的修養(yǎng)。藝術家既要重技,更要重道,張東林深諳其理,所以能取得這樣的好成績。
張東林是正在穩(wěn)步前行的畫家,他還在進一步探索細密山水的奧秘,追尋精神與技術的完滿統(tǒng)一,追尋作品更為深遠的意境,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功!
張東林 晴雪 180cm×150cm 紙本設色 2006年
張東林 即將失去的綠蔭之三 180cm×360cm 紙本墨筆 2013年
張東林 一路高歌 138cm×200cm 紙本墨筆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