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
摘要:國內(nèi)學者對于城市“國際包容性”理論研究已有二十年。文章對該理論的發(fā)展和研究內(nèi)容進行梳理,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并就研究展望和幾個熱點問題提出觀點。
關鍵詞:城市;國際包容性;理論研究;述論
伴隨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移民規(guī)模的增加和“文明的沖突”現(xiàn)實問題,城市“國際包容性”已成為國際城市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我國學者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關注該議題,并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當前,世界正歷經(jīng)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系統(tǒng)梳理二十年來國內(nèi)關于城市“國際包容性”理論研究成果,對于推進我國國際城市社會治理研究和建設十分必要。
一、城市“國際包容性”理論的提出與發(fā)展
發(fā)端于西方的全球化使西方學者更早地觸及城市國際包容性議題,淵源于西方經(jīng)典社會學理論的社會整合、社會融合、社會凝聚等為其提供理論支撐。19世紀后半葉,美國西進運動中大量外國移民涌進導致人口異質性凸顯,以R.Park、W.Burgess等為代表的古典城市人文生態(tài)學學派學者從人口與區(qū)域互動關系上研究了移民與城市建設關系。至后工業(yè)時代,伴隨跨界分工的全球化擴展和國際化浪潮,世界城市研究勃興并與西方城市社會學理論交融產(chǎn)生了洛杉磯學派,代表性學者有J·Friedmann、W.Soja、David Simon等,世界城市“包容性”研究逐漸增多?!?11恐襲”及近年來歐美“移民問題”出現(xiàn)后,“逆全球化”思維抬頭,城市國際包容性研究又在反思中趨于保守。
與此同時,聯(lián)合國等國際組織和主要世界城市也紛紛采納了城市國際包容性價值理念。面對國際移民旅居者在語言、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異質性”形成的跨文化族群的“城市鴻溝”和社會“碎片化”問題,2000年聯(lián)合國人居署在亞洲開發(fā)銀行(1999)“包容性社會發(fā)展”概念的基礎上首次明確提出了“包容性城市”主題并將其作為世界城市發(fā)展的新目標。東京、倫敦則早在1987和1991年就在各自制定的城市建設規(guī)劃中明確了“使外國人感到親切的城市環(huán)境“目標,涉及多元文化、教育、市民意識、國際語言環(huán)境等內(nèi)容。
二、城市“國際包容性”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包容性社會發(fā)展理論
包容性社會發(fā)展理念包含了社會整合、社會融合、社會凝聚、社會包容等概念和思想,是社會學經(jīng)典議題。包容性社會發(fā)展強調(diào)差異受到尊重,本質是發(fā)展權的公平與平等,突出政府通過包容性制度安排幫助弱勢群體獲得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參與和共享經(jīng)濟社會成果,消除惡性不平等的義務,是社會發(fā)展的長期目標。
城市“國際包容性”研究是“包容性社會發(fā)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移民與本地城市之間的“二元關系”會勢必引發(fā)隔離、排斥與對立。因此,聯(lián)合國人居署首次提出“包容性城市”概念時,就賦予其身份認同、消除歧視、公民權利、社會融合等內(nèi)容,提出以包容性制度推進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經(jīng)濟融合實現(xiàn)社會融合。
(二)國際城市建設理論
國際移民移居是國際城市的普遍現(xiàn)象,國際移民移居者基于語言、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異質性”、國際要素快速流動可能形成跨文化族群的“城市鴻溝”和社會“碎片化”問題,國際包容性是國際城市建設理論研究不可回避的內(nèi)容。弗里德曼(J·Friedmann,1982)在其“世界城市”假設理論中提出,具有“國際包容性文化”是世界城市的特征之一。西蒙(David Simon,1995)則進一步指出,世界城市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大都會氣氛和文化生活感受”對于國際移民的“吸引和挽留”。如何有效解決國際移民移居者與本地社會的融合問題是國際城市的一個重大考驗和判斷標準。
三、國內(nèi)關于城市“國際包容性”理論研究的內(nèi)容
20世紀90年代后期,伴隨城市國際化高潮和奧運會、世博會的成功申辦,特別是隨著入境居住、旅游外籍人口規(guī)模逐年增加,國內(nèi)學者開始了城市“國際包容性”研究。
(一)“大事件效應”、城市國際化、城市“國際包容性”互動關系
重大國際會議賽事催生的應激效應、品牌效應和輻射效應是城市國際化“跨越式發(fā)展”的重大推力(趙楠,2003;黃寶連,2016)。國際包容性是國際城市形成和發(fā)展的內(nèi)生性需要和本質特征,國際城市其實就是國際包容性的產(chǎn)物(張鴻雁,2003;王偉光,2010)。城市國際包容性作為國際城市“軟實力”,是“對接”和“放大”大事件效應的重要條件(劉敏,2010)。因此,建設包容、開放、多元的國際包容性城市文化,增強國際人口和移民的城市認同,是國際城市建設重要方向(張景秋,2010)。
(二)城市“國際包容性”的內(nèi)涵和價值研究
學界普遍借助社會(民族)融合、社會整合、社會凝聚等理論和“包容性社會發(fā)展”理念進行分析,表達的是城市對于外國移民旅居者及其文化所表現(xiàn)的開放、尊重、整合的意愿、能力和狀態(tài),其核心是包容差異,消除歧視,涵化融合(李薇,2005;夏軍、馬西恒,2006)。
(三)城市“國際包容性”問題研究
一方面,國際城市外來移民與城市原住民之間的“二元關系”會勢必引發(fā)隔離、排斥與對立,融入難(童海華,2013)。如何有效解決國際移民移居者與本地社會的融合問題是國際城市的一個重大考驗和判斷標準(楊燁,2005)。鄭信哲(2008)等分別從行為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等不同層面對特定城市或社區(qū)外籍人士與本地社會的沖突問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涉外管理問題是其主要誘因和結果。吳建設(2004)、胡張偉(2011)、周博(2016)等分別從政府涉外管理機構、涉外法律制度、外國人社團組織等開展研究。
(四)城市“國際包容性建設”的原則與模式研究
城市國際包容性在根本價值取向上是避免外籍人士因其身份成為“特殊群體”,實現(xiàn)外國移民旅居者與本地市民的平等和諧關系(孫方嬌,2012)。國際包容性要求城市按照國際通行規(guī)則、管理、理念進行城市管理,但國際包容性不是“迎合”,不是給予外籍人士“超國民待遇”,而是在合情、合理、合法前提下的適度包容,在服務、管理、發(fā)展機會等方面與本地居民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同時,“我們無法回避他們終究是‘外來群體,不可能達到與本地人完全相同、絕對平等的事實”(田慧,2015)。此外,王偉光(2010)還特別指出,國際包容性城市在根本是保持植根于城市本地歷史、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
四、關于城市“國際包容性”國內(nèi)理論研究的展望與思考
國內(nèi)學界對于城市“國際包容性”研究已有二十年,研究涉及該議題多個領域,有些方面已經(jīng)形成比較成熟的結論,但還存在一些有待進一步探究和商榷的問題。
(一)研究存在的不足與展望
一是研究系統(tǒng)性不足,史學研究亟待開拓。學界對于其概念、內(nèi)涵、內(nèi)容、建設原則等內(nèi)容都缺乏系統(tǒng)分析,成果總量也不多。中外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如唐朝時的長安城)史學研究尤為不足。二是一些觀點有待商榷。現(xiàn)有成果很大程度上把城市“國際包容性”與基于國內(nèi)視角的“包容性”理論混淆使用,以包容性理論指導城市國際包容性建設,沒有看到“國際包容性”的特殊性和作為一個獨立研究方向的必要性。城市國際化建設視角下的研究又往往停留于經(jīng)濟價值的工具主義層面。同時,國內(nèi)研究大都沿用西方話語體系也易造成決策誤導。
(二)理論思考
第一,對于西方城市“國際包容性”理論的二維反思。城市“國際包容性”理論發(fā)端并盛行于西方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西方價值體系和政治倫理中的“政治正確”原則。但它涉及國家主權和國別國情特點,復雜敏感,必須進行理論揚棄。同時近年來,基于該經(jīng)典理論所建構的西方城市社會反而出現(xiàn)了“反‘包容性”傾向并有加劇趨勢也值得深思。
第二,城市“國際包容性”過程的再認識。城市“國際包容性”的核心是包容差異,消除歧視,涵化融合,實現(xiàn)“社會中的每個人,無論他屬于哪個階層群體,參與合作與交往”,包括開放、兼容、融合三個遞進階段。開放是前提,即與外部世界溝通交流的通道和空間。兼容是關鍵,即“允許”異質文化的存在和發(fā)展,承認差異, 尊重個性, 包容多樣, 實現(xiàn)文化多元化。融合是保證,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互相借鑒彼此涵化整合,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 在包容多樣中形成共同價值,并最終形成多元統(tǒng)一的新的城市文化內(nèi)涵。國際人士的文化訴求的合理化“是與世界接軌的先決條件……這一過程復雜地交織了全球化與本地化的各種因素,包含了歷史性與地域性知識的重建”。因此,城市國際包容性是融合而非同化,是一種環(huán)境供給而不強求改造,重在構建多元文化交流機制, 實現(xiàn)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的協(xié)調(diào)、一致、結合的關系,實現(xiàn)有機、彈性和過程的社會整合。
第三,中國城市“國際包容性”建設原則。一是適度包容。城市國際包容性在根本價值取向上是避免外籍人士因其身份成為“特殊群體”,實現(xiàn)外國移民旅居者與本地市民的平等和諧關系。國際包容性不是“迎合”,不是給予外籍人士“超國民待遇”,而是在合情、合理、合法前提下的適度包容,在服務、管理、發(fā)展機會等方面與本地居民一視同仁、公平公正。同時,“我們無法回避他們終究是‘外來群體,不可能達到與本地人完全相同、絕對平等的事實”。因此,在國際包容性建設過程中,既要竭盡全力,也要量力而行。二是保持特色原則。國際包容性城市要吸收、借鑒外來文明文化實現(xiàn)自身在個性和特色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但在根本是保持植根于城市本地歷史、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三是以自我為主原則。一個國家或城市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的。歐洲人道主義大旗下的“國際包容性”文化并不適宜于中國道路。在城市“國際包容性”建設中,中國城市不必拘泥于西方國際城市的建設理念和實踐,而應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特色和借鑒其他國家城市經(jīng)驗的基礎上構建出具有中國城市特色的“國際包容性”。
參考文獻:
[1]J·Friedmann. World City Formation and Agenda for Research and Ac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2(04):78.
[2]David Simon. The World City Hypothesis:Reflections from the Peripher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39.
[3]Sue Stubbs. What is inclusive development?[EB/OL].[2000-08-19].http://inclusive -development.org/inclusivedeveloopment.php?spk=en.
[4]李薇.全球化語境下城市文化的多元共生[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01):64.
[5]田慧.非裔黑人社會融入障礙與社工介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哲社規(guī)劃課題(項目編號:19NDJC120YB)部分成果。
(作者單位:寧波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